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国际研发的新趋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罗鹏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跨国公司作为全球的发动机,依然是国际研发的主体。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的国际研发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跨国公司在发展家的研发投入日益增加,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积极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同时,应该趋利避害,发展本国的经济。

  [关键词]跨国公司,国际研发,发展中国家

  长期以来,跨国公司往往仅将其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放在发展中国家,而将研发等高附加值环节保留在发达国家。但是,随着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关注这些国家的潜在市场,再加上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人员工资低廉,能大大降低跨国公司的研发成本,所以跨国公司纷纷在有条件的发展中国家建立研发机构,扩大其国际研发的范围。目前,较多的从跨国公司的视角来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跨国公司国际研发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但是,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研发的研究较少。本文在阐述跨国公司国际研发新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研发的现状,以及发展中国家应对跨国公司国际研发的应对策略。

  一、文献回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在海外建立生产工厂,研发等高技术跨国投资也开始迅猛增长。美国和一部分欧洲国家的跨国公司在80年代即开始大规模的进行全球研发,这种趋势到了90年代开始加快速度。美国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研发费用在1994至2002年间逐年增加(除2001年),到2002年达到210亿,已占到其研发总费用的13.3%,海外子公司从事研发的员工人数占到总研发人员的16%(Moris,2005)。Robert在 2001年的一项调查中发现,跨国公司海外研发经费占其总研发经费从1995年的15%增长到2001年的22%。联合国贸发组织在2004年11月至2005年3月的一项对世界最大的研发投入的调查显示,企业将其海外研发的预算投入达到总投入的28%。其中,欧洲企业的海外研发经费最高,平均达到41%,北美的约为 24%,  日本的企业平均为15%。

  对于跨国公司的这一新动向,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外的一些学者就开始进行了研究。Lall(1979)、Hewitt(1980)、Hirschey & Caves(1981)、 Pearce(1989)曾用美国统计局的Benchmark Survey数据分析了美国不同行业的跨国公司在海外研发活动的区位偏好,发现海外研发活动于产业的国际化程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产业的研发强度与海外研发活动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认为企业的海外研发主要是跟随产品的市场进入和产业特征的行为。Dunning(1994)注意到一些国家的跨国公司(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英国、德国、韩国和新加坡)海外研发费用已超过其总量的15%。

  跨国公司海外研发的趋势还可以通过其在海外获得专利来反映。Patel(1997)通过调查美国569家分布在13个国家的大型制造企业,发现其海外机构的专利比例呈现增长趋势。Cantwell和Harding(1997)通过观察800家欧洲跨国公司的原创型专利,发现欧洲的企业比美国的企业更愿意进行海外研发投入。英国、瑞士、丹麦和比利时的跨国公司海外专利数占到其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其母国的经济总量偏小,国内市场和科技人员的限制导致其海外研发的扩张。在所有的行业中,食品行业是国际化研发程度最高的,其次是制药企业。

  另外,Kuenmaerle(1996)将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分为以母国为基础的技术开发(HBE)和以母国为基础的技术增长(HBA)两种类型。其中,HBE是强调母国公司的技术优势,其海外研发主要为了使得这种优势适应东道国的市场,主要活动是技术延伸和调整。而HBA则旨在从海外为母国获得新技术与知识信息,增加母公司的技术知识存量,从而提高跨国公司的创新能力。东道国的研发资源,科技人员质量和其在科技领域的成就成为影响跨国公司选择海外区位,建立研发机构的关键因素。

  Ove Granstrand(1999)对24家日本企业和23家瑞士企业进行比较研究,这些企业均属化工、和机构工程类产业。认为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是受到研发离心力和向心力两种作用的结合。驱动企业海外研发的因素是离心力,其推动企业的研发机构趋于分散,包括:支持当地生产、满足当地消费者的生产需求、获取国外先进技术、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和东道国政策以及企业的跨国收购。而作为阻止因素的向心力,则吸引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趋于集中,包括:研发活动的监控、降低技术信息的泄漏、研发的规模经济、协调和通讯成本等。因此,跨国公司在制定其研发政策时,需要比较这两种力量的平衡。

  二、跨国公司是国际研发投资的主体

  跨国公司作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一般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使得他们能够克服地域阻碍,进行跨国界的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而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是其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在全球前700家研发投入企业中,98%是跨国公司,其研发投入大约占全球研发投入的46%,有些大的跨国公司的研发投入甚至超过很多国家的研发投入,80%来自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研发投入的行业集中度也比较高,超过一半的企业集中在IT硬件、汽车和生化制药上(世界投资报告 2005)。

  表1的数据表明:从地域分布来看,美国的企业有8家,  日本的企业有4家,其余8家来自欧盟国家。从行业分布来看,汽车制造业6家,医药企业5家,通信和电子企业5家,IT企业2家。从投入金额来看,福特汽车、辉瑞制药、戴姆勒克莱斯勒和西门子四个跨国公司2003年的研发投入已经超过了60亿美元,而独联体和东欧国家在2002年的总研发投入仅仅在50亿美元左右。

跨国公司,研发-[飞诺网FENO.CN]

