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影响行为的机理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继云 孙绍荣 时间:2010-06-25
摘 要 制度通过它所提供的刺激来影响人类的选择行为。分析制度影响行为的机理,可以对行为的实施过程进行细分,将行为可以被定义为行为人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投入到某个项目上,从而使该项目得到实施。因此,为了实现某种目标,我们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制度,建立或者取消行为人的资源、投入项目,或改变其行为的回报集的值,即可实现影响甚至控制目标对象的行为。用这一分析框架还可以解释制度的多样性和路径依赖问题。
   关键词 制度 行为 行为链 机理分析

  制度学是建立在行为的基础上的。制度通过它所提供的刺激来影响人类的选择行为,制度如果不合理,会导致经济人理性地从事“不合理行为”,即合理的制度安排会促成人们的合理行为,或者说,相对合理的制度引导人们更加合理地去行动。那么,制度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的呢?
1 制度影响行为的分析
  一般认为,制度是决定经济结果的因素,二者的关系表达式为:
  O=f(Inst.)               (1)
  但制度本身,如果不经过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类行为的作用,是无法实现各种经济目标的。式(1)虽然明确地表达了制度与结果的对应关系,但却过于简单,以至于省略掉了两者之间的作用过程,掩盖了其间对应关系的间接性,即只有对人的目标和行为的影响,制度才能施展它的功能。经过对式(1)的补充说明,产生如下结果:
  O=f(B),B=f(Inst.)   (2)
  上式中,B表示人的行为,即制度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变量。
  为了分析制度影响行为的机理,我们可以对行为的实施过程进行细分。那么,行为可以被定义为行为人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投入到某个项目上,从而使该项目得到实施。显然,引起行为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动力是该行为会给他带来好的回报。某个行为人所有的可以进行的行为的集合,就是该行为人的行为集,用B(B1,B2,…,Bn),n是行为人可以进行的行为总数,Bi为其中的第i个行为。可见,行为实施过程可以表述为由项目、资源和回报三个要素以一定比例构成的链式结构。
  从行为整个实施过程来看,不同的制度对行为链的某个环节的制约不同,行为者得到的刺激也各不相同,行为人即可根据这种刺激来调整自身的行为,继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后果。因此,研究制度对行为的影响,可以从项目、资源和回报三个影响行为的要素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其逻辑线索如图1所示。
   (1)资源
  资源是指行为人拥有的可以用来影响客观世界的“东西”,是行为人在对客观世界的操作中所耗费的“原料”。这种原料既包括“实”的方面,也包括“虚”的方面,比如一个人的智力、体力、财力和物力等。对于行为人所从事的某个行为来说,从事这个行为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构成了这个行为的资源集,可以表示为Z(Z1,Z2,…,Zs),Zi表示第i个类型的资源。
  (2)项目
  项目是指行为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资源的事项,是一种可能完成的操作内容。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目标,人们只有达到了这个目标,项目才算完成。行为人的所有的可以投入资源的项目的集合,就是行为人的项目集,用P(P1,P2,…,Pn),Pi为其中的第i个项目。
  (3)回报
  行为人通过一定行为得到的与自己需求有关系的结果就是该行为的回报。回报往往是多方面的,该行为带来的所有的回报所行为的集合就是行为的回报集,用H(H1,H2,…,Hm),其中,m是该行为的各种回报的类型总数,H为其中的第i个回报。
  由此,式(2)可以进一步细化为:
  B=f(Z,P,H)             (3)
  式(3)说明,制度可以通过对资源、项目和回报的设计,来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通过制度可以影响行为。
2 制度影响行为的方法
  制度学的创始人康芒斯曾经说,如果说支配人类活动的自我利益是“蒸汽能源”的话,那么引导动力的便是制度这台发动机。那么“发动机”是如何将“蒸汽能源”转化为现实的动力的呢?这需要了解行为控制机制。
  通常的制度设计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目标相关。社会目标可以表示为在每一种经济环境下预期实现的一组结果。从前面分析可以推理,为了实现某种目标,我们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制度,建立或者取消行为人的资源、投入项目,或改变其行为的回报集的值,即可实现影响甚至控制目标对象的行为。可见,从行为链出发,可以通过制度设计切断或连接行为链,来抑制不提倡行为、鼓励提倡行为,这可以理解为激进的行为控制;或者通过加固或松懈行为链,来缓解行为强度,这可以理解为渐进的行为控制,即实现行为控制的“软着陆”。
3 制度的多样化
  式(3)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现实经济生活中制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问题。可以看出,只要关于资源集、项目集和回报集中的任意一个要素发生改变,行为就将随之而改变。因此,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来影响行为,从而改变绩效。这说明要达到预先设定的结果,则可以通过进行不同的制度设计,或进行制度的优化组合,可以产生异曲同工的效果。这可以解释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制度的多样化,其基本原理如图2所示,图中每一条“资源———项目———回报”链都可以成为制度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不同的制度子系统会导致不同的行为,继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反过来,对应某一种行为,又由多种不同的制度子系统与之对应,如对应行为B1,可以有(Z1,P1,H1)、(Z1,P2,H1)……多种制度组合,从而形成与行为B的绩效目标相对应的制度体系,制度的多样性可见一斑。  
4 制度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最先是由W·Brian Arthur提出的, 他指出,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具有报酬递增的机制。由于某种原因先起来的技术通常可以凭借先占的优势,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从而在竞争中胜过对手。相反,一种较之其他技术更具优良品质的技术却可能因为晚入一步,没有能获得足够的追随者等等而陷于困境甚至“锁定”在某种恶性循环的被动状态之中,难以自拔。总之,细小的事件和偶然的情况会把技术的发展引入特定的路径,而不同的路径最终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诺斯认为,这种关于技术变迁的理论也同样可以推广到制度分析中来。诺斯指出,在制度变迁中同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比如,打字机和机上所运用的QWERTY Keyboard、英国靠左行驶的、俄罗斯和西班牙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所不同的铁轨宽度以及各国不同的风俗习惯等。
  依据行为链进行制度设计,关于处于行为链前端的要素的相关制度是后续制度设计的初始条件,后续制度的设计受到初始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体现出路径依赖的特点。比如,在资源集中只有两种资源(Z1,Z2),则其制度组合只能为(Z1,Pi,Hi)或(Z2,Pi,Hi),又由于各种各样的制度互补性使得制度安排倾向于稳固和具有惰性,使得制度变迁具有自我强化的特征。

1 阿兰·斯密德.制度与行为经济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张宇燕. 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 孙绍荣.管理原理探索[M]. 北京: 中国技术出版社,1999
4 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 青木昌彦. 为什么多样化制度继续在演进[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