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危机形成机制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海艳 时间:2013-02-15
摘要:2008年,全世界爆发了自1929年以来的最大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对于大部分国家的影响非常深远。对中国来说,经济危机也带来了重大创伤,中国的劳动力就业、出口制造业、银行业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简要概括的基础上,从商业信用制度、生产过剩、经济政治体制三个方面分析目前经济危机的形成机制,体现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分析当前经济危机依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关键词: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形成机制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简述 
  (一)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认为,生产与消费之间发生尖锐的矛盾:一方面工人是消费品的主要消费者,另一方面“每一个资本家都知道,他同他的工人的关系不是生产者同消费者的关系,并且希望尽可能地限制工人的消费。即限制工人的交换能力,限制工人的工资”[1],以便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工人有限的支付能力并存,一旦生产普遍超过了主要来自工人的有限需求和消费,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二)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马克思认为,资本的本性决定了市场经济不可能有合乎比例的生产,对剩余价值的无休止追逐是资本积累规模螺旋式上升、生产能力无限扩张的内在动因。恩格斯说:“大工业的必然后果——自由竞争很快就达到十分剧烈的地步。”而从全社会的角度看,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处于自由无序状态,每个企业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都在盲目的扩大规模,这就注定了无政府状态下的供需不平衡。 
  然而,上述理论是基于早期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19世纪)所提出来的。20世纪、特别是1929年经济危机之后,苏联的一枝独秀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都开始反思,并进行了相应的改良,政府开始适当干预市场,从而企业生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三)商业投机与货币信用的矛盾 
  马克思曾指出:“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2] 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引起信用规模的扩大,而信用的膨胀又反过来促进生产经营规模的膨胀:在繁荣时期,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的巨大增长和各种投机播动的大量兴起,又为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但是,手中堆积着大量商品的批发商的资本回流却非常缓慢,数量非常少,“以致银行催收贷款,或者为购买商品而开出的汇票在商品再卖出去以前已经到期,危机就会发生……于是崩溃就爆发了,它一下子就结束了虚假的繁荣。” 
  二、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特征 
  (一)经济危机的强度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经济危机 
  目前已有专家认为,2008年经济危机的波及面和影响程度已超过1929年。未来一至二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可能面临负增长,此后还会有二至三年的增长率低于1%的萧条期。美政府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美国五大投行摩根士丹利、雷曼兄弟等彻底消失,全世界性的银行倒闭浪潮,美国汽车三巨头摇摇欲坠,以及甚至出现的冰岛等国家的破产……由于全世界经济的高度开放和全球一体化,此次经济危机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已大大超越1929年。 
  (二)全球性多危机同时出现加剧经济危机 
  这次危机是人类历史上首次金融危机、石油危机和粮食危机同时出现。解决石油危机、粮食危机与解决金融危机是互为排斥的,因为高盛、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等国外银行巨头拥有巨量的石油和农产品期货多头头寸,油价粮价下跌必将引起金融机构的倒闭。 
  (三)虚拟经济开始影响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有着非常强的关联关系。在实体经济系统中产生的风险,例如产品积压、企业破产,都会传递到虚拟经济系统中,导致其失稳;虚拟经济中的风险,例如股票指数大落、房地产价格猛跌、银行呆账剧增和货币大幅贬值等,也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欧美发达国家增长大幅放缓,有些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经济衰退最直接的表现为企业利润下滑,企业破产,失业率大增,社会不安因素增加,严重的将造成社会、国家动荡。这就是虚拟经济开始影响实体经济的表现。 
  三、运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分析当前经济危机 
  虽然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形成于一百多年前,对解释现代世界经济危机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纰漏。但是由于其理论的严密性以及当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仍然延续一百年前的基本模式,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当前经济危机分析依然具有一定适用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