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热钱流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程永凡 刘… 时间:2013-02-14
  平抑物价,然而,利率的上升吸引了更多的热钱涌入,由于中国是强制结汇制,热钱的涌入导致外汇占款的增加。从图2  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M1的增速均高于M2的增速(除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情况相反)说明央行为稳定汇率,不得不被迫增发基础货币。货币乘数效应又使得国内通货膨胀日趋严峻,为此,央行又必须通过央行票据进行回笼对冲。然而,热钱的高度隐蔽性使得货币当局无法准确判断,对冲难度十分大且效果不理想。由于热钱一般不会进入实体经济,央行的对冲必定挤出实体经济的货币供给,使得国内出现虚拟经济泡沫,实体经济紧缩的畸形经济结构[7]。另外,由于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时滞性,而热钱具有高度流动性,这又可能导致央行货币政策适得其反。
  (三)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影响资产价格
  热钱在对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的同时,乘机在资产市场寻求获利机会,如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其中,房价近年来持续大幅攀升,掩盖了真实需求,导致大规模的开发,而房地产业的急剧繁荣又会拉动钢筋、水泥、木材、机械等大量产业的过度发展,同时也解决大量就业问题。然而,一旦热钱获利撤出,房价的泡沫会立刻破灭,由房地产业拉动的一系列附加产业都将面临急剧萎缩的风险,失业问题凸显,经济从虚假繁荣走向停滞甚至衰退。股市方面,2006年下半年开始,中国股市一路飙升,2006年全年上涨126.6%,2007年全年上涨93.7%,金融危机过后,A股被认为是估值洼地,又吸引了大量热钱涌入抄底。另外,也有海外热钱利用A股与H股联动关系,间接大肆做空中国。在A股市场购入A+H发行的蓝筹股,在香港市场做空该股,在A股市场抛售,引起市场恐慌,股票价格应声下挫,从而凭接香港市场保证金的杠杆获利。由此可见,由于热钱规模的巨大,对中国资产价格的影响十分明显。
  (四)加剧宏观经济波动,重创金融体系
  热钱的逐利本性及高流动性注定了一旦市场风险加大会导致其迅速逃离。一旦热钱迅速逃离,国内之前由于大量投机性交易而被炒高的资产价格,如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都会迅速下跌,向其真实价值回归。投资的羊群效应使得很多中国居民在热钱大肆炒作国内资产的同时跟风操作,于高价位购买资产,热钱在获利出逃后,留给中国居民的是高价买进的资产大幅缩水的残酷局面。同时,国民经济总量严重缩水,之前欣欣向荣的产业纷纷停滞发展,经济甚至出现倒退。在金融体系方面,大量热钱流入会增加中国的债务负担和偿债压力,引发通货膨胀,热钱的大量出逃又会使人民币有贬值的压力。银行信贷的扩张多有资产作为抵押,热钱的出入对资产价格的波动影响巨大,导致银行系统风险敞口的增大,从而放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
  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得到热钱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有:增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中国宏观调控的难度、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加剧资产价格波动、重创金融体系等一系列弊端。因此,为避免热钱给中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如何监控热钱尤为关键,下面从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1.严控热钱流入,严防热钱大量流出。针对前文所述,虽然中国的资本项目仍未完全开放,但热钱仍存在较多流入的渠道。鉴于热钱对中国经济的危害性,应首先严格控制热钱的大肆流入,对可能存在的流入渠道进行封锁。热钱的大量流出同样会对中国经济带来剧烈的波动,因此人民币仍应缓慢的升值。同时,应做好对外的沟通以及信息披露的工作,纠正外界对人民币不合理的升值预期,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
  2.加快推进汇率和利率的改革。根据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所提出的“三元悖论”(The Impossible Trinity),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中国应首先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及汇率的稳定,推迟资本项目的开放。在保持经济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实行浮动汇率制,使得汇率能够真实反映本币的供需。同时,提高利率的市场化水平,疏导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发挥利率对资本流动的调节机制,挤压热钱的套利空间。
  3.完善宏观经济环境。尽管热钱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很大,但如果中国的宏观经济情况良好,热钱的危害就会有限,更甚至“热钱”变成“冷钱”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长期分享中国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带来的收益的同时也利于弥补中国资本的短缺,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完善宏观经济环境首先要从产业结构入手,在产业结构布局合理化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就业,刺激国内消费,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外,完善企业融资渠道,使得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增加国民经济的活力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彼得·林德特,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国际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2]Jagdish Handa.Monetary Economics[M].NewYork: Routledge,2001.
  [3]刘放.中国热钱流入的影响因素分析[J].特区经济,2008,(7):66-67.
  [4]黎友焕,龚成威.热钱入境的特殊动因与潜在风险[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7.
  [5]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010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检测报告[R].国家外汇管理局,2011-02-17.
  [6]胡月晓,李剑锋.中国热钱规模测算和影响分析[N].上海证券,2008-06-16(4).
  [7]尹宇明,陶海波.热钱规模及其影响[J].财经科学,2005,(6):131-137.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