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金融危机的国有化行为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华荣 时间:2013-02-14
    摘要:国有化及其形成的国有经济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西方国家在历次经济、金融危 机的治理中,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国有化政策,其成效已经多次为实践所证明。国有化及其形成的国有经济存在 于历史和现实的逻辑中。最近这次金融危机的治理历程再次显示,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有 化政策都是熨平经济波动的重要手段,国有经济在稳定经济大局、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国有化;国有经济;金融危机
   Abstract:Nationaliz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state-owned economy has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social market economy.In previous economic and financial crisis governance,western countries have taken different levels of nationalization policies whose effectiveness has been repeatedly proven efficient.Nationalization and state-owned economy existed in history and reality of economic logic.The governance proces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nce again shows that nationalization policy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eliminate economic fluctuations whether for the capitalist or socialist countries.
    The overall state economy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stabilizing economy and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nationalization;state-owned economy;financial crisis
     世界各国治理金融危机的历程, 再次显示出国有化的魅力。一些自由 市场制度的坚定支持者在此起彼伏的 救市政策面前,失去了往日的话语威 力,代之而起的是新老凯恩斯主义者 及其政治代理人发出的国家干预的声 音。在发生于世纪之交且不断延续的 一系列金融危机事件中,国有化浪潮 又一次席卷而来,国有化及其形成的 国有经济是治理金融危机的最佳选择 吗?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一、国有化存在的逻辑 纵观百年来西方国家的经济史, 可以发现,经济增长与发展是在一次 次与各种经济、金融危机的斗争中实 现的,同时也是通过一次次国有化政 策重振经济体系的。那么国有化存在 的逻辑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 从不同侧面进行探索,并得出了有益 的结论。有学者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出发,认为国有化政策是为资产阶级 整体利益服务的;[1]有学者从资源配置角度分析了国有化的动因,认为国 有化与非国有化的选择取决于资源配 置的效率;[2]有学者从国家管理经济 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国有化是国家 宏观调控的需要;[3]有学者对国有化 过程中形成的国有经济自身的特点和 功能进行分析,得出了国有化必然存 在的结论。[4]这些分析均不无道理,但 国有化的真正逻辑是什么?笔者认为, 目前的分析还不够全面深入,从更广 泛的意义上考察,国有化存在的逻辑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有化现象以及国有经济 由来已久。我国早在西周奴隶社会就 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国有经济,漫长的 封建社会也没有割断国有经济发展的 传统,到了晚清的洋务运动则以“官 办”和“官商合办”等形式开启了中国 现代工业的进程。在欧洲,古罗马时期 就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国有经济;19世 纪和20世纪,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 欧美国家的国有化运动和国有经济已 经发展得相当普遍;发展到今天,几乎 所有的重要领域和关键行业都能看到 国有企业的身影。在当今世界,无论是 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 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所有 的国家和地区都程度不同地推行了国 有化政策,发展了国有经济。由此可 见,国有经济是生产社会化的产物,其 存在和发展具有自身的客观必然性.
    其次,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水平越 高,国有经济的职能就显得越重要。研 究表明,国有经济的微观主体———国 有企业具有“公共性”和“企业性”的双 重性质。[5“]公共性”意味着国有企业 通常由政府投资形成或出资购买私人 企业建立,它承担着一定的社会经济 责任,体现政府意志。当政府需要增加 就业、改善投资结构、平衡各种经济利 益关系时,就会采取国有化政策,发挥 国有企业的作用,即使这些企业效率 不高,甚至亏损经营,政府也会通过财 政补贴、利率优惠等措施予以支持,这 在西方国家已经成为普遍做法。之所 以这样做,现代经济学给出了解释。现 代经济学认为,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 难以为复杂的经济体系提供足够的公 共产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产品 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人企业主观 上不愿意,客观上也无力提供,于是政 府出于保持经济社会秩序稳定的目 的,必须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
    其三,由于市场经济的经常性“失 灵”,越来越要求政府进行宏观调控.
    自由放任政策的鼻祖亚当·斯密曾经 指出“,看不见的手”可以决定一切,认 为“各个追求私利的结果,正好有效地 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利益”,“投资哪种 产业最有利,各个(资本)自己心中最 清楚,因此任何政治家企图指导私人 企业活动,不仅是自寻烦恼,而且是最 危险的”。这一教条早已被今天的现实 打破。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世界上 任何一个政府,都不会对经济袖手旁 观。现代经济中,政府针对市场机制的 缺陷肩负起了很多任务,……政府对 于市场经济主要存在三项职能,它们 是:提高效率、增进平等以及促进宏观 经济的稳定与增长”。[6]政府要实现自 身经济职能,增强宏观调控效果,唯有 建立国有企业,发展国有经济。事实 上,在市场经济国家建立国有企业,可 以实现市场机制自身不能达到,而且 政府也很难用其他间接干预手段实现 的某些社会政策目标。当今绝大多数 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抑制物 价上涨、扩大社会就业、缩小地区差距 等宏观经济目标,都无一例外地依靠 了国有经济。每当经济进入剧烈波动 的时期,通过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进 行宏观调控几乎成为各国政策工具中 的首选.
    二、国有化是各国应对危机 的共同选择 自社会化大生产以来,经济、金融 危机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经济增长和发 展过程中的“家常便饭”。马克思曾对 此进行过深刻的分析,按照马克思的 逻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 制度内生的,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使 然,政府当局采取任何治标不治本的 政策,都无法消除这一“顽症”。著名西 方经济学家凯恩斯面对20世纪30年 代毁灭性的大危机,创立了有效需求 不足论,强烈呼吁“国家干预”,希望借 助国家力量避免类似危机再次爆发.
    他开出的一系列“药方”在一段时间内 产生了“疗效”,但令人失望的是西方 国家至今仍然未能走出“危机—干 预—危机”的循环路径。如果对历史和 现实进行一番梳理,不难发现,无论是 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在 应对危机的策略上均选择了国有化.
    在20世纪的100年里,西方国家 经历了多次经济、金融危机。在这一过 程中,美国至少发生了四次国有化事 件。第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 保证军需,政府当局对具有战略意义 的部门、企业实行国有化。第二次是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期间,推行“罗 斯福新政”,100天之内出台了15个 法案,成立了金融复兴公司,大量购进 私人银行股票,增强资金流动性,强化 联邦储备体系职能,赋予其直接管理 全国货币、信贷和利率等的权力,结束 了银行业的自由经营体制;成立各种 专门机构,控制水利、电力等公共产品 部门,保证市场供求。第三次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实行战时统制经济,政 府及时接管了铁矿、煤矿、铁路、运输 和军工生产部门,冻结农产品价格、工 资和租金,全面控制物价体系。第四次 是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金融不稳定 的情况,数次采取国有化政策。例如, 1984年美国爆发石油证券危机,芝加 哥的大陆伊力诺依银行和信托公司被 石油贷款拖累,政府迅速出手收购了 该银行80%的股份,并接管长达10 年之久。与此同时,成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