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江新区开发开放战略———借鉴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经验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田代贵 时间:2013-02-14
  金融机构2009年总数达到603家,约占上海的80%。有外资法人银行17家,约占全国的一半;资产总量约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资产总量的80%。有基金管理公司28家,约占全国的一半;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约9 000亿元,占全国的36%。拥有众多国家级的要素市场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钻石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其中, 200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34·65万亿元,成为美国纽约证交所和纳斯达克证交所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证券交易所,以及纽约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证券交易中心;上海证券市场股票市值居全球第6;上海期货交易所各交易品种累计成交合约4·35亿张,居全球商品期货和期权交易所第二位,同时跨入全球十大衍生品交易所行列,其中铜、锌、天然橡胶、燃料油、螺纹钢和线材等期货品种交易量均为全球第一,其天然橡胶报价正成为国际公认的权威报价。联合产权交易所长期是全国交易额最大的产权交易机构。这些要素市场成为浦东释放金融服务功能的重要平台,同时也吸引了诸多的国内外金融企业向浦东尤其是陆家嘴地区的聚集。滨海新区自2006年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确立为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在OTC市场(柜台交易市场)、产业基金、私募基金、天津产权交易所、拓宽保险资金使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是我国目前金融改革创新领跑者,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金融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金融要素聚集功能初步显现,正在逼近建设中国北方金融中心的目标。
  两江新区要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增强投融资能力,必须在金融创新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借鉴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经验,两江新区近期应着力在四个方面加快推进。一是整合提升三个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寻求战略投资伙伴,如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订、台资大举进入重庆为契机,争取国家支持,寻求台湾银行作为战略投资参与重庆地方银行增股扩资,扩大外资进入本地银行的份额,增强地方银行综合实力。二是加快推进投资基金发展,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培育机构投资者,这既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又会拓宽基础设施建设及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同时减小政府在融资活动中承担的风险。两江新区在华融渝富基金、物流产业投资基金落户的基础上,抓住海外投资基金急切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机遇,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尽快拓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领域,增加基金数量和做大基金规模,把两江新区打造成为西部机构投资者聚集高地。三是加快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除了加快培育全国电子票据交易中心、证券场外交易市场、畜产品远期交易市场、农村土地交易所、联合产权交易所五大金融市场之外,还要拓展商品交易市场、排放物交易市场、各类结算中心等市场载体,通过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创新金融工具,为重庆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提供载体支撑。四是贯彻落实3号文件精神,加快探索保险资金用途改革创新,在保险资金投资产业基金、保险资金投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型保险集团参与重庆金融企业改制重组等方面进行进行创新探索。
  (三)开放土地一级开发,引入战略投资。
  改变过去政府(平台公司)负责土地一级开发,通过土地出让筹集开发资金的开发模式,结合两江新区重点功能区的打造,在土地一级开发环节便引入战略投资伙伴,从土地一级开发、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及建成后的运行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合作。可以选择会展中心作为整体项目进行包装,引入战略投资伙伴按照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进行开发和经营。可以台湾新城项目为契机,按照打造台商西部投资总部的要求,扩大规模,增强功能,从土地一级开发就引入战略投资伙伴进行合作开发。可以选择龙兴或水土-复兴工业园区,比照苏州模式,引入战略投资伙伴合作开发,等等。
  (四)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布局在两江新区。
  一是积极争取金融类项目布局在两江新区。
  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在开发开放过程中,持续获得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布局的大力支持。如浦东新区在金融业方面,证券交易所和一系列商品交易所落户,为浦东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滨海新区作为全国金融先行区,为北方金融中心的建设带来了先机。因此,两江新区必须积极争取国家金融市场载体布局倾斜,在金融改革创新等方面比照滨海新区,争取在两江新区同步先行先试。二是积极争取国家重大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项目布局在两江新区。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在先进制造业布局方面,获得国家大力支持。如浦东新区有商用飞机、集成电路、中移动视频基地等国家重大高技术产业项目落户;滨海新区有空客大飞机、中航直升机、彩虹无人机、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直播通信卫星等国家重大航空航天产业项目。重大产业项目不仅直接体现为资本引入,更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两江新区一定要紧紧把握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实施动向,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布局的支持。三是设立军民两用产业示范基地,积极争取国家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落户两江新区。
  五、区域联动战略。
  加强区域协作,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格局,是两江新区增强极化效应,避免孤岛效应的必然选择。
  两江新区应加强五个层次的区域协作与联动。一是加强与长江中下游的合作,共建长江流域经济带。二是加强与四川和陕西的战略合作,共同构建“西三角”战略合作区,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引领和带动广大西部内陆腹地的发展。三是在长江上游地区与四川共同打造成渝经济区增长极,与南贵昆经济区形成联动发展格局。四是市域范围内,加强与两翼地区及七大区域中心城市合作,通过两江新区高端要素、高端产业聚集及高端服务功能的培育,推进重庆城镇体系职能立体分工,推进区域产业纵向分工。五是在两江新区内部,一方面,切实做到三区一体化,真正实现规划、建设、管理、政策统一,尽量降低摩擦系数,形成“一块牌子,统一规划,共享政策,统筹协调,分区运作”高效率的“两江模式”。另一方面,建成区与非建成区实施一体化战略,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立资源要素有效整合、城乡互补融合共荣的城乡新发展新格局。成为全国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大差距、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示范区。
