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英语教学与对学生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
中文摘要
人们学习语言是为了进行交际,不论是语言交际还是非语言交际都要受到文化的制约。
“在传统的教学中,诸如词汇、短语、语法等英语知识内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英语作为一个民族语言的文化背景却被大大忽略了。结果,学生学了几年英语,对英语和母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说英语民族的风俗习惯仍一无所知。从而,在与外国朋友的交际中,出现过许多偏差、错误、甚至笑话。”[1]
本文旨在唤醒中学同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差异意识的渗透;探讨在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怎样实施语言教学和培养文化意识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从中学开始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为日后跨文化交际打好基础;同时,也希望此举为抛砖引玉,以吸引更多的同仁关注这个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时间开来,从而培养出更多的、既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又有娴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型外语人才。
关键词:文化意识;中学英语教学;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language is to communicate , but there are some cultural barriers in language or non –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n traditional English teaching ,much attention is paid to knowledge such as vocabulary ,phrases,grammatical rules and so on,while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language is ignored.As a result ,students who have learn English for many years haxe no sens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n their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the customs of the peopl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The ignorance has caused lots of disagreements,misunderstangings and even laughingstocks in their communication with the native speakers.”[1]
Therefore, my aim is to call for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competence of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meantime, we hope that we can reach the goal in the nearest future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new era and the ever-developing society.
Key words: cultural awareness,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
一、 引言
“著名语言学家布朗先生曾经说过:‘语言,作为传承同一文化民族的交际工具,是对文化本身、文化表现形式、人们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最可见的和最有效的说明和呈现。’(Brown,1994:170)
众所周知,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社会的迅猛,世界正向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世界各国人民日益频繁的交往和更加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加入世贸之后与外界交往的加强,使外语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广泛。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中国人要学会用英语进行交际,就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别是交际文化。因此,英语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外语教学在人才培养质量、知识能力结构和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摈弃以往将外语视为纯语言工具的实用主义的教学倾向,在注重语言教学的同时加强文化知识的导入,并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扩大的国际交流和日益加剧的国力竞争的需要。Byram和Morgan曾指出∶‘学生需要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能够受益于语言文化。’”[3]
二、 在外语教学中强化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及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1、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人们常说:‘To be bilingual, one must be bicultural .’(要掌握两种语言,就必须掌握两种文化。)著名的语言学家拉多六十年代在他的《语言教学的的方法》(Language Teaching: Scientific Approach)中也指出:‘我们不掌握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4]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可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可指人们的整个生活方式;狭义的文化可专指社会意识形态,可指教育、、文学、等方面的精神财富。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化艺术、形为规范、价值观念等。” “语言是一个国家民族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又反映着该民族的社会文化。比如,爱斯基摩人语言中有七种词汇来区分不同类型的雪,而对于生长于赤道的非洲部落,他们的语言中根本没有‘雪’这个单词。这个例子证明了一个普遍的原理:不同的文化特点导致了语言特点的不同。由此可见,学习一门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5]
2、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所谓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具有不同民族传统文化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社会的各种交往中涉及到的文化生活的各方面。跨文化交际的含义也可以推而广之,用以指大众传媒等方面所涉及到的文化及其相关的问题。”[6]
“学者们所研究的跨文化交际的内容, 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专题(贾玉新, 1994 : 52) :
1.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概念;
2.跨文化交际的哲学思想;
3.影响跨文化交际过程、交际行为及编译码过程的诸因素;
4.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异同;
5.有效的交际。
从整体上看, 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与研究方向, 完全体现了外语教学的主题思想, 因为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7]
(二)、外语教学中强化跨文化教学的具体原因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认为,只要会语言,对文化的理解可以凭常识和习惯去解决。不可否认,文化偶合的现象是存在的,如英语中“Long hair and short wit (头发长,见识短);Idle is the root of all evil(懒惰是万恶之源)”等等与汉语的理解基本相同。然而,常识通常都附带着文化背景的烙印,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完全用汉语的习惯去理解外语经常会出现歧义。如英语中的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而汉语中却是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鸡头凤尾对狗头狮尾.这种事物借喻上是有差别的。中文的某些谚语来自文化传统中的典故,也是如此.
