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德国经济回眸与2002年政策走势简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武士国 时间:2010-06-25

【内容提要】:2001年末,德实际上已步入一场轻度衰退。引致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构老化、外部冲击和周期传导是三大主因。在明年走势判断上有乐观与悲观两种。乐观者估计在今年第二季度后将出现回升;悲观看法则认为年内经济仍处于低速徘徊。综观各种因素,国际大环境变化是德国无法左右甚至反受其制,但德政府在短期景气政策方面的调整、在优化结构和体制方面的改革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变数。此外,今年是德国大选年,此因素又成为德现行经济政策能否出现方向性转折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经济步入轻度衰退

  2001年,德国总体经济状况是1994年以来最不景气的一年。各项宏观经济指标不仅与去年反差明显,且经济增速也是近8年来最低的一年。根据去年各季度经济运行状况看,去年四个季度的增长折合年率分别为1.6%、-0.1%、-0.6%和-0.6%。据此看来,这一增速将低于前不久官方与经济界普遍预计的增幅(0.6%�0.7%)。如果再考虑到德国经济三大主需求状况及失业形势,可以判定,德经济在经历连续三个季度停滞和负增长后已步入一场轻度衰退,德国一家研究机构也持此种看法。不过,通过与1993年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比较,此次衰退的程度明显轻于1993年。

  从三项主需求增长情况看均不理想。2001年头三个季度,占德国GDP三分之二的私人消费增长基本处于疲软状态,分别为0.6%、0.7%和0.5%,均低于上年(0.9%、1.7%和0.8%),政府消费增长更慢于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分别仅为0.3%、0.2%和0.3%。从投资需求增长看,2001年头三个季度设备投资均为负增,分别为-0.4%、-0.6%和-0.4%,即使第四季度数据尚未公布,但仍可想见其疲软状态。根据德国依福经济研究所日前做得德国投资意愿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设备投资下降的惯性仍在起作用,即使进入2002年,德国企业仍对设备投资前景看淡。从国外需求看,去年进出口需求增长虽好于前两项,但增幅和所起的作用有限。去年头三个季度增长分别为2.7%、2.4%和1.7%,进口增长为1.9%、1.4%和0.4%。纵向看,也低于去年的增幅。尽管如此,进出口需求依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否则去年德国经济增长更为艰难。

  除了经济停滞外,目前德国面临的更大困难是失业人数激增,12月底为止,失业人数已高达396万,失业率为9.6%,其中东部各州平均为17.7%,西部平均为7.6%,大大突破了政府原定的调控目标,而且近期又频频传出多家大公司因企业盈利水平下降而纷纷作出裁员的决定,如德意志银行、西门子公司、巴斯夫和德国电信等众多企业。相比之下,去年德国经济形势中相对乐观的一点是,其通胀压力目前尚不大(2.5%),这主要是得益于今年全球石油价格相对稳定。市场在年末趋于平稳,财政收支状况尚可。

  二、原因简析

  2001年,德国经济增速由上年的3.0%(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高点)急剧回落并步入轻度衰退,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一是结构老化;二是外部冲击;三是周期传导。

  结构老化。结构老化本身反映的是一国经济的中长期问题,它与引发经济短期波动的某些偶发性因素不同。它往往从一个较长时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发展的协调与稳定起着长期和根本性影响。具体到德国的结构老化主要是指增长结构老化,即多年来产业结构变动不大。例如,在上世纪90年代,在以IT和为代表的新经济成为最具活力的增长源时,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纷纷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或对传统产业重组,而德国自身的增长结构虽有调整,但在新经济发展方面明显落后美国和日本。如德国传统产业(汽车、机械、化工和冶金等)加上建筑业在GDP中的比重高达30%以上且维持多年,同时一直是经济增长和出口的支柱。相比之下,美国为26%,而美国的信息产业已超过传统部门而成为第一大产业。根据一项信息综合发展能力指数报告,德国在表列中只居第八位,远远落后于美日和一些欧洲国家。

