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期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深化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冯玲玲 冯继康 时间:2013-02-15
    [论文关键词]劳动 价值 商品
    [论文摘要〕一百五十年来经济社会与劳动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同时也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文章认为,要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其基本理论内涵,即“两大基石”与“一个核心”。科学技术、资本、土地、信息等生产要素都是物化劳动,并未创造价值。新时期应适当扩展生产劳动的概念,应坚持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
    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对劳动价值论的传统认识已无法全面揭示今天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现象。我国学者对劳动价值论的探讨是围绕着这样一个中心展开的,即什么是劳动创造价值,试图以此对现实生活作出合理解释,并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成果。笔者认为,在新地经济时代背景下,合理地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诊释经济现象、指导经济运行,就必须适当地扩展“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概念,坚持活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劳动价值论。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多年,经济社会与人类劳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同时,也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一)与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相比较,经济社会主要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
    首先,社会经济制度发生了演进。马克思所处的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所有素材都来自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人类社会时期。而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所实行的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经济体制,不仅相对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与马克思预言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不尽相同。另外,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前途也不同于马克思的预期。马克思曾断言,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即将灭亡,但一百五十年后的今天,资本主义经过不断的调整,不但没有灭亡,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显示它还有一定的生命力,还在发展。并且,我国也正在融人世界经济。
    其次,科学技术出现迅猛发展。马克思所处的是蒸汽机时代,我们现在正在迎来信息社会,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和电力技术之后,由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又一次重大飞跃。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且使得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经超过了物资资本。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创造出的新型生产工具,使人类从事社会生产的方式和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像一般机器工具那样补充和延伸了人类的双手,而且更极大地补充和延伸了人类的大脑。生产工具变革改变了传统生产部门的技术装备,同时更带动了一大批新型产业群的出现,现代生产体系日益成为一个全盘自动化的机器大生产体系。
    (二)与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相比较,人类劳动主要在五个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其一,脑力劳动。在马克思时代,由于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在价值总额中的比例很小,往往不为人们所重视,所以后人一致认为体力劳动在价值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系统进人生产过程,劳动条件和劳动状况出现了很大变化,使经济发展由以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
    其二,科学劳动。科学劳动是指掌握了科学技术知识的科学劳动者所进行的高级脑力劳动。科学劳动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们在不断的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认识客观规律并将其上升为理论,这是科学发现和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人们将科学应用于生产,创造出一系列新的工具、手段、工艺,并培养劳动者使其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并运用它们来进行生产活动,这是由科学到技术再由技术到生产的应用过程,是由潜在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过程”。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科学技术正是科学劳动的成果。科学劳动对生产和经济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三,精神劳动。精神劳动是指“人们运用感官的感觉功能和脑器官的理性思维功能,依靠社会实践,从客观事物的现象深入到内在联系,对客观事物做出规律性反映,取得真知等一系列活动”。马克思在研究中对精神劳动和精神产品涉及极少,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精神产品的极大发展,精神劳动几乎涵盖了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表现出跨时空、跨领域的穿透力,已经成为传承文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四,管理劳动。马克思说:“一切规模较大
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的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活动,并执行生产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在简单手工生产状态下,不需要专人管理。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管理劳动就如同乐队指挥那样至关重要,企业规模越大,内部分工越细,就越需要科学的组织与管理。当前的管理劳动既不同于旧式的监工劳动,而是科学的管理劳动;也不是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更高级的脑力劳动。管理劳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经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五,服务劳动。对于服务劳动,虽然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分工的迅速发展,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果没有服务劳动,人们的需要就得不到满足,企业的经营生产就无法正常进行,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人流、物流、资金就无法正常进行,社会财富就无法增长。显然,服务劳动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总之,面对社会经济与人类劳动在一百五十年中发生的种种变化,就必须升华和发展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架起一座劳动价值论通向当今时代的桥梁。笔者认为,这种升华有一个首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全面而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涵,做到正本清源。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两大基石和一个核心。两大基石是指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一个核心是指价值的创造。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赖以构建的理论基石和核心内容具备质的稳定性和内在的逻辑性,这与其开放和发展的理论品质并不相悖。任何一项积极而富有时代特征的因素的加人,都是建立在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基础之上的。
    (一)两大基石: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其一,商品的二因素。马克思从人们最熟悉的物的有用性开始论述,商品首先必须具备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使用价值,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作为用来交换的产品,必须具有交换价值,即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那么,两种不同的商品相交换,这种量的比例关系是怎样确定的呢?这就引出了价值的概念。抛开千差万别商品的自然属性,就剩下了商品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品,都凝结了一定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形成了价值。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本质因素。显然,这是经济学的价值概念,它不同于哲学的、社会学的价值概念,也不同于财富、效用等概念。    
其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首先都要表现为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即具体劳动,从而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如果抛开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定性质和具体形式,那就剩下一点,即都是劳动者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正是这种抽象劳动(活劳动)在商品中凝结,形成了价值。马克思对劳动进行了多层面的研究,如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等。虽然马克思侧重于研究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体力劳动,并以简单劳动为劳动量的计量基础,但这已经说明,马克思已经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劳动结构的演进作出了初步的科学预测。
    (二)一个核心:价值的创造
    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生产是由其物理、化学、生物等的属性决定的,显然不会成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的内容。在前文所述两大基石的基础上,就必然引出这样一个问题,即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量的大小,而劳动量的大小是用劳动时间衡量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并且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者成正比。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决定因素,其他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只转移自身价值。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