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基于外部性视角(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柳钦 时间:2010-06-25

    三、基于外部性的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互动分析

    1、产业集群为城市化集聚生产要素与产业。城市是生产要素及各类活动在地理上规模集中的产物。在经济学中,城市化被认为是各种非农产业的经济要素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它不仅包括劳动力向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转移,还包括非农产业投资及其技术、生产能力在城市的集聚。其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所以,要素(主要是劳动力,即人口)与产业是城市化的两个主要方面,产业集群为城市和城市化提供了这两个要素。产业集群为城市化提供了要素与产业的集聚力与承载力。在外部性的作用下,产业集群内的有着更高的比较优势、要素回报率,高的回报率吸引着要素向产业集群地区流动和集聚,同时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外部性的作用,企业可以共享产业集群的专有劳动力市场、专业化的中间投入品,以及技术外溢,即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利益,这些经济利益的存在和产生,直接吸引大量企业的进入,甚至催生相关企业的诞生。大量企业的进入与产生最终导致更强的外部经济作用,从而对企业、生产要素产生更强的吸引力,并最终导致产业聚集的形成。也就是说,产业集群的过程,也就是要素集聚与产业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要素在城市集聚的过程,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非农产业在城市产生、发展的过程。人口、产业在城市集群的过程当中,人们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变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人们的思想状况产生了变化,从而推动城市文化、习惯、规则以及的产生与演进,从而形成了城市制度。产业集群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大载体,已经成为驱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动力。它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城市、宾馆、展览、商业等第三产业和业的发展。集群及相关产业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镇人口比重上升,社会总产出中城市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区域城市化进程加快。

    2、产业集群通过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化进程。产业集群使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共享外部经济、范围经济、规模经济的利益,从而提升集群内企业的竞争能力。产业集群内主、次产业的合理分工与搭配提高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又提高产业的自生能力,从而促进了集群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竞争能力的提高。城市发展是城市化的最重要内容,而产业是城市经济的主体,产业集群的存在必定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的过程。产业集群所根植的区域将形成一个经济增长极,不仅可在全球范围内吸纳资金与技术,还对周边地区的增长起了推动刺激的作用,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区域、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提高过程也是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城市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对城市的吸引、控制资源能力将更强,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福利,这样,各种要素与人口将不断地流向竞争力强的城市,在达到一定的城市规模之前,这个过程是良性循环的;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基础,而经济的增长使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福利,从而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一句话,产业集群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城市化的进程。

    3、产业集群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作为一个“经济景观”,本质上是空间集聚的经济。聚集经济包括同一产业内部同类企业聚集的地方化经济和不同产业多类企业聚集的城市化经济。地方化经济是指一种产业的聚集经济,即位于某个地区某一特定产业内的同类企业聚集而形成的由整个产业扩大而产生的成本节约。地方化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空间上的外部规模经济。城市化经济是指多个产业的多类企业的聚集经济,即多个产业在城市集中,由于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所获得的利益。由于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在外部性的作用下,企业通过集聚可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范围经济,以及技术外溢和品牌外部性,所以,假设土地、劳动力为同质生产要素,在要素和产品市场均处于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企业为了获得外部性带来的经济利益,就会有选择在某个地方进行联合生产的倾向,企业的员工为了减少工作成本和时间等就会选择在企业附近生活,从而形成人口的集中,企业与人口的集中为其他相关产业(像上下游产业、相关配套的服务业等)的进驻本区域产生巨大的社会需求,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人口在此集聚,以共享外部性带来的经济利益。其结果是城市的形成,城市化由此开始。米尔斯和汉密尔顿把这个过程分为两个层次:假如规模经济存在于某种经济活动中,那么从事这种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就必须在某地(具体的区位选择取决于经济活动的性质和内容)进行大规模生产,这就是经济活动的地方化或本土化(Localization)过程。这个经济主体的雇员为了避免通勤成本而在附近定居,这样就引起了人口(需求)的集中,在需求指向下,一些相关的经济活动及其从业人员也就近选址(克服运输成本和通勤成本)。聚集在一起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又会产生积极的外部效应。聚集经济甚至吸引了那些与最初活动无关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进一步聚集,从而开始了城市化(Urbanization)过程。产业在城市空间的集聚还增强了城市持续演进的自增强动力机制,导致城市地域的外延与扩展。

