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08年展望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方言 时间:2010-06-25

摘要:2007年,我国粮食生产稳定,粮价继续上扬;棉花产量有望超过上年,但产需仍有缺口;油料生产下滑,供求缺口加大;生猪、奶牛养殖出现波动,肉禽价格上升。如果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2008年农业发展环境应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但是,2008年粮食区域矛盾仍然存在,猪肉可能出现供大于求。确保农业持续发展,必须在推进规模养殖和保护耕地之间找到平衡点。

 

近两年,我国处于城乡关系快速变革中,农业生产和形势发生了很多变化。主要农产品由供过于求转为供求偏紧或供不应求,个别产品产需缺口加大,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上升。虽然2007年农村经济形势总体尚好,但由于气候、疫病、成本收益等方面原因,农业生产不稳定因素增加,农产品价格起伏跌宕,影响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的关注。

一 2007年农村经济形势

(一)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价继续上扬

1.粮食生产保持好势头,产量有望超过上年

夏粮连续第四年增产,单产创最高水平。2007年夏粮面积3.97亿亩,比上年增加220万亩,产量11534万吨,增产146万吨;其中冬小麦面积为3.24亿亩,比上年增加了290万亩,产量1亿吨,比上年增产50万吨。夏粮单产达到288公斤,比上年提高3公斤,为历史最高水平。早稻面积略减,产量持平。2007年早稻播种面积约8740万亩,比上年减少200万亩。由于早稻播种以来,光热条件较为适宜,单产365公斤左右,比上年增加10公斤。总产量3195万吨左右,与上年持平。秋粮面积增加,产量可保持上年水平。2007年秋粮播种面积约10.96亿亩,比上年增加400万亩左右。秋粮生长期灾害性天气增多,北方和南方晚稻区都出现较重旱情,气象条件总体不如上年,但由于一季稻和玉米面积增加,亩产仍保持在上年水平,预计全国秋粮产量3.5亿吨左右。

2.全年粮食面积增加,小麦、水稻产量略增,玉米持平略减

初步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5.9亿亩,比上年增加700多万亩;粮食总产量约49800万吨。分品种看,预计小麦产量超过10600万吨,比上年增加120万吨;稻谷面积4.4亿亩,产量近18700万吨,比上年增加400多万吨,主要是黑龙江增200万吨,重庆恢复性增产140万吨;玉米4.28亿亩,产量约14500万吨,比上年略减50万吨,主要是东三省减产400多万吨。

3.粮食价格高位运行,玉米涨幅较大

虽然2007年粮食产量较为乐观,但粮价仍呈上涨态势。1~6月份三种粮食综合平均每50公斤收购价格为75.7元,比上年同期上升8.9%,其中除粳稻下降3.0%外,小麦、早籼稻、晚籼稻分别上升7.5%、6.8%、7.6%;玉米上升22.1%。6月份夏收在即,但粮食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综合平均收购价格仍为76.8元,同比上升8.0%。

7月下旬早稻上市后,价格明显上涨。2007年新早稻一上市,广东、福建、浙江等主销区粮食储备企业和用粮企业纷纷到产区高价收购早稻,从而带动产区早稻收购价格迅速上升。湖南、江西7月中旬早稻收购价74、73元,7月30日75元,8月20日涨到79元。目前广东汕头的早稻收购价格已经涨到100元,同比提高10元;浙江西部的衢州涨到87元。

早稻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水稻生产成本上升。2007年化肥、种子等价格较高、病虫害偏重发生,导致农药和人工投入增加,推动早稻生产成本上升,广西、湖南等省早稻亩均生产成本均比上年增加50多元。二是粮食企业抢抓粮源,抬高价格。南方稻区双季改单季,晚稻播种面积有所减少,一些粮食企业预计2007年稻谷可能减产,纷纷入市收粮,竞相抬价。三是农民观望惜售。农民对2007年稻谷价格走势看好,普遍存在惜售心理;加上一些粮农担心晚稻歉收增加预留口粮,减少了出售数量,市场粮源明显少于上年,一些企业不得不提高收购价格。粳稻价格由于2007年黑龙江水稻面积扩大较多,产量增加230万吨,因而相对稳定。

