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有关问题的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6-24

摘要:“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途径是培育和完善要素市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保持农业的稳定、持续。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农村的发展和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建立为农村发展提供良好金融支持的农村金融体系。本文的主题正是探讨有关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  产权制度  管理体制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现状

2003 年6 月,国务院下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该方案提出了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要解决的两大主要问题:(1)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确定不同的产权形式。产权改革的具体组织形式可以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产权组织形式。具体而言,在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信用社资产规模较大且已商业化经营的少数地区,可以组建股份制银行机构;在人口相对稠密或粮棉商品基地县(市),可以以县(市)为单位将信用社和县(市)联社各为法人改为统一法人;其他地区,可在完善合作制的基础上,继续实行乡镇信用社、县(市)联社各为法人的体制。(2)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明确规定由地方政府负责对农村信用社管理,由银监会依法实施监管,但在微观经营决策上由农村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

这几年,各地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成效比较明显,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2005 年6 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为10299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4720亿元,增长了84.60%,占贷款总额的46.9%。其中,农户贷款8239 亿元,占农业贷款的80%,比2002年末增加4002亿元,增长94.5%。农户贷款中,小额农户信用贷款1767亿元,比2002 年末增加1034 亿元,增长140%;联保贷款968 亿元,比2002 年末增加715亿元,增长336%。改革后各个试点省(市)存贷款余额以及农业贷款都较改革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不良贷款比例下降,并且资本充足率增加。

 

二、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其能够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就是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却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1)农村信用社改革动机有偏差。国务院制定的改革目标是“花钱买机制”,而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政策支持,即获得人民银行的专项资金支持,部分农信社从高管人员到一般员工把国家的资金扶持等同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核销,认为只要达到专项票据发行兑付的两项硬指标,就大功告成。(2)所有权仍然缺位。虽然农村信用社通过大规模的增资扩股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募集了大量的股金外部股东的比例大幅度增加,但外部股东关心和推动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工作的能动性却很低,原因是,单个外部股东持股比例十分有限,股东权力的分散性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信用社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外部股东入股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得到农村信用社更多、更好的信贷支持,而不关心法人治理结构是否真正转变,他们参与农村信用社决策、管理的积极性十分有限。

其次,目前的信用社通过增资扩股造成股金性质异化。出现脱离“三农”的倾向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可实行资格股和投资股。资格股是获得社员资格必须交纳的基础股金。是社员获得信用社优先、优惠服务的前提,投资股是由社员中有实力的各类经济组织,个人投资大户形成的股份,很多试点地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就采取对资格股实行固定利率分红,即实行了股金存款化。在入股三年后可自由退股,从而导致股金异化,由于这一方式的出台。本应向“三农”募股的方案,却成为向信用社职工和一些关联、个体户招股。形成信用社股本金中职工、企业、大户入股的股本金迅速增加并已成为主导股金。这样不仅造成了农户入股额和比例下降及农民股金的弱势地位,而且使利益分配向经营者倾斜。出现了农村信用社脱离“三农”的倾向。背离了国家进行改革的初衷,
 
第三,农村信用合作社业务经营上的多元化目标发生冲突。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要经营目标有多个,即合作制目标,主要为社员服务原则;政策性目标,支持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农”目标;赢利性目标,以及作为金融机构为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业务品种范围而追求的规模经济目标。多元目标冲突使得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绩效低下,并直接造成信用社经营管理中的机会主义。在出现亏损时,农村信用社不是主要从自身管理寻找原因,而是倾向于强调自己所承担的政策性义务和非赢利性。

此外,内部管理水平不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普遍较低也是农村信用社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一方面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管理者、经营者小农意识比较浓厚,缺乏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和应对措施;官办作风仍然存在,同时,农村信用合作社内部很难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的员工素质在金融机构中较低,员工队伍结构不优,素质不高已成为影响农村信用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大阻碍。

 

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这次农信社改革的重点在贫困落后地区而不是发达地区,然而这轮农信社改革在发达地区取得的成效比较明显,成立了一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而在经济落后地区就比较困难。这说明了环境很重要。金融的建立和生存需要一定的金融环境。在经济发达地区,金融生态好,农信社就比较容易生存,改革的难度小,也比较容易取得成绩。在经济落后地区,金融生态恶劣,农信社难以生存,改革的难度也大,当然在经济落后地区其他金融组织也很困难。因此,农村金融改革的难点在经济落后地区,这才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

 

三、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思路

农村信用社改革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首先,农村信用社仍应定位在为“ 三农”服务上;其次,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使农村信用社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第三,改革应以政府为主导,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产权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首要环节

只要农村信用社存在产权不明晰的问题,则无论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其法人治理结构扭曲的现状都难以得到真正改变,经营困难的局面就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扭转。因此,产权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首要环节。要改革产权制度,使农村信用社产权明晰,必须做到:(1)理顺股权结构。对农村信用社长期遗留下来的每股几元、几十元的股金进行妥善核算量化,并按照法人运作的标准重新明确并落实出资者的权利和义务。(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出资者的所有权得到明确,股东权利得到全面保证,防止经营者滥用权力,并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责、权、利相一致,通过改革,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

(二)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支持力度

农村信用社目前沉重的包袱大多是由国家政策制度安排、地方政府干预以及信用社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应因地制宜,要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进行认真鉴定,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中央和地方财政按比例补偿的政策。其次,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对农信社发放的“三农”贷款应免征营业税,对贫困地区的农信社免征所得税,从而降低其经营风险,提高竞争能力。第三,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扩大其贷款规模也是农村信用社增加收入的一个来源。但是应当注意到,准备金的减少意味着风险的增大,所以在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一定要掌握适度的标准。第四,加大再贷款支农力度。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要适应农产品生产周期,允许跨年度使用。当农村遭受灾害时,允许延期归还,从实质上体现中央银行对农信社的扶持。第五,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农村金融的垄断局面,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组织。允许农信社跨乡镇经营,扩大竞争面,并允许不同区域的农信社跨区域兼并收购,实现优化组合。

(三)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和科技兴社战略

由于多种原因,农村信用社的职工素质和化程度都较低,是影响农信社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农信社应以人为本,大力实施素质和人才工程,加强信用社员工的现代金融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将各种优秀人才吸收到农信社队伍中来,提高农信社职工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信用社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信社结算和联行业务的电子化进程,增强竞争能力。

 

资料:

[1] 许志忠,崔晓初.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华北金融,2001.

[2] 高伟.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攀登,2006(5).

[3] 杜西庆.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陕西农业,2006 (2).

[4] 刘业奇.论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产权问题[J].广西金融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