    4、城市化给产业集群带来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是产业集群存在的根本原因。城市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个城市不断兴起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化会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社会需求,例如,城市化需要农产品的大量剩余,提供基本建设品和资金,服务产业提供完善的服务等等。所以城市化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区域进行社会生产,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提出了巨大的社会需求,促使企业开足马力进行生产,为城市化提供资本品。其结果是:一方面为城市建设、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经济基础,像基建品、公共设施、资金等,另一方面,给乡村生产要素转移到城市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引力和机会与可能。由于外部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存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为了获得这些经济效益会在一定的范围进行集群,企业的集聚为人员、生产要素的集聚提供了引力和承载力,企业与人口的集聚又会强化外部经济、范围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从而吸引更多企业、人口、生产要素等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并最终形成产业的集群,以及产业集群的深化。

   5、城市化为产业集群带来不断的要素与产业转移。城市化一旦开始,城市与乡村经济的比较经济利益就会随着时间不断扩大,这种比较利益来源于城市的外部经济、规模经济以及范围经济,这种比较利益会不断地把乡村人口、资金等生产要素吸引到城市,加入城市经济中来,为城市经济的做出贡献,这更加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深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差距,从而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转移到城市中来。同时,为了共享外部经济、范围经济,的集群的倾向,从而引导生产要素的集聚。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不断扩大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比较优势。所以,城市化可以为产业集群带来持续不断生产要素的流入,这是生产要素驱利的直接结果,当且只有当城市化的结果使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比较优势消失,生产要素才会不再向城市转移,这时经济维持一个平衡发展的过程,这既是城市化完成的标志,也是化成功的标志。

    城市化的本质是产业集聚,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是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聚必须高度重视城市所带来的巨大外部性经济利益,充分利用城市的集聚功能和城市化的经济效应,以获事半功倍之成效。另一方面,只有将产业集聚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框架,在空间上围绕城市或城区而展开,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更多地以近域推进的方式加快城市的发育和城市化的进程。

   

   

    [1]苏雪串:《城市化进程中的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和城市群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杨宝良:《外部经济与产业地理集聚:一个基本理论逻辑及对我国工业经济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2003年第6期。

    [3]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D],知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全文数据库,2003年。

    [4]李志远:《内外部收益递增,动态性与集群发展:浙江台州汽摩配产业集群研究》[D],中国知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年。

    [5]胡爱华:《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机制发展研究》[D],中国知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年。

    [6]惠碧仙:《我国基于劳动力城市化转移的外部性及其内在化管理研究》[J],《理论导刊》2005年3期。

    [7]黄建康:《产业集群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8]冯云廷:《城市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9]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

    [10]冯云廷:《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聚集机制》[J],《经济地理》2005年第6期。

    [11]赵红军:《从演进经济学视角解读城市形成原因》[J],《城市问题》2006年第1期。

    [12]卢向南、李洁:《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理论研究》[J],《经济》2006年第1期。

    [14]罗文:《产业集群对城市化进程的意义》[J],《科技与管理》2005年第1期。

    [15]葛海鹰、丁永健、兆文军:《产业集群培育与城市功能优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版)》2004年第4期。

    [16]李清娟:《产业发展与城市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李丽萍、郭宝华:《城市化形成及演进机制的比较》[J],《改革》2006年第3期。

    [18] Krugman,p.,1991,“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 99,pp. 483-499.

    [19]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cs[M], London :Macmillan. 1920(1890) .

    [20]Viner,j,1931,“cost curves and supply curves,”zeitschrift für national?konomie,3,pp. 23-46,reprinted in aea readings(1952).

    [21]Scitovsky. t.,1954,“two concept of external economi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62,pp. 70-82,reprinted in arrow and scitovsky (1969).

    [22]Arrow K,1962,The Economic Implication of Learning by Doi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29,No.3,155-173.

    [23]Krugman P., 1995, Development,Geography and Economic Theory. Cambridge:MIT Press.

    [24]Scott A. J. and Storper,M. 1992: Industrial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M. Storper and A. Scott (eds) Pathways to Industrial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London: Routledge. pp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