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贫困地区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寿彭 陈晨 时间:2013-02-15
  2、着力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原生态体育文化产业体系。立足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和风光、气候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和组合优势,大力发展民族特色的原生态体育文化产业,重点发展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旅游、演艺、工艺美术、绝技绝活展示、影视制作、艺术培训、休闲娱乐、策划包装、光盘复制等产业门类,尽量延伸产业链,开发多种形式的衍生产品。进一步打造体现民族地区特色、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品牌,继续发挥“中国·黔西百里杜鹃山地车越野赛”、“威宁彝族火把节”和“纳雍苗族芦笙艺术节”等系列著名品牌的作用。科学规划、布局,按照国家体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标准,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有一定规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显著的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基地,重点培育和建设一批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 旅游基地、演艺基地、影视拍摄基地、艺术摄影基地、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挖掘整理基地、工艺品生产基地、绝技绝活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等。按照龙头带动、优势互补、突出重点的原则,依托地区行署为中心,宏观指导八县、市优化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富集区、风景名胜区和主要交通干线,兴建集民族体育文化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消费于一体的民族原生态体育文化产业园区,使之成为民族原生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器,逐步构建起具有民族特色的原生态体育文化产业带,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原生态体育文化产业群。
  
  3、努力发展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旅游业。按照“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与聚集要素”、“整合资源与优化配置”、“合理规划与科学保护”、“突出特色与建设精品”的整体要求,重点打造威宁草海(苗族赛龙舟)、百里天然草场(彝族火把节和赛马、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回族武术、提石磴和扭扁担、满族的扯地牛)、大方、黔西百里杜鹃(彝族火把节、苗族、彝族的射箭和射弩、布依族的板凳拳、苗族苗拳、仡佬族的象步虎掌)、织金打鸡洞(苗族的金一棍和打花棍、白族的跳花盆、布依族的丢花包、仡佬族的玩花龙)、大方九洞天(彝族火把节、苗族、彝族的射箭和射弩、布依族的板凳拳、苗族苗拳、仡佬族的象步虎掌)、黔西洪家渡(苗族赛龙舟)、赫章韭菜坪称贵州屋脊(彝族火把节、苗族、彝族的射箭和射弩)等一批独具民族特色的文物景点及民族旅游村寨,完善山水风光旅游经济圈,着力打造纳雍苗族原生态体育文化(滚山珠)及自然生态经济圈,大力发展威宁彝族、苗族、回族及黔西化屋基苗族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旅游经济圈,加快建成国内外知名的“自然、神秘、健康、安全”的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贫困地区生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首先,要坚持民族生态体育文化资源优化整合与农村扶贫开发相结合。大力发展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为主的乡村旅游。打破按行政级次、行政区域配置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旧体制,遵循贫困地区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市场的特点和规律,加强政府引导,促进不同权属、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资源资产存量重组与盘活,充分发挥其效益。其次,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与人口控制相结合。20世纪80年代,毕节地区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毕节试验区一开始就不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而是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将物质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以及人口生产力统一协调起来,卓有成效地进行了综合性社会发展试验。经过20年的改革探索,2007年毕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已达325亿元,经济总量在贵州9个地(州、市)中从末位跃升至第三位,财政总收入从1987年的3亿元跃升至55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从i84元提高到2458元,绝对贫困人口从312.2万人下降到56.6万人,森林覆盖率从15%提高到35%,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毕节试验区在生态资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应该充分挖掘生态资源,发挥优势,吸取毕节试验区的经验教训,保持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颂.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分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6):155-158.
  [2]刘俊杰.走进毕节[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3]深化“毕节试验”推广“毕节经验”[N].毕节日报,2008—03—10.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