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危机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文水 时间:2013-02-14
【摘要】 传统的旧工业化之路已造成了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巨大的浪费,资源危机将迫使中国改变其固有的经济增长方式,走一条更加科学、更加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市场的微观主体和新型工业化载体的企业,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寻找和培育新的竞争力,是解决资源危机,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资源危机 竞争力 新型工业化
  
  如果将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比作一列火车,那么这列“火车”无疑正面临着煤、水、电、燃油等多项资源的紧缺。在目前国际能源价格居高不下,而中国正进入到大量需要能源的重工业化阶段时,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无疑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资源不能承受之重——旧工业化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模仿苏联的工业化道路,走的是一条片面追求高速度、高产值的重工业化之路,实行的是高投入,不注重降低成本,忽视经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建国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时间里,中国的资源消耗一直都是比较大的,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虽然我国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有些资源总量名列世界前茅,但人均资源相对短缺,许多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人均耕地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人均水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人均主要矿产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在此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长期实行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致使资源消耗量不但大,而且利用效率十分低下。据统计,当前我国能源消耗分别占世界总消耗量的比例为:石油7%、煤31%、铁21%、氧化铝25%。中国目前每制造100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甚至比印度还高。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耗率是日本的11.5倍、法国的7.4倍、美国的4.3倍。如果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则电力、石油、钢铁、煤炭消耗将分别达到6.47万亿千瓦、6.1亿吨、3.61亿吨、24.9亿吨。
  面对经济的高速发展,如果再按照这种大量消耗资源的路子走下去,资源将无法维系中国的经济增长。然而资源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降低几个百分点那样简单,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经济增长对包括石油在内的能源和资源需求的迅速增长。只要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中国在能源和资源上的扩张就会越来越强。于是在旧工业化之下的经济增长将无以为续,随着国内资源的不断耗竭,依赖于对自然资源深化利用的任何增长都将化为乌有。当前,虽然世界经济还没走出金融危机,但能源价格仍旧居高不下,而且中国的发展势头强劲,国外很多人都担心向中国供应能源将加剧供应紧张,因而对中国出口能源都采取了谨慎的态度。这不仅影响了中国加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而且还影响到了中国的对外信任度和国家安全。
  随着全球制造业不断向中国转移,中国正成为世界的加工厂,旧工业化之路已使资源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资源的步步紧逼,中国现行的高能耗和外延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不得不受到限制,日益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经济危机正在催生中国新型工业化之路。
  二、新型工业化之下的资源利用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和消费的不断升级和扩大,资源紧缺正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发展瓶颈。因此,如何合理高效地利用现存资源特别是诸如石油这样的不可再生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都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而这对中国来说尤为突出和严峻。要解决中国发展所需的资源问题,走出一条环境污染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必须通过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科技创新改善资源利用,通过国际市场调剂资源余缺。实施可持续发展资源战略,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开源和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
  坚持“开源与节流”方针,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在不断扩大老矿山的资源储量、寻找新矿产基地、合理利用国外资源的同时,必须将节约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减少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浪费现象,做到既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又不断满足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并减少环境损害、降低环境消耗。现在,国家已将“珍惜节约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制定成了一项基本国策,要长期贯彻这项基本国策,就必须走“资源节约型”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要形成以企业为主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以重点大学、研究院所为主的循环经济科学研究体系,以中介、咨询服务机构为主的循环经济服务体系。基本构筑起“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资源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坚持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并举,首先立足于国内
  在坚持以开源和节流为原则,利用好国内资源的同时,中国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利用国际资源。国际资源比如石油等重大战略资源不仅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也是和国家战略相联系的,应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上的多方合作来解决,并且以各方均受益的原则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共同开发资源。在利用国际资源上,首先应该利用资源价格的周期波动,在价格比较低的时候进行战略储备,保证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安全。特别是当前世界经济还未走出金融危机,资源的价格还处于历史地位,应该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对海外的资源型企业进行跨国的并购。其次在资源进口上实行多元化战略来拓展发展空间,不但要向中东、欧盟买资源,也要加强与俄罗斯资源的合作和开发,更要把触角伸到非洲的广袤大地,以确保资源进口地区结构的平衡、合理。另外还要提高人的素质,加强国防建设,同时完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增强吸收世界资源的能力。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吸引海内外资源和资本参与新型工业化建设,拓展多元化发展空间。
  3、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宏观上,政府应该加强国内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计划性”,不能自由放任,涸泽而渔。比如美国对其阿拉斯加荒原下的石油资源严禁开发,而宁可大量从其他国家进口。日本对其森林也是如此,宁可多进口而少采伐。这种基于国家利益的理性之举,值得我们学习。在这一点上,政府必须实行计划控制。在资源的微观使用方面,实行市场化促进战略,适时推出资源税,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按照“出价高者得”和“自由交换”的市场原则对资源进行市场化的配置,而不能由政府计划分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资源在微观方面的市场化配置程度比较低。因此,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必须提高微观的市场化程度,通过制度设置让高效使用资源者获益更多,而让低效使用者无利可图甚至亏损。
  三、解决资源危机之道:培育新型工业化的竞争力
  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大力实现工业化之时,却遇到了创世纪的能源危机。这不仅恶化了中国能源紧缺的局势,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及能源安全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也表明中国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将被迫调整。当前资源危机步步紧逼,在中国加速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中国企业原有的一些竞争优势将不断削弱,如何寻找和培育中国新型工业化的竞争力,是解决资源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