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产业集群可集成式创新内在机理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5

  [摘 要] 产业集群可集成式创新对产业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界定产业集群可集成式创新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可集成式创新的方式、产生的途径,及内在动力机制,并分别从政府、集群和企业以及社会中介三个层面提出促进可集成式创新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可集成式创新 内在动力 对策 产业集群

  一、引 言
  产业集群是当今产业组织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国内外大量事实证明,同一产业或关联产业的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和相互协作,在地理位置上逐渐集中或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是产生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式,如美国的硅谷和128公路地区、台湾的新竹和中国的中关村等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都是技术创新活动相当活跃的地方。这些现象已引起理论界和学术界对产业集群创新问题的研究热潮。
  国外主流的企业集群式创新的理论研究主要有:马歇尔最早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产业区的优势,其中之一就是能促进区内企业协同创新。巴顿(K J.Button)则深入研究了企业集群与创新的关系,认为企业地理上的集中会给创新带来一系列积极的影响。欧洲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小组( GREMI) 提出了“创新环境”和“集体学习”的核心概念, 为集群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视角。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波特(M. E. Porter) 认为,企业之间的持续联系有助于企业相互学习, 激发创新思维;企业集群的柔韧性和迅速反应能力有助于企业抓住市场机会并采取创新行动。另外, 发生在企业集群内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和持续比较等也构成了企业集群的创新优势。此外,巴帕蒂斯塔和斯旺(Baptista & Swann)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集群与创新之间的正反馈关系,并通过实证研究支持了“集群中企业创新更多”的结论。在国内,王缉慈认为企业集群因为企业地理位置的邻近性和社会根植性,提供了适合创新的空间。魏江等着重分析了集群中企业文化根植效应对集群学习的支持作用。许庆明等从集群创新网络的角度论述了集群有助于创新的优势,认为:集群创新网络的存在能降低群内企业创新活动的风险;地理上的接近和文化根植性有利于群内企业创新互动;集群网络能缩短创新周期等。
  上述研究较全面地论证了产业集群具有促进群内企业创新的优势。但总体上讲,这些研究基本上是将产业集群视为技术创新的背景或平台,较多地探讨在这个平台上群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而将产业集群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研究其协同或可集成式创新的较少。群内个体企业的创新成果只有相互协调,能加以集成,才能对集群的代表性产品在市场上的档次和市场地位提升作出最有效的贡献。而无法集成的创新只会导致集群创新处于混沌状态,导致重复创新、创新失衡,形成一个个技术孤岛。探讨产业集群可集成式创新的内在机理,对实践者更好地促进产业集群的整体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产业集群可集成式创新的意义和集成方式   
  可集成式创新是指集群内各企业在协同的基础上创新,并最终贡献于集群整体的竞争力提升。可集成式创新对提升企业集群的竞争力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产业集群向外部市场提供产品的附加值水平反映了其价值创造的效率,也是集群竞争优势的主要体现。而集群向外部市场所提供的产品附加值水平取决于集群内价值链各环节的协同创新和优化,也就是说,提高集群最终产品的市场附加值要求群内所有相关环节的创新优化,并且这些创新前后、横向必须是可相互衔接的,可系统集成的。某个或某几个环节,特别是关键环节创新能力的薄弱会由于“木桶效应”而制约整个增值系统创新水平的提高。
  集群内可集成式创新的集成方式主要有两种:纵向集成和横向集成。纵向集成是指沿着价值链的上下游各环节创新成果的集成;横向集成则是指集群内价值链同一价值环节中的不同厂商的创新成果集成。集群中价值链同一环节厂商的创新分布应该具有均衡性,因为不均衡将会导致两种结果,其一是生产能力向高创新能力水平的企业集中,而其他企业萎缩最终倒闭;其二,如果创新易于模仿时,同一环节的企业将通过模仿创新企业的成果迅速跟进,而创新企业却不能获得与创新成本相匹配的收益,这种情况长久持续下去,将会导致群内无企业愿意创新。前一种情况虽是集群的一种进化方式,但它可能导致集群振荡,而后一种方式则是集群退化的一种表现。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同行厂商协同创新,保持集群结构稳定的同时实现所在价值环节的升级。