玉米价格继续上涨。玉米涨价除国际市场价格拉动外,主要是玉米精深加工发展过快,玉米价格与能源价格挂钩,并随能源价格飙升,玉米转化为乙醇的利润空间很大,很多地方大力发展这个产业。据统计,2004~2006年我国深加工消耗玉米由1650万吨提高到3589万吨,年均增长29.5%,远高于玉米产量7.9%的平均增长速度。如果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两三年后即使吉林这样的玉米大省也将没有玉米调出,这将直接影响全国玉米的供求格局。

(二)棉花产量有望超过上年,但产需仍有缺口

1.棉花面积扩大,产量将超过上年水平

2006年棉农增产增收,2007年种棉积极性较高。据有关部门预计,2007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8220万亩,比上年增加100万亩,增长1.3%。全国棉花产量有望达到690万吨。

2.棉花需求持续增长

虽然纺织业面临着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降低、环保及人工成本上升等压力,但2006年度我国纺织生产继续较快增长。全国纺织规模以上企业产值27364亿元,同比增长21.3%;实现利润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长31.9%。纺织品服装出口1616亿美元,同比增长21.4%。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度全国纱产量1902万吨,同比增加300万吨,增长18.6%。2006年度棉花需求量112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170万吨。

3.棉花价格略有上涨

2007年1~5月国内市场棉价(标准级)基本稳定,从上年新棉上市时的每吨12600元缓慢上升至13000元,6~7月间升至14300元,比上市时上涨6%。而同期国际市场棉价上涨了15%。目前棉花价格稳定在13500元/吨。市场棉价的稳定,主要是国家加强了调控,当国内市场棉价较快上涨时,国家及时抛售30万吨储备棉,抑制了棉价的大幅上扬。但由于美国棉花减产,全球农产品价格处于上升趋势,而我国棉花产需又存在较大缺口,预计进口量在230万吨左右,因此,市场棉价将高于上个年度。

(三)油料生产下滑,供求缺口加大

预计全年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亿亩,比上年略有减少,产量3000万吨左右。

1.夏收油菜籽减产

2007年夏收油菜籽面积9260万亩,比上年减少270万亩,是继上年面积减少后的再次下滑;预计产量1140万吨,比上年减产50万吨,减幅4.2%。主产省中,江苏、安徽两省播种面积下降,分别减产36万吨和15万吨;江西省增产7万吨;湖北、湖南、四川三省产量基本持平。近两年油菜籽种植面积持续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油菜种植比较效益下降。近年受进口大豆等因素影响,油菜籽价格下跌,上年长江流域冬小麦又纳入了小麦良种补贴范围,油菜效益明显低于小麦。加上小麦收获机械化水平较高,而油菜机械化水平低,费工费时,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2.大豆面积减产已成定局

2007年大豆种植面积为1.25亿亩,比上年减少1100多万亩,预计产量1330万吨,比上年减少240万吨。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是种植面积减少。大豆效益远远低于玉米水稻,2007年东三省扩种玉米、水稻,压缩大豆,仅黑龙江就减少600万亩。加上东北地区旱情较重,单产下降,先是春旱,春播推迟,入夏后北部、西部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少5成,作物发育迟缓,预计单产减少2成以上。

3.油籽及食用油价格上升

由于连续两年减产,2007年以来油菜籽、大豆价格已明显回升。5月油菜籽主产区每百斤156元,同比上涨41.8%。1~6月大豆平均收购价上升12.6%。其中6月份大豆上升26.5%。目前大豆价格已升至每百斤180元。

食用植物油价格在连续两年低迷之后,也从上年11月份以来开始上涨。据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10月30日36个大中城市散装菜籽油、豆油每500克平均零售价格已达5.08元和4.91元,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47.2%和46.5%。

