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钟雪飞 时间:2010-06-25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2006年2月的新准则中,我国重新允许应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问题,成为了会计界关注的焦点。通过介绍公允价值的涵义、特征,分析了应用公允价值的优越性,并对公允价值在我国实际应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公允价值 公平交易 相关性
   1 公允价值的涵义、计量及特征
1.1 公允价值的涵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1998);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公允价值是双方在当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销售)中,自愿购买(或承担)或出售(或清偿)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2000)。可见,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交易市场的确认,是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智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的信息后所达成的共识,这种达成共识(一致)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允公价值。
公允价值实际上是与公平市场的交易价格相一致的,其本质就是市场对计量客体价值的确定。为对其内涵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还须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①虽然公允价值必须在公平交易的不受干扰的市场中才能产生,但若无相反的证据证明所进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非自愿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②计量客体的价值凡不是在市场上达成的,而是其他不同主体的主观价值判断形成的都不能视作公允价值,因为不同主体得出的价值信息缺乏可比性;③在某些事项不存在实际交易的情况下,则可在市场上寻找相类似的交易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④有时在市场上也寻找不出相类似的交易价格,则必须在允当、合理的基础上估计相关的计量属性,除非市场上存在相反的证据证明该估计是非确当的。
1.2 公允价值的计量
公允价值是理智的双方自愿达成的交换价格,其确定并不在于业务是否发生,而在于双方一致同意就会形成一个价值,故公允价值最适用于对工具尤其是期货、期权、远期合约、互换、票据发行便利等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权利与义务的计量。这是因为很多金融工具的交易和事项并未实际发生,签约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亦未履行,也不可能有成本的发生,传统的会计很难对其进行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解决这一问题。
此外,产品销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也是按购销双方达成的现行市价即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存货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是部分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以上的公允价值计量通常都是采用某种可观察的市场金额,但在对某些资产和负债计量时,却往往无法取得这种可观察的市场金额,只能改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估计值)来进行计量。其与未折现的现金流量相较,前者比后者更能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更符合公允价值的涵义,即现值计量更能反映形成市场价格即公允价值的各种要素,包括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对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点的各种可能变动的预期,用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和包含在资产或负债价格中的非确定性以及一些难以识别的其他因素等。
1.3 公允价值的特征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像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这五种计量属性那样,各自的特征都是非常鲜明而相互区别、相互独立的,恰恰相反,其特征却是相当模糊的,是前五种计量属性的重复和混同,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计量属性,是一种多特征的交叉重合,计量属性上具有如下特征:非确定性,很难断定公允价值本身究竟是现行市价还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变动性,因市场交易具有可直接确认或可观察或只能估计等多种情况,因而随市场交易情况的变动而变动的;集合性,公允价值只是在市场交易条件下的对前五种计量属性的一种再现和重复,实际上是多种属性的集合。
2 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的评价
2.1 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越性
(1)公允价值的计量有利于企业资本的保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耗费资源,同时为了进行再生产,又必须购回这些资源,只有这样简单再生产才能维护,扩大再生产才有基础。若企业耗费的生产能力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则计量得出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购不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生产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进行。反过来,若企业耗费的生产能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此时不管是何时耗费的生产能力,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则计量得出的金额,即使是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也可在现时情况下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实物资本得到维护,企业的生产将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
(2)公允价值计量符合会计的配比原则要求。目前,收入与成本、费用在时间上和因果联系上是的配比的,同时收入和成本、费用在计量的单位方面也是配比的,都是采用货币计量单位。但是在计量的属性方面却不配比,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成本、费用却是按历史成本计价。从以上可看出,为了使得会计核算符合配比原则就有必要在会计核算中推行公允价值计量。当然,由此类推同样可得出,推行公允市价计量也是符合会计的相关性、稳健性和一致性等会计原则要求的。
(3)能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也就是说,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4)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收益。目前的企业收益是通过收入与相应的成本、费用配比计算出来。众所周知,现行企业计算收益的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的,而计算收益的成本、费用,则是按历史成本计量的。很明显,这两者之间的差额(收益)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劳动者创造的纯利润,另一部分则是由经济因素影响形成的价格差。但现行的利润分配制度对这两者却不加区分,从而出现收益超分配。虚利实分的现象。如企业计算收益的成本、费用是按公允价值计量,则这种现象就可得到很好的解决。
2.2 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困惑
由于公允价值具有计量属性上的非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因而由此组成的计量模式在理论上是令人困惑的,必然会带来指导实践上的困难,即难以消除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实际应用上的困惑,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方面。择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样一个非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的模糊性计量概念来作为计量的目的和手段,相对于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从事实性基础出发的成本计量模式,虽然在财务报告中能提供更为相关性的信息,但在可靠性的质量要求上却不敢保证能提高多少或至少不会减弱。
(2)市场环境的预知性方面。公允价值是通过市场确认的,但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有的会计要素或会计事项可以确认或寻找相类似的市场交易价格,有的却无法寻找而只能估计,尤其对于长期性的应收应付之类的项目,在市场环境的预知性上难以把握。
(3)与主体计量的一致性方面。企业主体对某些会计要素或会计事项价值的确定,通常是基于其未来收益(或损失)与不确定性的计量(估计),而不是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的,这种价值信息一般更有助于投资者的预决策即更能提供对企业管理当局有用的信息,但往往与其公允价值不完全相符。
(4)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性方面。有许多会计要素如资产和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在的现金价值的现值计量,往往就成为估计相关价格即公允价值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但因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因而现值计量的复杂性亦就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易推行应用的难点。
3 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时应考虑的因素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上市公司借助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情况。公允价值在1998年出现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具体会计准则中后,一些企业滥用公允价值,借助关联交易,打着债务重组和资产重组的旗号,弄虚作假,粉饰财务状况。因而在2001年新修订的准则基本取消了公允价值。但2006年2月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在《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等具体准则中,适当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是我国形势的需要,但在现阶段,我国不宜广泛运用公允价值。可行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项目考虑以下两个因素,选择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
一是权衡相关性与可靠性。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根本的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函数,相关性与可靠性二者不可或缺,信息既要相关,又要可靠,这是会计的中心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不确定性,相关性与可靠性常常相互冲击。为了加强相关性而改变会计方法时,可靠性可能有所削弱,反之亦然。也就是说,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常常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不能使这二者都保持最大,而只能依据不同的环境,做出职业判断,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在保证信息整体有用性的前提下,可以牺牲一些相关性来换取更高的可靠性,或牺牲一些可靠性来增强一些相关性,这一切都取决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相对权重。
二是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从成本效益原则来看,采用公允价值的效益应大于其成本。当金融市场发达,有着较为健全的交易和信息规则,交易活跃时,企业能够取得公允市价,即使没有现成的市价,不必花费过多的成本即可完成公允价值的估计,这就符合了成本效益原则。因此,考虑采用公允价值的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需考虑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环境逐渐完善,我国会计计量将逐步由历史成本计量向公允价值计量过渡。相信通过会计界学者的不断探索,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将日臻完善,会计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必将在我国得到普遍推广。

1 张国平.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和思考[J].华北航天学院学报,2005(5)
2 劳秦汉.对新世纪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理论透视[J].四川会计,2001(10)
3 汪新生.浅谈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及前景[J].市场周刊,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