浅谈大学生对公共体育课态度的调查与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金强 全永妮 时间:2010-08-16
  关键词:大学生 课态度 调查 分析
  论文摘要: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在变化着,当目前传统的体育课向健康课转变的时候,大学生的态度如何,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体育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但体育课的内容形式全国各高等院校却不尽相同,这种不同就给带来了学生对体育课态度和兴趣的差异。因此,研究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和兴趣有利于体育教学改革,更好地促进学生体育兴趣及能力的培养,为终身受益奠定基础。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和兴趣,特对延大学生进行调查,并从中找出体育课向健康教育课转变的方案。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延安大学99-02级在籍学生。
  1. 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在99-02级学生中随机抽样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873份,问卷有效率为83. 6%,经统计分析,样本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
  2结果与分析

  从体育课目的指标看,有44. 2%的同学是为了应付,20. 0写的学生为强身健体,2 0. 3写的学生为愉悦心情,只有15. 5%的学生为获得技能,这就说明较多的学生对体育课的目的不明确和对现行的考试方式方法有不同的看法。
    从考试形式指标看,有37. 6%的学生希望任课教师评分,30. 1%的学生认为能用软指标评分,12. 4纬的学生认为应实行教考分离。从这些比例证明,多数学生对体育课持不满态度,希望能对现行的体育课进行改革,实施他们所喜欢的项目,以娱乐为主,不要以硬指标考试为主。
   从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指标看,业务能力强的为28. 8%,事业心、责任心强的为38,热爱关心学生的为13.6,三者都具备的为53. 8%。这就说明学生满意的教师应该是业务能力强、专业技术水平高、热爱关心学生的全面型教师,而事业心、责任强的教师,学生并不认为好。
    从上课形式看,有60. 5%的学生喜欢以专业班男女分班上课,25. 7%的学生喜欢以专项班的形式上课,只有13. 8写的学生喜欢合班上课,看来学生还是愿意用自然专业班的形式上课,这样会使他(她)们感到舒心、自然。
    从学生每天锻炼的时间指标看,74. 1纬的学生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内,18. 5写的学生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内,只有7. 4%的学生锻炼时间超过1小时。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的锻炼时间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每天1小时的指标,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从对体育课喜欢的项目指标看,男生21. 2%的人喜欢球类项目,女生31. 0%的人喜欢健美操,21. 5纬的学生喜欢其它项目。证明学生的爱好男女存在着差异,更多的学生是为了能发挥展现自己特长爱好的机会,不愿受目前课中内容的约束。从喜欢的球类项目指标看,42. 9%的学生喜欢羽毛球,26. 9写的学生喜欢乒乓球,三大球只有26. 8%的学生喜欢,这就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喜欢运动强度不大,而且运动量小的小型球类项目及旱冰、舞蹈等,并不喜欢对抗性强的球类项目。从学生对体育课态度来看,17%的学生感到满意.83%的学生感到不满意,这说明现在所执行的教学计划已不适应目前学生的需要,只是处于无奈,不情愿地参加体育课学习,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结论与建议
  3. 1结论
    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延大学生中对目前公共课的内容形式多数表示不满意,虽然体育课是一门必修课,但它应以娱乐健身为主,不应以竞技为主,不能死搬硬套地让学生去学习有关考试的运动技术,应让学生在体育课中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展示自己的爱好,以愉悦的心情投身到强身健体当中去,养成良好的习惯,为终身受益奠定基础。因此,改革现行的公共体育课教学计划势在必行。
  3.2建议
    (1)改革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计划。延大现行的体育课教学计划是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进入21世纪后早已过时.国家已下发了体育课应改为健康课的文件。因此,应在健康教育课的基础上,制定出有创新意识的、当代大学生喜欢的、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计划.改变目前不适现状。
    (2)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体育活动的项目内容非常丰富,它的开展不应千篇一律,应有地域差异。陕北是块神奇的地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驰名中外的安塞腰鼓,以及陕北秧歌等都是锻炼身体的好方法,同时还有无数的大山也是人们爬山锻炼的好场所。因此,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地方资源,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是非常有利的。
    (3)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及氛围。大学是文化教育的摇篮,也是体育教育的基地,因此,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学校应建设充足的、设施条件好的运动场所,使学生一看到良好的锻炼设施,就有兴趣去锻炼。同时也能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及时报导锻炼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和新的锻炼方法,使每一位学生和教职工都能融入到经常的体育锻炼当中去。
    (4)建立必要适宜的体育俱乐部。根据地方特点和学生的爱好需要,建立必要适宜的体育俱乐部,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等俱乐部,充分发挥各俱乐部的作用.能组织更多的人参加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简单易行的体育锻炼.激发人们的兴趣,养成习惯,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