  六、实施宜居战略。
  注重人居环境,倡导健康、和谐居住,既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的重要理念,也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突破“特大城市=城市病”怪圈的必然选择。实施宜居战略,建设宜居两江,对于提升两江新区的城市品质、张扬城市个性、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聚集辐射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等都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人对于宜居城市(区)的概念狭义地理解为生态环境良好就是宜居。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的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以六大类指标,即经济发展潜力、城市安全保障条件、城市生态环境水平、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城市居民生活便捷度进行综合评价。近年来,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越来越注重宜居城区建设。如浦东新区从规划、用地空间、公共交通、社会事业发展、社区便民服务、公共服务和管理等多角度、多层面加快宜居城区建设。与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相比,两江新区具有山水园林等生态资源富集、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两大特征,在宜居城区建设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把建设全国宜居城区的典范作为两江新区宜居城区建设的目标。根据两江新区的发展定位要求,借鉴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经验,结合主城近年来开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两江新区在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除了整体宜居建设之外,应针对目前主城空间开发存在的问题,突出四个重点。
  (一)公共交通优先策略,提高出行便捷度。
  出行便捷是衡量一个城市(区)是否宜居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城市交通阻塞已日益成为我国特大城市通病。重庆主城近三年来交通阻塞也日益严重,其重要堵点主要分布在两江新区建成区内,如观音桥、龙湖、冉家坝、世博中心等。据相关预测,重庆市主目前已进入家庭轿车快速增长期,主城年均机动车增长达13. 6%,随着主城人口规模的不断集聚,预计未来时期城市交通阻塞会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两江新区如不加以高度重视并制定综合解决方案,宜居两江在公共交通这一关就过不了。解决公共交通问题,一是从规划层面高标准规划道路基础设施,有条件的区域尽可能提高道路等级,并配套宽裕的人行便道,枢纽场站留足用地空间,增加相应的舒适候车功能,同时,把大型停车场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纳入城市规划布局,改变过去停车场、停车位由开发商自行配套的做法。二是大力发展大容量交通,特别是地铁、轻轨等现代交通。三是搞好城市功能、产业、人口合理布局,尽量做到职住结合、生活服务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实现就地就近消费,尽可能减少“钟摆式”人口流动,减少公共交通流量。
  (二)实施“大而全”策略,提高生活便宜度。
  以2000年北部新区设立为标志,主城进入了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发展阶段。开发十年,新开发建成区已大于老城区。纵观新开发区,包括北部新区、茶园新区、西永大学城等连片大规模作为城市核心区的区域,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是生活配套、公共服务配套严重滞后,购物、文化娱乐、子女就学、居民就医等城市的基础性功能配套服务十分缺乏。由于这些功能缺失,一方面,导致新区居民生活极不方便,这是新区商品房空置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增大了交通流量,带来交通阻塞。除了商业及公共服务等配套客观上有滞后性之外,主要原因还是主观上认识有误区,导致开发目标及开发模式不当。因此,两江新区要高度重视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问题。彻底改变基础性商业服务设施由开发高自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由开发商为了物业自行引入的做法。对基础性商业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整体纳入城市规划,由政府主导空间布局及规模、功能定位及开发档次,根据重庆主城得天独厚的多中心组团式结构特征,商业及公共服务配套应该以组团为单元进行全面配套,真正形成功能完备的多中心聚集的组团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规避平原城市圈层结构单中心聚集带来的大城市病,另一方面,切实解决生活服务、公共服务极不均衡的问题,有效疏解老城区过载的人流,增强新区居民生活的便捷度。
  (三)实施空间资源共享策略,提高舒适宜人度。
  衡量宜居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舒适宜人。舒适宜人的重要标志是全体居民共享优良的空间资源。在世界宜居城市中,要有优良的空间资源,必须优先留作公共空间加以保留。在重庆主城新区开发过程中,许多区域做法恰好相反,城市众多优良的空间资源,包括山景资源、水景资源被私人化,急功近利地出让给房地产开商,成为一个个封闭的房地产小区,公众不能进入。一方面,剥夺了公众对优良的空间资源的共享权利,另一方面,阻断了城市亲山亲水功能,严重影响城市品质。两江新区山水园林资源富集,在舒适宜人度提升方面与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要挣脱GDP的考核束缚,着眼未来,高瞻远瞩,高品质、高规格打造开敞舒适的城市公共空间,结合森林两江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空间。两江新区不仅是高端要素、高端产业、高端人才聚集的区域,还应该是全国城市空间开发的示范样板。这不仅是两江新区宜居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科学发展示范窗口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两江新区开发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标志。
  (四)努力缩小“三大差距”,提升和谐度和幸福度。
  缩小区域、城乡、贫富差距,是两江新区建设统筹城乡先行区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两江新区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除了肩负带动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差距的国家使命之外,在两江新区内部,还要着力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真正建成和协两江、幸福两江。
  一是在缩小区域差距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着力建设保税物流港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创新中心、内陆开放高地、国际会展中心、西部物流中心、总部中心等区域服务功能,充分发挥聚集整合功能、引领示范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成为西三角第四增长极的核极,推动广大内陆腹地发展,在缩小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过程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二是加强与两翼地区及七大区域中心城市的合作,在重庆城镇职能立体分工和产业纵向分工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三是在区域内部,一方面,要以城乡一体化为主线,切实按照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建设一体化,大力推进乡村城市化,实现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城乡融合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在征地拆迁、住房安置、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着力解决好大量转移农村居民的安居乐业问题。建成和谐两江、幸福两江,把两江新区建设成为城乡统筹的典范。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