有人认为,跨文化交际就是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当然,四会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它不是全部。与不同的交际对象,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同一个思想的表述方式是与文化背景密切相连的。在外语学习中,语言失误容易被对方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误解往往会造成交际失败,文化冲突的可能性明显增大。因此,在强调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必须提高语用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
2、强化文化意识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
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target culture),我们就很难理解某些词语项目的意义。就英汉两种语言为例,由于历史、信仰、习惯的不同,人们读相同的词常常产生不同的理解、看法与评价。比如说,“龙”在中文中是神圣的象征,是中国人的图腾。许多关于龙的词语如龙的传人、中国龙、龙飞风舞、龙腾虎跃等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对龙的崇敬与喜爱。然而在西方,圣经中的龙是凶物和罪恶的象征。因此英美报刊中对“亚洲四小龙”的翻译经过文化转换后译为“Four tigers of Asia”而不是“Four dragons of Asia”。外国人多对狗、猫、鼠等小动物宠爱有加,体现在他们的文化里,就可能经常出现“You are a gay dog”或“He is a lucky dog”之类的赞美。而对于中国人而言,多年的文化积淀会使你开始是很难接受西方的这种比喻和赞叹。
3、强化文化知识的教学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关键
发展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我们必须明白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明白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
三、在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渗透教学的原则、内容、措施和方
法
(一)、中学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导入和渗透的原则
“1、适用性原则
所导入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必须要和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和外国文化的兴趣,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2、适度性原则
所选材料的适合程度和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适合程度。选择材料时应注意主要选择那些代表主流文化的内容,同时也兼顾趣味性。而教师在进行文化内容的教学时应注意不要一味地讲解,应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式、研究式的学习。
3、适应性原则
指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生理、
心理状况,注意循序渐进,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逐渐理解文化内容的本
质,特别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学生的大量接触异国文化,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度和鉴别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与意识。” [8]
由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有限,涉及面窄,谈论的话题内容多与日常生活有关,要更深入地谈话还需进一步扩大语法和词汇知识。我们进行文化导入的内容应以日常用语为主,包括称谓、介绍、寒暄、告别、祝贺及禁忌语等,体现出两种文化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如:
1 、称呼语( addressing)
“称呼习惯方面中西习惯不一样。英语国家常把男士称Mr,女士称为Miss (未婚) 或Mrs (已婚) 。如果不了解对方是否已婚,可用Ms,这是英国女权运动的产物。称呼家庭成员和亲属,英美人对长辈称之为Dad,Mum, Grandpa, Grandma,Aunt或uncle,但更倾向于用名字作称呼,甚至对父母或祖父母也直呼其名。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因此有了Good morning, teacher. ( Teacher Zhao)的说法,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还有‘comrade L- i’、‘uncle Wang’ 、‘nurse Zhang’等称呼。在英美国家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法官、医生、博士、教授、教士等外,一般都是直呼其名。”[9]
2 、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 “How old are you , Mrs Read ?”“Ah ,it’s a secret !”为什么Mrs Read 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 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里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 ?) 和“What are you doing ?”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3、 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 ?) 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4、感谢与答谢
一般说来,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drink ?) , 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 回答:“不用了”, “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 ”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5、恭维与赞扬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务、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 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 ”如, A :“Your skirt looks nice. ”B :“ Thank you.”