(四)生猪、奶牛养殖出现波动,肉禽价格上升

2007年上半年全国肉类总产量4390万吨,同比增长2%;禽蛋产量1350万吨,同比增长2.5%;奶类产量1350万吨,同比增长8.1%,肉蛋奶增幅均有所回落。预计全年肉类总产量增长3%。

1.生猪供应量减少,猪肉价格大幅上涨

 

由于2006年玉米价格及饲料价格上涨,而猪肉价格不涨反跌,猪粮比价跌破5.5∶1的盈亏平衡点,挫伤农民养殖积极性,大量散养户宰杀母猪,贱卖仔猪;加上南方地区发生猪蓝耳病疫情,年底生猪存栏减少了1.8%。2007年饲料价格继续上涨,猪蓝耳病疫情蔓延至25省,母猪流产和仔猪大量死亡,全国母猪存栏下降近20%,生猪存栏又比上年底减少了1800万头,影响到生猪的出栏。南方省区由4月开始由南向北抢购生猪,推动猪肉价格升至近年最高点。8月上旬36个大中城市猪肉价格涨到每市斤13.95元,同比上涨80%。虽8月中旬以后价格有所下降,9月份仍维持在12.94元。

猪肉价格上涨带动了牛羊肉等副食品价格上涨和价格总水平上升。9月份36个大中城市鲜牛肉、鲜羊肉、鸡肉价格分别为每市斤12.47元、14.02元和7.23元,比4月底上涨19.1%、14.26%和18.14%,比上年同期上涨27.9%、24.18%、25.52%。

2.奶牛效益下降,部分省区集中宰杀奶牛

奶牛养殖经过7年高速后,转入了调整阶段。2006年内蒙、河北、山西等地出现了集中宰杀奶牛现象,除了正常淘汰老、弱、病和低产母牛外,还有一些母牛犊也被宰杀。其主要原因是,前几年在伊利、蒙牛等龙头带动下,奶牛价高利大,牛群迅速扩张,2006年乳品加工能力已过剩,主产区鲜奶收购秩序混乱,饲料、人工、防疫等饲养成本的上升未能传导到原料奶价格上,奶牛饲养效益大幅度下滑,年产奶量4.5吨以下的奶牛已经基本不赚钱。由于宰杀奶牛较为集中,部分地区已出现奶源紧张和提价现象。江西南昌市鲜奶零售价每250毫升提高0.1~0.15元;北京三元公司从8月份开始提前季节性提价,原料奶收购价格每公斤提高0.1元;国内三鹿公司婴儿奶粉已提价11%;内蒙、东北等主产区原料奶收购价格到10月中旬,已达到每市斤2.4元。

(五)农民现金收入增速加快

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继续加快。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前三季度农民现金收入人均3321元,同比增加559元,实际增长14.8%,比上年同期加快3.4个百分点。比一、二季度增速提高1.5个百分点。现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工资性收入和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20.2%,源于务工工资水平快速提高;农民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增长19.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4.2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扣除出售量减少使售出收入人均减少54元,涨价因素使售出收入人均增加288元。转移性收入人均172元,增长21.2%,政策性补贴增加。预计全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7%以上。

(六)基础设施继续得到改善

2007年安排用于农村建设的投资约660亿元,占国债和中央预算内资金的48%,比上年初增了125亿元。其中用于直接改善农民最直接、最迫切、最急需设施建设360亿元,水电气路300亿元。
二 农村运行中的问题

(一)农产品价格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

2007年以来,在猪肉等副食品价格上涨的拉动下,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大幅上涨,1~8月份涨幅达3.9%,食品类价格上升9.8%,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3.3个百分点,占全部涨价因素的84.6%。其中,粮食价格同比上涨6.3%,食用油价格同比上涨22%,猪肉价格同比上涨42.9%。初步测算,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城市居民平均月支出同比增加约12元,其中低收入居民平均增加支出约10元。猪肉等副食品价格上涨,已经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热点。

