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人文关怀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彭成清 时间:2013-02-15
       一些学校在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时,还附加了一些苛刻的条件,如不得使用手机、电脑,等。对其他学生来说正常的消费对贫困学生却是一种奢侈,把贫困学生的正常消费贴上道德的标签,这些规定看似合理,但它传递地却不是关爱,而是羞辱和歧视。这种不切实际、脱离人性的道德苛求对贫困生会造成一种伤害。这种缺少人文关怀的资助就是把贫困生挂上了道德的烤架,确实人为地制造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2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应注意加强心理疏导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晚期,自尊心、可塑性极强,心理承受能力差,加之社会上一些偏见和歧视,一顶“贫困生”的帽子往往使他们的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因此,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经济上的脱贫固然重要,但心理上的脱贫同样也值得我们重视。
        我校对在入学新生中进行了一份心理健康普查,调查结果引起了心理咨询专家的重视——贫困生抑郁状态高于非贫困生。反馈回来的数据显示: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精神病性五个方面得分高于非贫困生,他们心理健康水平过低,容易罹患各种心理疾病。因此,高校在进行资助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贫困生的心里疏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乐观进取的精神。
        3在学生资助工作中要注重励志教育和能力培养
        在学生资助过程中,各高校都在加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受助学生给捐赠方写感谢信汇报个人的学习成绩、个人的成长。这些是必要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但是,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和能力培养。由于家庭贫困的原因,一些贫困学生先天不足,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少一些,各方面的素质相对差一些,扶贫更要扶志,在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进行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就更为重要。有时要造就一个人,只要多给他一些机会。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应努力创造条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各种锻炼的机会。使贫困生在个人技能,沟通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方面得以全面提高。
        在学生资助工作中,要坚持把“资助”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和能力培养。提高贫困生的能力是解决其心理问题最好的方式。在学生资助工作中,要让贫困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共同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让人文关怀的光辉照耀着他们的心田。只要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多给他们一个支点,他们就能起飞。
参考文献
[1]王明朝.缓解贫困与人文关怀[J].经济学家,2002,(6)
[2]吴胜涛、张建新.贫困与反贫困:心理学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6)
[3]姜玉欣、王忠武.人文关怀:反贫困的核心理念[J].理论学刊,2003,(4)
[4]薛深、刘慧婷.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5)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