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尔系数与思格尔定律的正确解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晓霞 时间:2010-06-25
摘要:恩格尔系数常常被学界引用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它的正确应用却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前提条件下的。本文从食品支出的正确涵义、恩格尔系数的影响因素等方面阐明思格尔系数在衡量居民生活水平方面的局限性,提出正确应用该指标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恩格尔系数;恩格尔定律;食品支出
    
  一、恩格尔系数与恩格尔定律的提出
  
  19世纪中叶,德国统计学家、时任普鲁士统计局局长的恩斯特·恩格尔对153户比利时家庭的家庭预算和支出进行分析后发现,随着收入的增加,或者伴随人们富裕程度的上升,其家庭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开支占总支出的比重会下降,用于非必需品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会上升。在生活必需品中,食品占据了较大比例。他特别指出:“越是贫穷的家庭,其消费支出中食品开支比重就越大。”由此,人们把恩格尔关于“越是贫穷的家庭,其消费支出中的食品开支比重就越大”的表述称之为“恩格尔定律”,把家庭食品开支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称为“恩格尔系数”。但在具体数据的应用上,由于较难确定“生活必需品”的概念,人们一般以食品开支代替“生活必需品”。人们普遍认为: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要低于发展家的恩格尔系数,而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中,收入水平高的居民群恩格尔系数相对要低一些。
  经济学者奥珊斯基(Orshansky)和钱纳里(H.Chenery)分别从国家宏观层面和家庭微观层面验证了恩格尔系数和恩格尔定律的普适性。20世纪70年代中期,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富裕程度的标准之一: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这一举措,使恩格尔系数成为评价国家或地区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恩格尔系数和恩格尔定律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在我国,恩格尔系数也受到了高度重视,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方法之一就是恩格尔系数法。
  
  二、恩格尔定律的失灵
  
  1984年,苏志平教授曾对河北省的几个县的农民消费作了调查,居然发现农民普遍的食粮费用支出占比全在25%以下,这个数字相当于发达国家城市居民的食物支出比例。但是,苏志平教授同时指出:农民的主要支出并不在文化娱乐卫生方面(这些支出仅占总支出的 10%不到),而在住房方面(占40%以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农民一直忙于解决温饱问题,无力改善住房条件,加之传统消费观念强,习惯于节俭生活,在饮食的方面基本保持着原来的水平。
  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比较时,人们习惯把恩格尔系数作为重要的指标。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最低的前 5个省份分别是内蒙古(31.35%)、山西(32.51%)、河南(33.68%)、北京(33.76%)、新疆(33.94%),而江苏(40.41%)、上海(39.38%)、浙江(39.88%)、广东(38.5%)的恩格尔系数却分别在第24、21、23、18位。如果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划分标准,2002年我国31个省份中有23个已达到了富裕水平,其中包括了山西、内蒙古、河南、新疆、贵州、宁夏等西部偏远地区及内陆地区,而富裕的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才刚刚处于富裕的边缘。虽然尚未进行更加严密的分析和论证,但这个结论显然与常理相悖。
  俞锡棠(2004)对浙江舟山渔民的生活收入和支出进行分析后发现,尽管渔民们的恩格尔系数在1994—2003年总体上趋于下降,但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却处于降低的态势中。指标与实际存在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由于渔民收入增长缓慢,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开支明显增加,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是在紧缩食物消费的无奈情况下出现的。事实上,在实际收入趋于下降的条件下以恩格尔系数来判断生活水平的变动趋势,已经与恩格尔定律的本意相悖了,因为恩格尔定律阐述的是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实际收入的提升是必备的前提条件。
  
