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几点尝试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9
一、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思想性,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训练学生的思想素质。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要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育之中,要渗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在思想也应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明确学习外语的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的兴趣及克服困难德意志和毅力。”我认为,思想教育要寓于语言教学之中,既然是寓于,就不是灌输,而是渗透,是德寓于智,潜移默化的过程。
英语教学可根据不同的语言材料,对学生适时地进行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渗透。例如高中英语第一册第102课和103课,讲述了世界闻名的流行乐坛歌手Bob Geld of为资助非洲难民进行并组织义演,慷慨解囊、募捐大量资金的事迹。我针对当前部分学生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教育他们要关心集体,关心他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拥有一颗博爱的心。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高中英语第一册Unit10标题为“Sports”。我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向学生渗透“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更高、更快、更强”,“重在参与”等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鼓舞学生的竞技斗志,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难和挫折、敢闯敢拼而又不失风格的品质,高中英语第一册77、78课分别介绍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和造纸术。我在让学生了解华夏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同时,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他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国已成功地申办了2008年奥运会,“绿色北京”已经成为我们的宗旨,“绿色地球”是全人类不懈的追求。高中英语第二册第33课“Saving the earth”论述了人类对地球的种种破坏和地球面临的处境。如何围绕这一语言材料完成教学任务,又如何利用它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所肩负的使命呢?我通过设置问题把他们引入主题。问题设置的适时、恰当就如同了学生一盏灯,让他们在摸索的过程中顺利到达目的地。在进入新课前我问了他们这样两个问题:
(1)Do you love your mother?If your mother is danger,what will you do?
(2)Do you think the earth is the mother of man?If the earth is in danger,what should we do?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了我的问题,从而顺利地过渡到本课的标题。从自己母亲的安危联想到人类母亲的安危,是他们感受到了一种使命感,一种紧迫感。
二、利用社会热点,活化英语课堂的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信息反馈”是重中之重。传统地拼读,认记,教师教得乏味,学生学的吃力,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效果不佳。近年来,我在这方面做了有心人,把词汇教学与学生喜欢谈论的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边学边练,学了即用,这样既便于理解,又易于提高。让这些看似孤立、单调的词汇成整个语言项链中熠熠生辉的珍珠。例如在教单词cartoon(高中英语第一册第11册)时,我在给学生看了一些卡通画片后,他们很快就理解了词义,随后我又拿出一份China Daily,指着上面一副关于美国充当国际警察的漫画要求他们讲述漫画的内容。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他们不但知道了cartoon另一词义“漫画”,而且用刚学过的单词恰到好处地痛斥了美国的“假人权,实霸权”的丑恶嘴脸。在讲生词shame(高中英语第21课)时,我问了学生两个问题:
(1)Do you think Li Denghui a shame?
(2)Should he feel shame at what he did?
这两个问题不但融入了settle(名词和动词)的基本用法,而且易于学生理解。回答问题后他们感到: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为我国的统一大业贡献,做中华民族的罪人是永远要遭到唾弃的。在讲单词settle(高中英语第二册第26课)时,我问:“Where do you want to settle down if you have much money?”学生说出了很多国内外知名地点。于是我趁势给了他们一条谚语:“East or west, home is the best.”当时,正值美国悍然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我又补问:“Do you want to settle down in America?”学生们马上愤怒地说:“No”。课后,同学们在当天的日记里,运用所学词汇记录了课堂学习的情况,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谈了自己的感想。既落实了词汇教学,加强了学生词汇教学,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渗透了德育教育,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有时,几个生词串起来讲效果更显著。在高中第二册Unit6中有生词trade和cheaply,我把这两个词揉在一起讲,在讲之前,我在黑板上写了“WTO”,然后问他们:(1)What does “T” stand for?
(2)Why does China want to join the WTO?
(3)What will happen if China becomes a member of the WTO?