  三、跨国公司国际研发的新趋势及其影响

  1、跨国公司在家的研发投入日益增加

  在跨国公司发展早期,其制造与营销部门往往率先进行国际化,而其研发活动多集中于母国,或只是在地理相近的国家中进行。传统的集中式研发活动在跨国公司的技术发展历程中曾起到重要作用。它有利于研发预算的资金控制、通讯和管理的成本降低、防止信息的泄漏、克服由各国间文化差别所引起的在研发协调中产生的问题。但如今其越来越表现出无法适应世界与跨国公司新发展的趋势。

  传统的观点认为,复杂的生产主要由北方发达地区完成,而南方发展中地区主要从事简单的产品组装。而现在这已经不是真实的反映了。一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在提供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可能是新技能甚至是新技术的发源地。虽然目前只有少数一部分发展中国家能参与这种分工。但是,从理论上来说,随着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增加,一部分研发必然跟随。另外,研发如同其它的服务行为一样,同其对象是不可分割的,它需要当地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高度的知识交换。

  从欧洲来看,UNCTAD2004年的调查表明:欧洲最大的所有的服务部门(包括研发)都准备海外发展。从美国来看,表2中的数据表明:美国跨国公司的海外研发投资数额从369亿美元(1994-1996)增长到551亿美元(2000-2002),增长幅度接近50%。其中,发达国家仍是对外研发投资的主要吸收国,占到对外研发投资的86.4%,但是,有逐年走低的趋势。发展中国家逐步成为美国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的新热点,主要归功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经济迅猛发展,从10亿美元(1994-1996)快速增长到64亿美元(2000-2002),绝对值增长了6倍多,其中,中国更是从0.45亿美元(1994—1996)增长到17亿美元 (2000-2002)。其它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绝对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占美国海外研发投资的相对额基本保持不变。

  跨国公司日益加大其海外研发投资有其外部和内在的动因。首先,在技术发展日益迅速、新技术研究开发成本与风险巨大的今天,跨国公司仅仅依靠自身的研发力量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维持长期的技术优势,于是与其它跨国公司甚至竞争对手建立战略性技术联盟就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其次,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具有潜在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信息分布于全球各地。跨国公司必须在全球设立多个研发机构以获得这些新知识、新信息,从国外大学或研发机构甚至竞争者中获得相关的最新产品成果,从而进一步充实本公司的开发能力。再次,跨国公司需要以越来越快的步伐来适应全球各地对产品需求的变化。每个公司必须建立一种研发机构用以获得当地需求的新信息,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从而保持本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外,发展中东道国科研人员、工程师的人力资本廉价,也促进了跨国公司从传统集中式研发向研发国际化的演变。一项调查显示:32个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中,最为成功的公司往往都在全球设有研发网络,从而使其获得的最新市场信息转化为创新产品。

  2、跨国公司增加研发投入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有利的影响主要有:(1)研发带来新的技术新的知识,通过技术和知识的溢出,提升了东道国的技术水平和知识容量。通过与跨国公司进行研发合作,企业和各种研究机构在合作中掌握了先进技术,科技人员得到了培训。这种隐性知识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到东道国企业中,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创新实力。(2)跨国公司国际研发投入的增加会改善东道国的人力资源结构。跨国公司雇佣东道国的人员,既利用了高素质的人才,又节约了其人力成本。同时跨国公司给予的优厚的报酬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加了对其它优秀技术人员的吸引,使许多海外留学人员纷纷回国工作,东道国的人力资源状况得到提升。(3)跨国公司的海外研发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方式对东道国的研发机构产生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机构常常和企业生产脱节,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机构,脱离市场必然导致其生命力的缺乏,而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多是技术推进和市场拉动的有机结合,研发成果能很快进入市场。(4)跨国公司在当地的研发能促进东道国企业的研发活力。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进入东道国,不仅可以带动东道国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分销商的技术改进和创新,还可以促使东道国同类企业加大技术改进和研发投入,以提高竞争力。

  不利的影响主要有:面对跨国公司强大的财力和技术,东道国企业高投入的研发受到克制。同时,跨国公司利用高额报酬和优良工作环境吸引了东道国的科技人才,造成东道国企业研发人员大量流失,即研发“空心化”,从而逐渐丧失竞争动力。

  1、为了能吸收到更多的跨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发展中国家应按照市场经济的需要,重建国家创新体系,在研发投入模式、投入机制上进行改革,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入机制,鼓励地方和社会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风险投资。改善科技基础设施,创造合作条件。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创造信息集聚的环境。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平台,保障研发投入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制定一些税收优惠措施,对技术合作项目给予优先贷款,吸引跨国公司的研发投入。

  2、增大国内研发的投入,扶植东道国自己的研发机构。科技人员是研发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应提高研发人员的薪酬和改善工作环境,建立高科技人员有效激励政策,避免人员的大量流失。另外,通过制定一些优厚政策,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建立企业。

  3、发展中国家也要积极进行海外研发投资,对于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实力的企业鼓励其“走出去”,通过在发达国家建立实验室,跟踪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并逐步建立自身的全球研发体系。除了跟踪学习外,还可以通过收购国外有着世界领先科技成果的科技研发机构,快速掌握先进研发技术。

  4、跨国公司的研发扩散过程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东道国企业的吸收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东道国企业应加大学习国外科技和管理经验力度,积极加入跨国公司生产研发体系,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