2007年以来的农畜产品大幅上涨,主要受国际市场、国内需求和国内生产成本三重影响。其一受国际市场价格拉动,主要体现在粮食品种上。8月份,国际市场大米、玉米、小麦现货价格同比分别上涨了9.2%、32.3%和77.5%。其二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棉油和玉米。棉花、油脂已连续几年国内供给不足,其进口依存度已占消费量的1/3和1/2强;玉米深加工发展过快,产销区不均衡,拉动价格上升。其三是受生产资料价格、人工费用等生产成本推动,种植业成本上升,导致粮食价格攀升,进而影响到畜产品价格。对不同产品而言,涨价有单一因素推动,也有多重因素并存。

(二)农村劳动力由富余转为紧缺,农民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

随着我国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外出务工增加和农民收入多元化,我国劳动力供求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趋势。有资料表明,1990年以后,全国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由60.1%下降至42.6%,下降了17.5个百分点,同时,农业劳动力数量也从1990年的3.89亿人下降到上年的3.26亿人,减少了6300万人。这与1978~1990年期间,劳动力虽然比重下降但劳动力数量仍在增加的情况有所不同。由于农村劳动力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中老年和妇女,农民整体素质下降。一些农业主产区青壮年农民,特别是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壮年农民大多外出务工,不愿种粮养猪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劳动。湖南耒阳市水东江乡和马水乡中青年农民外出务工的超过80%。浙江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反映,由于其他收入渠道较多,种粮甚至被认为是致富无门的表现,愿意种粮的农民更是少数。这种状况延续下去,不仅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影响农村的社会发展。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力度,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所改善。据农业部监测,2006年与2001年相比,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4个城市的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从62.5%提高到91.5%,上升了29个百分点。农业部近期组织的第二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显示,全国37个城市蔬菜、畜禽产品及水产品总体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其中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为近年来最高,达94.3%。据国家质检总局对28类525种食品的抽样监测,2006年合格率达到90.4%,比2001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

但是,我国总体环境质量没有改观。目前全国有70%以上的河流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已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约65%的耕地有污水的污染。国家环保总局土壤污染调查显示,发达地区的蔬菜、稻谷和水果生产基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土地污染问题,如珠江三角洲有近40%的菜田重金属超标,其中10%属严重超标。2007年太湖、巢湖发生蓝藻,水体污染,养殖环境堪忧,水产品卫生质量不能得到保证。2006年由于猪蓝耳病不属于一类动物疫病,未列入扑杀补贴范围,因而部分患病生猪被流动商贩收购流入市场,只有少量规模化养猪场病猪被进行无害化处理。虽然全国2743个有畜产品产出的县及8000多个重点乡镇均建成了动物防疫检疫设施,防疫能力大大加强,但由于人员素质不高,经费不足,工作难以开展。
三 2008年农村经济形势展望

(一)主要农产品产量预测

粮食:由于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得力,粮食面积可稳定在15.9亿亩,产量保持在2007年水平。从秋冬种情况看,越冬粮食作物3.89亿亩,比上年增加200万亩,冬小麦播种3.28亿亩,比上年增加了400万亩。越冬粮食作物适时播种,为2008年粮食生产打下良好基础。

棉花:2007年度,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降低、环保及人工成本上升的影响,预计我国纺织生产和纺织品出口增速会有所减缓,但纺织用棉需求仍将继续增加。如果按2007棉花年度全国纱产量增长10%,全国纱产量将达到2100万吨左右,比上年度增加200万吨左右;棉花需求量将达1200万吨左右,比上年度增加80万吨左右,增长7.1%。因此,棉花面积不应低于8100万亩,预测产量在680万吨以上。

油料:近几年食用植物油供应偏紧,国内供给不足,进口增加。2007年油菜大豆减产,近期价格已涨至最高水平,加上国家近期又出台了生产扶持政策,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所恢复,冬种油菜籽面积比上年增加了600多万亩。预测2008年油料面积回升,产量预期在3000万吨以上。