  三、可集成式创新的实现途径分析   
  本文认为,产业集群内的集群学习是实现可集成式创新的有效途径。集群学习的概念首先出现在GREMI的创新环境理论中,其本意是产业集群内的成员企业为了应付技术不确定性的挑战而协调行动,本质上是知识空间转移的一种有效载体。
  在产业集群中根据参与集群学习成员之间的关系,可将集群学习分为纵向集群学习和横向集群学习。纵向集群学习是指集群中同一价值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而横向集群学习是价值链同一环节的各厂商或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一般而言,纵向集群学习是产生纵向可集成式创新的有效途径,而横向集群学习则是产生横向可集成式创新的有效途径。
  纵向集群学习促进纵向可集成式创新的机理在于:首先,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发现技术创新的缝隙,即企业易于发现自己在价值链上创新水平与其他企业的匹配程度,从而明确集成式创新的方向;其次,通过纵向集群学习,价值链中领先创新的企业可为与其上下衔接的企业准备必要的创新知识资源。总之,价值链内各企业的前后向学习和沟通将有助于明确创新的整体方向,提高创新的效率,最重要的是,通过纵向集群学习的创新更容易保证是可集成的。
  横向集群学习主要发生在同行企业间,而同行企业间由于存在明显的利害冲突,有可能缺乏集群学习的主观意愿。当然,当群内同行企业间面对同一创新机遇,但单凭自己的资源及能力难以实现创新时,通过集群学习最终产生可集成式创新也是可能的。除了建立在主观意愿基础上的有意识的集群学习、合作创新外,知识共享实际上是集群同行企业横向集群学习的最普遍的方式。同行企业在自有知识存量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他方外溢的知识,最终有助于形成新的横向集成式创新。另外,集群内同行企业间的横向集群学习如果有第三方的推动,将会更有效,如:在日本丰田城内,丰田公司的供应商就在前者的引导下成立了论坛,定期举行讨论会交换经验,通过相互学习改进自己为丰田服务的能力。
  四、产业集群内可集成式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分析   
  产业集群内创新的动力来源十分广泛,比如:市场需求的拉力,区域内政府的激励力,中介组织的作用力等。本文认为,由群内企业竞争产生的拉动效应和挤压效应是群内可集成式创新的内在动力源。
  产业集群是由成员企业以价值链为外在表现形式构成的价值增值系统,作为不同的个体,群内成员企业必然存在技术能力水平不均的现象,这种不均现象可以用“技术能力势差”来定义。当集群内同一价值链的上下游企业间,或处于价值链同一位置的同行企业间存在技术能力势差,纵向上为了使上游企业产品与下游产品生产配套,高位势企业通常会要求低位势企业的技术改进;横向上则低位势企业为了保证自己不被淘汰出局,通常会通过参与高位势企业的可集成式创新或通过向高位势企业模仿学习等方式实现能力跟进,这就产生了高位势企业对低位势企业的“拉动效应”。在拉动效应发生作用的同时,低位势企业技术能力得到增长,实现了技术追赶;高位势企业为了保持现有优势,需要通过外向型学习、自主学习和集群互动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创新,以获取持续能力优势,由此便产生了低位势企业对高位势企业的“挤压效应”。这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将推动可集成式集群创新的不断发生,进而推动整个集群技术能力的增长。
  也就是说,挤压效应和拉动效应可发生在前后向联系的企业,也可发生在同一价值环节中的企业。对前者而言,由于自己的客户或者供应商实现了在某一技术上的创新,在投入产出系统上会有渐进或根本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必然会传递到自己这里,从而要求自己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的紧迫性取决于该企业上、下游环节创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如果自己处于被动地位,它受上、下游环节创新拉动或挤压的力度就很大。总之,正是由于这种拉动或挤压效应的存在,纵向上的可集成式创新才有可能实现。同行企业间的创新拉动或挤压效应更容易理解。在一个有效竞争的市场里,创新者的创新成果会被客户很快察觉,从而获得更多订单,而在创新方面落后的同行则面临订单减少甚至死亡的危险,这将迫使后者或采取措施应对挑战。但是,同行的技术创新并不必然导致对其他企业的创新挤压,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可能造成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创新者以及创新产品难以被发现,这将导致非创新者不会受到创新者很大的冲击,挤压或拉动的力度十分有限;二是创新者的创新成果的可模仿性很强或者技术含量不高,同行企业可通过模仿、仿冒创新者的产品或开展价格战等手段来应付挑战,而不必一定依赖于创新。企业采用上述不正当手段的成本越低、效果越好,同行创新对其拉动或挤压效应就越不明显,从而横向可集成式创新的可能性越小。
  因此,要保证必要的创新拉动和挤压效应,在集群中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非常重要,而这样一种竞争机制是基于市场秩序的规范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