  传统产业近年来一直面临着两个压力:一是受市场需求约束,即产品供给规模相对饱和;二是该行业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加上德国内税赋高,工资成本大,这也是德国许多大企业盈利状况不稳的原因之一。此外,传统产业固然是一个化国家的基干部门,但要维持住这一实体产业的竞争力同样要有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投入。作为工业大国,在研制与开发方面(占GDP的比重),德国不仅明显低于美国和日本,而且也落后于瑞典、瑞士、芬兰和韩国等国。

  外部冲击。如果说结构老化是德国经济长期低速徘徊的根本性原因,那么外部冲击则成为引发去年经济陷入衰退的直接诱因。德国经济早在2000年第四季度已经出现明显放慢的迹象。如私人消费首次出现负增长,工业订货增长下降和企业投资放慢。外界认为,即使不发生“9.11事件”,德国经济放慢已成定局,区别的只是增速的高低不同,因为德国政府和经济界在去年年初已下调了当年的预测值。情况表明,德国经济在第二季度增长折合年率为0%,而消费、投资和出口均不理想。由于德国经济与国际市场关联度很高,欧美作为德国最大的依托市场,与德国关系密切的四个大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经济均不如上年,德国进出口贸易近70%集中在欧盟15国和美加墨3国。所以,欧盟经济不振首先影响德国经济。更为关键的是“9.11事件”对德国经济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恐怖袭击直接或间接地加剧了本已疲软经济的进一步恶化。特别是金融、保险、航空、等部门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德国几家大保险公司承受数额巨大的理赔负担,德国股票市场几经动荡并对德国公众消费投资信心带来直接或间接冲击。

  周期传导。关于德国经济进入衰退是否为周期影响,目前经济界仍无定论。但世界经济放慢特别是整个欧盟经济停滞则与美国、日本经济周期的传导是显而易见的。关于经济周期及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问题,上世纪90年代曾一度被外界忽略。当时经历过两次大的地区性衰退和金融动荡。一次是1991年美国发生衰退并持续一年之久,而同期日本、德国、法国甚至英国都处于平稳增长而未受到美国周期的影响。另一次是东亚金融危机,且波及国家不少,但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增长却表现异常强劲并成为带动1997-1998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发动机”。其中原因不乏有新经济扩张因素和国际政策协调的积极影响,但也确实给人们造成一种经济周期不同步的表象。但是,从去年初起,世界经济特别是三大经济体又出现了周期趋于同步的迹象。因此,不管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还是巧合,2001年, 世界主要国家先后减速并步入衰退,使周期因素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因为,经济全球化毕竟是加速周期同步的媒介之一。

  三、2002年政策走势简析

  目前德国面临的困难特别是严峻的失业形势是德国各界关注的焦点,如何缓解失业压力,怎样刺激三大主需求回升,都要靠的较快增长,因此,以刺激增长活力必然成为政策的首选目标。今年又是大选年,在选战结果未明了之前,某些政策措施仍有若干不确定性,但根据德国经济运行态势,仍可大体看出其新的政策目标轮廓,即在财政和货币政策等方面继续有所松动。

财政与货币政策方面进一步加大扩张力度。

  在财政政策方面,在不突破《马约》标准和财政赤字压力的前提下,仍有可能继续扩大某些专项支出。根据德国财政部去年1-11月数据,财政收支状况可与上年大体持平,联邦财政赤字也与上年接近,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德政府面对经济增长颓势和不断上升的失业压力,已经采取了若干措施,如追加部分项目的财政开支,用于加强国内就业、安全、国防和东部重建。从支出角度看,这些增加的支出说明财政政策已经松动。尽管联邦财政扩张留下的赤字缺口最终由联邦政府自行解决,且这也是现政府受《马约》约束和在野党的批评话题,但这比对付经济持续衰退引发的各种社会经济矛盾更加必要。目前,一些研究机构再次下调对今年德国增长的预测,看来这种增支措施在年内仍会继续。

