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国时期在华外商产品广告的本土化策略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莉 时间:2013-02-15

  外商不惜重金请技艺高超,在中国有很高知名度的画家来给他们制作广告画。外商清楚地知道,这些画家最了解中国民众喜欢什么内容、形式的广告。这时期在广告创意中比较活跃的有中国近代年历广告设计鼻祖周慕桥;中国近代广告画家丁云先;中国近代广告画家,20世纪初传统礼教题材广告代表人物周柏生;中国近代广告擦笔绘画技法的创始人,20世纪初年历广告的杰出代表人物郑曼陀;英美公司广告部的挑大梁人物,受洋商非常器重的近代广告画家胡白翔,梁鼎铭,还有周慕桥的徒弟谢之光,杭稚英,倪耕野等等,这些画家为外商设计了大量的广告画。如,周慕桥曾为“安东谦盛丰”的赠送品、英美烟公司的“老刀牌”等设计广告,他的月份牌《关云长读“春秋” 》成了那时小商店抢挂之物;梁鼎铭,在民国中期是他的创作高峰,其主要作品是为英美烟公司、永泰和烟草股有限公司和老巴夺父子烟公司等的品牌创作的;谢之光为老巴夺烟草公司、美和制造首饰表带厂、帝国火灾保险公司、启东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如生罐头食物厂等。中国画家服务于外商企业在当时已形成了一种潮流,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从这里可以看到,外商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市场可以长驱直入与当时的人力资源本土化有很大的关系。
  (二)广告创意的本土化
  除了这个方面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画家在为外商服务时,他们所设计的广告非常符合当时中国民众的文化心态,这就是广告创意的本土化。
  大卫·奥格威指出:“要吸引消者的注意力,同时让他们来买你的产品,非要有好的特点不可,除非你的广告有很好的点子,不然,它就像很快被黑夜吞噬的船只”[4]。奥格威所指的“点子”就是广告创意。广告创意在现代广告运作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它有的时候甚至能决定一个产品的命运。
民国时期,外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后,他们注意到如果再以侵略者的姿态出现在广告中,那势必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因此,他们请中国画家创意了符合中国公众心理的广告。在传统广告理论中,著名的AIDMA模式阐述了广告的宣传过程与接受过程,实质上就是广告主施加心理影响和消费者接受心理影响的过程。只有具有心理震撼力和感染力的广告活动,才能触动公众心理最后达到购买行动。中国的画家,自小接受的是中国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因此,他们最了解中国的普遍民众喜好何种内容与形式的广告。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就是他们注意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即使它们是外国产品,但消费者是中国人,就应该把这些产品广告戴上中国的“面具”。这种广告创意对当时的外商产品迅速占领中国市场取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许多外商的产品用了中国老百姓喜欢的民间故事、文学题材、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英雄人物等作为创意的重点。例如:启东烟草公司聘请画家金梅生所作的《雀屏中选》就是用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并且金梅生把这一题材做成了连续性,从射雀屏到入洞房,这样连续发布,成为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广告画。日本三井洋行看这一题材在相当长时间内经久不衰,请画家李少章作同一题材,在1930年发布月历广告,使用全开纸印刷,还加上“民国万岁”的口号来与中国人套近乎;又如梁鼎铭为哈德门香烟创作的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虞美人舞剑图》、《斩蔡杨兄弟释疑》,以神话为题材的《青鸟》;倪耕野、胡伯翔以文学题材分别为金砖牌香烟、哈德门香烟所创作的《红楼韵声》和《关云长义释曹操》,这样的广告创意在当时的中国画家手下数量是惊人的。从今天我们对广告创作要求的三要素:原创性、相关性和震撼力来看,应该说和现代广告的要求差距很大,但从当时来看,有这样的注意广告创意本土化理念的制作水平,已属不易。
  今天,在大家都呼喊着如何进军国际市场,如何使中国的品牌在国外市场捍卫自己的市场,我想民国时期外商产品在中国广告本土化策略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从如今外国品牌在中国某些市场长期处于霸主性地位的情形来看,它们一直延续他们的“传统”——广告策略本土化。

  参考文献:
  [1]赵琛.中国广告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3.
  [2]白光.中外早期广告珍藏与评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175.
  [3]赵琛.中国广告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5.
  [4]大卫·奥格威传[M].麦惠芬,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4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