糖料:目前糖蔗主产区暂无大规模的糖蔗转化酒精项目,糖蔗生产保持相对平稳。

肉类总产量将保持3%的增长,奶类产品增速回落但仍在10%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预期增长6%以上。

(二)农业和环境分析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连续下发了4个中央一号文件,从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政策覆盖到农村的各个方面,构成了农村发展的良好环境。如果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2008年农业发展环境应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但是,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粮食区域矛盾仍然存在

从粮食总量(扣除大豆)看,我国基本产需平衡,但从粮食区域分布看,地区性矛盾有加剧的趋势。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种粮比较效益明显偏低,西部退耕还林等生态项目的推进,以及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粮食生产向优势区域的集中度大大提高,粮食跨省流通的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国家粮食库存的70%集中在13个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只占全国的12%。合理地进行粮食调运、吞吐,保障西部生态建设区和东南沿海销区粮食供应是个难题。

2. 2008年春节前后猪肉可能出现供大于求

目前全国猪粮比价达到6.6∶1左右,养猪已成为养殖业中的暴利行业。5月份北方地区规模养猪户就开始跟风补栏,母猪存栏出现增长势头;8月份由于疫情得到控制,南方养殖户补栏也很积极。据农业部门对全国20个省、60县、3600个养殖户(场)调查,9月份生猪存栏比上年同期增加10.4%,环比增加4.2%。按生猪生长周期,明年春节前后这批生猪将集中上市,届时可能会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从而可能会使猪肉价格下降过多,影响养殖户收入。

3.如何解决推进规模化养殖与占用土地的矛盾

我国生猪、奶牛养殖以农户分散饲养为主,奶牛饲养户规模不足20头的占76.7%,进入小区饲养的奶牛只占全国奶牛存栏的21.4%。生猪养殖户出栏不足100头的占总饲养量的72%。饲养管理粗放,猪肉质量、原料奶卫生难以保证,推进规模化养殖迫在眉睫。但是,推进规模化养殖首先是用地问题,养殖小区建设更是涉及乡镇用地,如何在推进规模养殖和保护耕地之间找到平衡点,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四 政策措施建议

(一)继续落实各项支农政策

一是落实各项补贴政策,目前粮农直补、良种、农机、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四项补贴政策已达502亿元,比上年增加193亿元。要进一步完善补贴办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建立农业保险制度,除了开展生猪、奶牛等产品的保险外,应将高投入高风险的水产养殖业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三是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进一步研究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产品价格机制。

(二)抓好粮油猪生产,保证农产品供应

千方百计抓好粮油生产,保持粮油生产稳定。要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护基本农田,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基地和长江流域油菜基地,提高抗御灾害的能力,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争取粮食产量稳定和油料增产。抓好生猪奶牛养殖,稳定猪肉和牛奶价格。尽快落实母猪补贴政策,能繁母猪和优质后备母牛给予一次性补贴,扩大生猪、奶牛冻精补贴规模,提高优质奶牛冻精补贴标准,提高良种覆盖率。切实做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加强蓝耳病等猪多发病的防治。研究扶持生猪规模化饲养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三)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虽然经过几年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有所好转,但城乡在公共设施方面的差距依然很大。2006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比重比2000年又有所下降,因此,加大政府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是推进城乡统筹、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步。投资重点仍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抓好粮食、棉花、油菜等大宗基地建设;加强农村环境设施整治,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减少牲畜粪便及废弃物污染;保障人畜饮水安全;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

(四)加强宏观调控

市场信息不充分,数据不准确,是影响农产品供求关系的重要因素。要尽快建立大宗农产品信息披露制度,正确引导农民生产。要加强市场监控,适时适度把握农产品进出口节奏,合理吞吐。增加中央地方储备,真正发挥储备的蓄水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