  三、对恩格尔系数和恩格尔定律的正确认识
  
  任何一种经济指标的提出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它的成立必然有一系列的前提条件,这就决定了它的应用范围也必须受到一定限制。
  对食品支出的隐含定义,恩格尔之所以将食品支出在总支出的比重作为衡量标准,是因为他认为食品消费是最基本、最基础的消费,所有个人的学习、创造和社会集体活动,都必须以生命状态及其活动能力的保持为前提。这就意味着这里的食品支出指的是维持生活所需的食物支出,与其他奢侈品相比,其收入弹性是比较低的。在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食品支出往往具有“维持生命”和“享受生活”的双重属性,而前者的收入弹性显然大于后者,尽管这其中存在着明显的消费分层,但这两种性质不同的食品支出在实际计算中是合并作为分子的,这样计算出来的恩格尔系数指标意义就相对模糊。这就是为什么高收入地区的恩格尔系数反而大于低收入地区的主要原因。
  恩格尔系数的结果受到商品价格因素、居民消费观念、消费偏好、消费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商品价格看,一方面,我国粮食收购体制改革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粮油等基本生活资料的价格在改革开放后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另一方面,即使在食品支出的数量和质量不变、食品价格波动不大的情况下,其他非食品支出如、医疗等价格的上扬也同样会导致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从消费观念看,我国是个多元化国家,各地的风俗习惯差异较大,由于南方人相比北方人更注重饮食质量,因此食品支出的收入弹性往往较高,食品仍然是提高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消费类别。从消费习惯的角度看,在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下,居民的食品消费开始更加关注饮食搭配的营养性、性和合理性,简单粗放型的食品消费已经开始向休闲食品、营养保健品倾斜。同样的家庭总支出,偏好出外就餐的消费者其恩格尔系数往往较高,而这恰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
  对于正处于一系列改革进程中的体而言,恩格尔系数会出现一些超常规的变动,这是一国的国情国策对恩格尔系数的潜在影响。前文关于浙江舟山渔民的恩格尔系数的变动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教育、医疗、住房改革使得收入较低的人群的支出预期增加,而改革的推进增大了收入的不确定性,使得部分中低收入人群不得不通过节衣缩食的方式来应对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刚性支出,从而导致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收入预期不断升高、福利待遇持续改善的公务员群体,他们会通过加大外出就餐频率、档次等提高消费层次的方式未改变消费习惯,从而导致短期内恩格尔系数的上升。
  对于温饱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的极度贫困群体,收入的上升必将带来改善性食品支出的大幅增加,从这一点看,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是以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为条件的。如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1981和1982年就曾出现过连续的上升,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四、对恩格尔系数和恩格尔定律的正确应用
  
  综上所述,我们在判断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时,可以将恩格尔系数作为一个依据,但必须注意:
  一是慎用划分标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关于恩格尔系数的划分标准是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任何标准都只具有相对意义和参考意义,因为增长、、富裕程度、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等问题十分复杂,用一个指标显然难以去衡量在、、社会、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千差万别的国家和地区。同时恩格尔系数只是一个相对指标,在考察一个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时候,必须对人均食品消费额、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绝对指标予以同样的关注。事实上,在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的文件中,用于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标还有人均居住面积、生活用电量、实际生活质量指数、人文发展指数、基尼系数等,它们和恩格尔系数一样,由于衡量的角度和计算方法的原因,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居民生活水平的科学判断,绝对不能简单地建立在对一个指标的分析之上,而应该选取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二是在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进行纵向比较,或者对一个地区居民收入作高低层次之间的贫富差距分析时,恩格尔定律的重要意义更为明显, 而在运用恩格尔系数作横向比较时,必须考虑国情国策、地域差异,注意分析价格指数、消费结构、消费倾向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三是恩格尔定律反映的是一种长期趋势,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对倾向,如果把它用于短期的、居民富裕程度的精确计算或对比,结论往往难以令人信服。事实上,很多地区的恩格尔系数在短期内都曾出现过跳跃现象,这其中既可能是物价指数异常波动带来的影响,也可能是福利税收政策变动引发消费者行为变化所导致的,它的短暂上升相反很可能是生活状况改善的表现。
  
  参考:
  [1]沈国权:“恩格尔系数在实际应用中的几个问题”[J].《江苏统计》2003年第7期;
  [2]张鸿武等:“恩格尔系数的运用性与居民生活水平评价”[J].《统计与信息》2005年第1期;
  [3]欧阳文森等:“恩格尔系数及其在适用问题的再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4]王志平:“越过恩格尔系数—从注重食品支出比重到关注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比重”[J].《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