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对策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斌 时间:2013-02-14

  三、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策略。

  (一)总体思路与空间布局。

  构筑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空间体系,首先要判断其所处发展阶段。上海生产性服务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在空间形态上正在由中心城区向郊区集聚区扩张。此外,规划布局时还要考虑上海在长三角经济圈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上海制造转向上海制造服务,提升上海先进制造业对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因此,上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总体思路为:以“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统领区域发展、建设节约型城市”为宗旨,坚持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坚持产业基地、重大关键性项目建设与配套服务相结合的原则,整合空间资源和发展要素,在全市范围内构建层级结构分明、功能完整突出、二三产业融合配套以及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发展格局,最终形成“两轴三带多圈层”的空间结构体系(见图1)。
  图1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两轴三带多圈层”的空间结构体系。

  (1)两轴集聚发展。西起大虹桥商务区,东至张江功能区,沿延安路—世纪大道延伸形成东西横向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发展轴;北起复兴岛,南至上中路隧道形成南北纵向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发展轴,依托浦江两岸空间,利用后世博效应,通过沿江腹地纵深发展,形成产业特色明显、功能错位互补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2)三带强化辐射。以大虹桥枢纽为基点,沿京沪线、沪渝线、沪昆线,依托安亭汽车产业基地、汽车城配套工业园区、青浦工业园区等重要市级工业园区,打造与当地产业协同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形成上海对内地辐射的两大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带。结合沿江通道、沿海高速、轨道线等交通走廊,串联北面沿江地带、南面环杭州地带和东面临港地带,形成上海对国际辐射的临海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带。

  (3)圈层梯度推进。以陆家嘴—外滩CBD为核心,依托主要的交通干线向外延伸,形成中环、中环-外环、外环依次推进的三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圈层。中环以内圈层重点发展非银行金融服务、投资咨询、会计审计、传媒广告、律师事务、创意设计等专业服务业;中环—外环圈层重点发展为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支持的生产性服务业,如研发与设计服务、检测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外环以外圈层区重点发展为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提供支持的生产性服务业,如钢铁、化工、装备等以供应链管理服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

  (二)促进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

  1.明确重点发展领域,有目标地推动产业集聚。

  结合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重点产业指南,积极吸引符合产业导向的生产性服务业高端项目落户功能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强招商的组织协调,建立市与区、区与区的协调互动机制,在招商引资方面开展沟通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对外辐射的能力,激发企业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中央驻沪企业的作用,形成航天航空、船舶制造、液晶平板、钢铁制造等基地,支持中央企业在上海建立地区总部和运营中心,进一步集聚产业链上下游服务企业,形成总部经济。鼓励现有的三资企业进行功能升级,特别是将现有的代表处和办事处升级,引进更多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运中心、客户服务中心、财务核算中心和单证制作中心等等,增强对全球资源调动能力。同时,进一步壮大民营企业力量,为中小型服务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调动上海本土民营企业积极性的同时,吸引江浙等地新兴的民营企业在上海建立总部、销售中心和贸易中心。

  2.完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配套服务环境。

  一是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构筑功能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电子政府提供投资咨询、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展示交易、研发设计和国际交流等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功能区内的固体废物收集处理设施和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大力推进街心花园、屋顶花园、道路绿化等立体生态绿化工程。三是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网点规划的要求,在功能区内配套一定数量的文化休闲和娱乐设施。

  3.构筑推动集聚区发展的保障体系。

  构建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着力形成由市、区以及有关专业机构共同组成的功能区工作体系。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发展的统计、监测和分析,全面跟踪、掌握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的总体规模、行业结构、经济效益等动态状况[4]。

  制定产业发展目录,积极引导中心区服务业功能区转移占地多、消耗高的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同时,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功能区实行产业扩张。加大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做好集聚区用地的储备和供应,在严格执行国家土地供应政策的前提下,以支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原则,完善土地供应方式。

  四、结束语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已经呈现出价值创造环节从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转移的总体趋势,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服务活动——生产性服务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地位与作用日益重要[5]。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与内容越来越引起政府的重视。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要求上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大势所趋,这是实现市委市政府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1]张超,刘丽.印度班加罗尔产业集群对鞍山集群经济发展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7,(7):28-29.

  [2]葛坚松.美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及其启示[J].江南论坛,2007,(3):37-39。

  [3]马吴斌,褚劲风.上海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09 ,(1): 38-41.

  [4]上海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关于推进本市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1EB/OL].   [5]路红艳.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经济前沿,2008,(2): 68-73 .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