这些问题是当今人们听得最多也谈得最多的热门话题,同学们马上给了与生词相关的答案,如:“T”stand for “Trade”;We can buy something cheaply;学生不但轻松地学会了这两个生词,而且还理解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是国情的需要,跟人民的利益休戚相关。
三、把语法教学与交际能力训练结合起来,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巩固语法知识。
语法是语言的躯干,只有掌握了它,才算掌握了这门语言。许多人认为,语法是纯理论的,一般很难使这个阶段的教学活起来,更不用说进行素质。这里有个观念的转变问题。美国著名语言学家道格拉斯、布朗说:“语言的最高境界不只是掌握语言形式,而是掌握语言形式以完成语言的交际功能。”如果我们把教学的目标指向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训练,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学习语言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具有特色的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锻炼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是必要的。如:我在讲授语法“IF”句式时,我没有单纯地去讲授它的语法规则,而是通过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让他们在理解运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语法。首先,我让学生看了五幅画(这五幅画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人类对地球的种种毁灭性的破坏,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捕猎、乱砍乱伐等)再让他们说出这五副画的内容及可能导致的后果。开始我采取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让他们在情境中感受语法的运用。我指着第一副画问:If we catch all the fish in the river,what will happen?学生给了许多答案,如:There will be no fish left for us;We will have no fish to eat;The river will not be beautiful.等等,他们的回答已经不知不觉地对语法进行了运用,随后我采取学生问学生答的方式进行以下四幅画的训练。学生积极性很高,准确、流利地说出了画面内容。最后,我又让他们列举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污染地球、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来进行巩固,就这样,他们在语言实践中加深了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并熟练了其用法、规则。
四、把学生推向教学过程的前台,在教学参与中增强他们的素质。
前苏年教育家巴班斯基曾说过:“教学过程本身,没有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积极活动,是无法进行的。”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多层次、多方位地设计一些适当的小语言环境,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语言知识,通过二人活动、小组讨论、游戏、表演等形式充分地使用英语,提高交际能力,让学生通过英语的运用,体会交流思想所带来的喜悦,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进入良性循环。
在讲授高中英语第二册第33课“Saving the earth”时,处理完生词damage,desert,pollute,be fit for这几个生词及词组后,我让他们俩操练,用这些词及词组描述地球所遭受的摧残,他们很快地就说出了下列句子:If we damage all forests,the earth will turn into deserts;If we go on pollute the earth,it will not be fit for us to live on;Polluted water is not fit for us to drink.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注意做好两方面的准备工作:(1)设置语境。语言是在情景中表达其意义的。情景可以是教材本身所提供的,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的。而语境设置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到交际的效果。如:“Saving the earth”的课型是对话,在掌握了语言点后,让学生扮演文中的YingPei和Jackie是必要的,教师创设语境,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表演对话,从而对语言知识加以体会、练习、运用并巩固是至关重要的,后者是语言的升华。(2)定量训练。俗话说:“拳不离手,戏不离口。”意思是要多练。课外指导学生阅读生动有趣的英语读物,看原版英语电影,听精彩的英语名著对白并进行模仿,让学生朗读并复述课文,让学生操练多种句式,让学生定期举办英语小报、英语角、英语晚会,让学生坚持做Daily reports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见多了,说多了,练多了,素质就增强了,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去思考、质量甚至尝试是很有必要的。在讲授高中英语第二册第33课“Saving the earth”的末尾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How can we save the earth?这格问题是超越于课本之上的,没想到举手的达到三十多人,他们给了多种答案。如:
We must control the population and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content of people’s character.
Destroying forests should be forbidden and planting more trees should be called for.
The factories which produce waste gas and water should be closed.
Nuclear weapons and experiments should be forbidden.
他们的回答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大大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美国认识心家布鲁纳曾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使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使学生感到它值得学习。”语言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并能潜心钻研教材、去体会、语言并加以运用,对他们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面向21世纪的外语教学改革,最根本的是造就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思路宽广、对社会变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自主能力和良好身心素质的“通”、“专”结合的人才。如何真正做到教语言、教文化、教育人的综合统一,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此,我将不断学习、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探索,力争闯出新路子,干出新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