  在货币政策方面,去年欧央行已经四次减息,主导利率从年初的4.75%已降至3.25%,但仍比美国同档利率高出约1.5个百分点。这种息差表明欧央行仍有进一步降息的空间可能。从货币政策调节方式看,由于德国央行已不再具有自行调整利率或实施其他货币中介手段的职能,所以欧央行的减息行为对包括德国在内的所有成员国都具有普遍的刺激作用。从年内看,欧央行在平衡欧元币值、通胀压力和增长态势三者方面,将会顾及多数成员国增长乏力这一状况,激活经济同样是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

  2、实行税改和减税政策,刺激经济。2000年通过的税改主要内容是降低和个人所得税。这与目前的扩张性政策取向是吻合的。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从去年起,各类公司和企业只对其所盈利部分缴纳25%的税收,且简化了过去某些征缴和返还手续,从总体上降低了企业税负。为鼓励中小企业加速折旧,原先规定的优惠办法仍将继续执行。

  在个人所得税方面,提高免税起征基数,即从年收入13499马克提高至14093马克,同时对多子女家庭(如四口之家)增设某些优惠政策。鉴于目前的形势,不排除某些单项税改计划提前实行。

  3、调整劳资联盟关系,稳定和改善就业形势。去年失业人数突破390 万大关主要与经济增长乏力有直接关系。从上看,目前存在的庞大失业人数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要解决也决非易事,需要历史地看待之。因此,在现有体制下,除了依靠经济带动外,德政府、企业界和工会团体三者的协商机制同样是一种政策补充。目前,德政府宣布采取促进就业的“美茵茨模式”,重点鼓励低收入者增加就业。从去年起,德政府拨款对某些落后地区的青年人实行转岗培训,旨在缓解东部地区失业人数中青年人比重过高的状况,这部分资金也是联邦和州政府用于增加财政支出的一部分。前年推行“绿卡”虽然从就业角度看是对本国劳力市场的一种冲击,但从改善专业人才结构角度看,则是增强德新经济活力的举措。它同样与政府刺激经济活力目标相吻合。此外,去年德国一些大公司也与工会通过谈判达成一些具有新意的劳资模式,这也可以看作是缓解就业压力,支持经济增长的尝试,具体为在工作时间、加班报酬、转岗培训等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弹性。

  4、积极参与国际协调。德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特别是对发达国家的关联度很高。面对欧盟、美国及全球经济不景气状况,德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协调活动,以充分利用这一机制扩大影响,使其经济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随着德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其参与国际协调的范围不仅广泛,而且十分关注建立中长期稳定的关系特别是注重拓展德国的海外市场。

  四、国际环境变化前景

  近来一些国际组织对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在年内能否结束衰退普遍持谨慎乐观判断,且先后调低了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结果。由于美国经济仍处在衰退初始阶段,其衰退惯性仍未止住,极有可能呈现U型走势,加上政策时滞,将会给全球经济带来持续性负面影响。从增长态势看,去年第四季度,欧元区12国生产实际为负增长,由此预计,欧盟经济上半年可能仍呈疲软态势。近期日元大幅贬值再次反映出其经济走出衰退的艰难。

  此外,明年仍有几个不确定因素,并且是判断年内世界经济走势的重要前提条件。其一是假定明年在美国或世界其他地区不再发生类似象“9.11”那样规模的国际恐怖事件;其二为美国及盟国的反恐行动只限于目前地域而不再扩大至其他中东地区;其三是国际石油供应不受影响,油价能稳定在每桶25美元价位上,如果油价每桶上涨5美元,则会钳制明年全球经济的回升;其四为美、日、欧的消费、投资信心指数能否回升至“9.11”事件之前的状况。
  
  资料:

  <<Deutsche Bank Research >> 4. 13. Dezember 2001,13.Januar 2002,
  <<Fachblick>> Monatsbericht des BMF, Dezenber 2001, <<wochenbericht>> DIW, Handesblatt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