6 、节日( festivals)
“ 中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共同节日如New Year's Day以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Mid -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 (情人节) , April
Fool's Day (愚人节) ,Mother’s Day (母亲节) , 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 , Easter (复活节)和Christmas Day (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对于别人送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道谢。”[10]
(三)、文化意识导入和渗透的措施与方法
“英语教学应遵循英语教学,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所以文化教学应与语言教学同步、互补、循序渐进。以交际文化教学为主,熟悉中国文化,并进行对比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些都是进行语文化教学应遵循的原则。认识和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结合课文进行跨文化知识的介绍与教学,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如何进行文化教学,笔者认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具体做法来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1]
1、 必须不断提高者自身的文化素养。
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外国电影电视录像,学习外文歌曲等多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要求。
2、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文化的前提是学习语言。因此外语教学必须遵循语言教学的基本模式。语言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和语言的应用。目前我国中学英语学习的周学时很短,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包括单词、句法、语法外,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的机会。精讲多练、大信息量的英语课堂模式,对我们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模拟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方面,现代教学手段如、英美报刊杂志、幻灯机、录像机等的应用已成为必然。如何将这些手段有机地与课堂结合而不是堆砌,如何选择和语言材料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如何利用这些手段调动学生去理解文化背景知识,是需要我们努力的。教师除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了对话,课文以后,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收集相关素材,汇成录像,或剪辑成VCD,或让他们自编自演小品,短剧,借以体现了解不同的Body Language是多么有必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仅要学语言,而更要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
3、通过阶段性专题介绍,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各国文化差异
阶段性专题介绍是立足于课堂外,通过专题讲解、请外籍教师介绍、搞活动、组织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较系统地文化导入和交际能力培养。我们选择的题目有:颜色用法差异、动物寓意的差异、体态语言的差别、圣诞专题晚会、英美谚语专讲、禁忌语专讲等。每次专题讲座前,可先请学生课前准备,根据主题选择分组回答问题、急智题抢答、小品演出、找错误、看原版电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拉近学生与跨文化交际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中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
4 、结合教材,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在我国各阶段的英语教材中,许多文章涉及英语国家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文化内涵、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深度。教师在讲授这些文章时,可以将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并指出其文化意义。这样结合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进行语言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12]
5 、开展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 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
“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定的语言、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 这一切构成了不同文化的差异。只有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等,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准确使用这门语言。同时, 也应该比较系统地了解本国文化, 开设中国文化课程。通过开展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 教师系统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然后将这些研究成果更好地用于指导教学,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13]
6、创造机会使学生与英语母语国家的人士直接交流
“英国的著名语言学家Halliday 在讲学中不只一次讲到,要学好一种语言必须要做到不自觉, 而要研究语言学则必须做到自觉。我们培养的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外语, 用外语作工具学习专业知识, 或者进行国际交流, 而不是让他们做语言学家。因此, 必须创造一切条件使他们逐步做到‘不自觉’, 达到一听就懂, 脱口而出的地步。如: 为学生提供与外籍教师、外籍学生面对面的机会,通过与英美人士的交流, 不仅能学到异国文化, 还能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学到地道、符合文化习惯的英语。”[14]
五、结语
迄今为止,我国的英语教学虽然对跨文化交际有所注重,但是仍然以语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为主,较少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更有甚者,还有不少人认为只要学会了英语的语言知识就具备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现代化的进程
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将成为每一个民族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巨大障碍,克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 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既是中国国民经济的迫切需要与跨世纪中学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同时也是跨世纪的中国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教育在外语教育的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对跨文化交际教学在当前教学中的地位的认识,并在课堂教学及课外辅导中全面反映出来。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①学位:
[1] 肖正清,论中学英语教学与对学生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3。
[2] 肖正清,论中学英语教学与对学生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3。
② 期刊:
[2] 葛爽,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安徽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第4期,第4卷:37。
[3] 陈玲, 文化障碍———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1月,第14卷,第1期:138。
[4] 刘美玲,英语课堂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福建商业高等专校学报,2005 年6 月:66。
[5] 康月梅,中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国科技信息2005 年第14 期:293。
[6] 秦毅,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1月,第1期:53。
[7] 邹欣欣,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91。
[8] 赵东,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年5月第7卷,第3期:403。
[9] 赵东,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年5月第7卷,第3期:403。
[10] 孙中明,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10月,第17卷,第4期:72。
[11] 吴丽芳,新形势下的英语教育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一期:111。
[12] 秦毅,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1月,第1期:53。
[13] 王冬梅,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1月,第23卷,第1期: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