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选择——两个劳动经济学的问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6-25

根据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的三角悖论,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立的政策、稳定的汇率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本的自由流动三者只能满足其二,对于来说,独立的经济政策必须被保障,因此稳定的汇率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本的自由流动两者只能取一。中国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从现在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转变成钉住美圆、欧圆和日圆为主的浮动汇率制,同时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形成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本的自由流动。然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无论使用怎样的汇率措施,都将是双韧剑。同时改革和政策的推行要考虑到改革中即得利益者的利益和其对改革的作用,这是在位者与在野者之间的博弈。

如果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对人民币进行对外贬值,那在一定程度能够促进出口,巩固贸易顺差。但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由于非关税壁垒和反倾销法执行力度的加强,这种汇率措施不仅会受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制裁,同时其对出口的促进作用也没有以前那么明显。而且如果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人民币的对外贬值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其对内贬值,造成了国内物价指数的上升,这种上升的滞后会使国内物价指数和国际物价指数的差距拉大(主要和发达国家相比,下同),而该种汇率措施起不到对出口的促进作用,且降低了人民币的国际信誉。如果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对人民币进行对内贬值,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就如向民众征收了一次税,并用这笔钱投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建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做法会使国内物价指数上升,从而缩小了国内物价指数和国际物价指数的差距,但这在短期内会抑制出口并无法巩固贸易顺差。如果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人民币的对内贬值会使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汇率下跌,这种下跌的滞后会使国内物价指数和国际物价指数的差距缩小,但这大大降低了人民币的国际信誉。为了归避汇率风险问题,很多国际必须在很大程度上用其它坚挺货币进行结算,这使该种汇率措施起不到对出口的促进作用。

由于中国的物价指数普遍偏低,因此使人民币的官方汇率接近根据购买力评价进行衡量的汇率水平对实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本的自由流动有很大的好处。同时稳中有升的汇率措施能够使人民币保持坚挺,并增加了其国际信誉。如果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对人民币进行对外升值,那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出口并无法巩固贸易顺差。而且如果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人民币的对外升值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其对内升值,造成了国内物价指数的下降,这种下降的滞后会使国内物价指数和国际物价指数的差距缩小,而该种汇率措施起不到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如果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对人民币进行对内升值,这会使国内物价指数下降,从而拉大了国内物价指数和国际物价指数的差距,但这在短期内会促进出口并巩固贸易顺差。如果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人民币的对内升值会使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汇率上升,这种上升的滞后会使国内物价指数和国际物价指数的差距拉大,然而该种汇率措施起不到对出口的促进作用。

如果在现有的条件下人民币的汇率保持不变(如现在的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其在很大程度上使人民币汇率会随着美圆汇率的浮动而浮动),也基本上会得到与对人民币进行升值一样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的最大问题是在国内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或低幅度的通货膨胀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物价指数的下降(有一定的滞后因素影响),内需拉动不起来(采取压低利率的方法和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拉动内需一般起不到多大作用),股市低迷(仅依靠政策上的拉动是不行的),整个经济情况脱离了在通货膨胀时期的繁荣景象,这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事业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同时这给已经靠服务和打价格战维持生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些服务业雪上加霜,因此近年来这些行业纷纷裁员并拒绝吸纳新员工,这就使本已经在部分地区过饱和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随着经济的,各地经济由于追求一种范围效应,因此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愈演愈烈,而且一种行政干预在一定程度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而就业大军还是喜欢向那些经济发达的就业过饱和地区涌入,形成了一种“马太效应”,这在很大程度上拉大了这种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因此这就造成了在这些地区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且继续深造和拿文凭(包括出国并回国工作的情况)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种缓解就业压力的新途径,但是这会造成在这种趋势下几年以后的就业压力变得更大。以上内容对一些比较热门行业和高薪行业的就业情况分析也同样适用。同时从投资策略来讲,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投资城市发展指数(如买房地产),其回报率应该比其它类型投资的投资回报率高且稳,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根据消费者的经济实力对其进行了分类,同时在这种情况下使原有的贫富差距拉得更加大并使基于这种评判标准的社会结构稳定于这种状态。

对于个人的选择,我们认为由于绝大部分人认为自己将会成为这种秩序下的幸运者,造成了他们还是在向那些经济发达的就业过饱和地区涌入,并用尽一切策略使他们达到他们的目的,然而期望与实际所得总是相差甚远,这是一个社会博弈的过程。根据张五常的需求定律:因为求职者一挤兑竞争就掉身价,然后消费者(用人单位)的选择面就增加了。其实这种新生的力量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憾动原有的社会秩序、社会阶层、游戏规则和价值取向,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当社会结构趋向于稳定的时候,由于家族式的人力资本积累(包括财富和关系资本的积累)对正式制度的推行和相应的执行效率问题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阻碍。同时个人由于自身社会地位的限制,造成了对其继续积累财富和关系资本的限制。而一种高风险高收入的社会财富再分配方式能够走多远仍旧值得考虑,这是一种对人才的信息甄别方式。(以上均是用初级经济学的经验判断进行的经济解释)说到这里,我提的问题是当每个就业者在通过获得一种高学历来追求一种高薪收入的同时,将由谁来从事档次较低的职业。也许现在在那些经济发达的就业过饱和地区理工类的硕士还不如一个高级技工吃香,可能就恰恰说明了这个问题。这方面需要进一步做实证研究,尤其要在基于产业组织上的差异中做进一步的分析(考虑群在规模上和组织上合并与分拆的效率问题以及政府在这种情况下的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机构在保持存贷款结构和推广中间业务与金融衍生工具上的作用以及其相互竞争与地域分布的关系。),同时通过这些分析也可能可以找到一些合适的政策建议来暂时缓和矛盾。另有一个问题,现在各行各业的隐性失业现象严重,为什么经济仍能保持高速增长。我的判断是中国存在隐性失业现象将是一个长期的现象,这样对社会的稳定有益,保持这种状态经济仍旧能保持高速增长。同时,如果中国是充分就业的情况,那么在开放的经济中,需要多大一个国际市场去吸纳。现在的形势是将就业过饱和的人口进行再培训(包括出国在内),或鼓励去基层和西部发展。因此,中国人才呈现出部分地区过饱和,不少地区缺乏人才的情况!
因为学会大量的书本知识无法说明一个人的社会经验就一定足,也无法说明其在社会上一定能站得住脚。因此,理论和实践同等重要。在对社会利润的分饼过程中,如何找到一个人的定位和相应的策略选择是十分重要的,万事还是谦虚好学一点为好,这是为人处事上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