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支柱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宝成 吴俊莲 时间:2010-06-25
摘 要: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是乌海市的支柱产业,代表了乌海市的总体水平和发展方向。本文通过专题调研,对乌海市四大支柱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调研报告;现状;问题
     
  一、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概况
  
  乌海市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近年来,乌海市依托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能源、化工、冶金、建材。2006年6月末,乌海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0%、28.7%.-34.40%,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效果在乌海显现。煤炭电力产业迅猛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支撑着乌海市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化学工业以煤化工、氯碱化工为主,有机化工、日用化工和硅化工为辅,共5大体系50多个产品;冶金工业以生产焦炭、炼铁和硅铁为主,形成焦炭生产能力550万吨/年,炼铁生产能力86万吨/年,硅铁生产能力20万吨/年;建材行业已形成生产规模的主要是水泥和玻璃行业,水泥年生产能力近400万吨,玻璃年生产能力为367万重量箱。1—6月份,乌海市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四大行业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3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7%;实现利税5.53亿元,占全市利税总额的89.7%;完成工业总产值65.0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7.1%;同比增长分别为32.35%、-14.25%、56.95%,初步形成了煤—电—化工、煤—焦—化工、煤—电—特色冶金的格局。
  
  二、支持情况
  
  2006年6月末,乌海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07.44亿元,比年初增加11.82亿元,增长12.36%,其中:煤电行业贷款余额31.04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8.89%;化工行业贷款余额3.77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3.51%;冶金行业的贷款余额为4.90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4.56%;建材行业的贷款余额为11.98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1.15%。四大行业贷款余额合计51.69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48.11%;如果再加上票据融资13.86亿元,则四大行业贷款余额占到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61.01%。
  
  三、乌海市四大支柱产业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业缺乏统筹规划,导致的发展无序。各级政府都有招商引资任务,都可以审批立项,导致政出多门,多头审批。如2005年关停的32户焦化企业,审批部门分别为计委、经委、发改委、乡镇企业局等。由于审批条件逐级放宽,门槛儿逐步降低,一些工艺技术水平落后、安全生产条件差、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的小企业通过各种优惠政策被引了进来,引进后又疏于管理,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严重,致使乌海市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环境压力大,成为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对象。
  (二)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明显。始于2003年下半年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乌海市的煤焦企业和高载能企业的发展造成了重创。关闭小企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影响,最直接的就是今年上半年GDP增速放慢,固定资产投资下降,财政收入形势严峻。高载能企业开工率不足40%,电力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窝电”现象产生;焦炭企业一半以上处于开工不足或半停产状态,焦炭产量同比下降明显,行业效益出现滑坡。
  (三)产业链短,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技术装备落后。在乌海,除了两大矿业公司实现了煤炭机械化开采,技术水平达到国内中等水平以外,其余地方煤矿全部采用传统的巷柱式开采,技术装备简单,工艺落后,回率不足20%;煤炭洗选、加工基本上都是初级产品,技术含量低;电力企业装机容量普遍较小、单位能耗较高;化工产品以电石、氯碱等初级化工产品为主,能够有效控制排放、资源综合利用比较充分的大型密闭式矿热炉的生产能力只占总能力的5%左右;1—5万吨的内燃式矿热炉的生产能力约占65%;小于1万吨和敞开式电石炉的生产能力占30%左右;按照国家政策,乌海市冶金行业现有的17家20万吨以上的焦化企业、8家炼铁企业的9台高炉无1家符合条件,焦化、炼铁企业将面临被淘汰关闭的危险;建材行业特别是水泥企业的新工艺不足三成,企业用于技术更新、改造的投入过低。
  (四)企业小而散,产品结构单一,没有形成集约化、集团化的规模优势。乌海市现有年产30万吨以上小煤矿23座,煤炭洗选企业59处,20万吨以上的焦化企业17户,实际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的焦化企业只有一家。3万吨以下的硅铁企业27户,10万吨左右的炼铁企业8家,生产能力10万吨以下的小水泥6家。36家电石企业,产量超过10万吨的仅1家,其余均在5万吨以下。氯碱企业烧碱规模年均产量4.5万吨,低于全国6万吨的平均水平。电力企业装机不足10万千瓦的有8家。由于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产业链条过短,基本上处在“卖资源”的阶段。
  (五)资金短缺,金融支持力度不足。除煤电行业外,金融机构对化工、冶金、建材行业的支持力度较小。原因是化工行业中的电石化工、冶金。建材属高耗能产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和信贷政策限制投入的产业。由于金融支持不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六)环境污染严重。2005年乌海市城区大气污染综合指数为6.61%,污染程度居自治区12个盟市前列。据乌海市环境质量概要,2005年城区二氧化硫的年平均浓度为0.130毫克/标立方米,超出空气质量年均值二级标准1.16倍,全年日均值超标率为30.41%;可吸入颗粒物的年平均浓度为0.204毫克/标立方米,超出空气质量年均值二级标准1.04倍,全年日均值超标率为76.03%。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二氧化硫、烟尘排放量居各行业之首,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粉尘排放量居第一。乌海市的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了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关注。
  (七)结构与周边地区雷同,竞争压力大。晋陕宁蒙高载能工业圈,经济结构类似,优势几乎相同,竞争的结果取决于生产规模的大小,而乌海市的最大劣势恰恰是规模太小。建材、硅铁、电石、PVC、焦炭等行业都存在类似问题,与周边地区形成相互竞争的格局,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四、政策建议
  
  (一)由市政府指定发改委,负责全市的产业规划和招商引资工作。制定和完善全市中长期总体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根据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情况,制定招商引资规划和项目,规范投资行为,确定全市统一的招商引资优惠条件,避免政出多门,确保引进的项目和技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的要求,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东部落后的产业、工艺、设备向乌海市转移;减少宏观调控对地方经济的震动,推进全市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保部门的执法环境,加强执法力度。环保部门要加强管理,定期对企业排污情况进行检查,强制企业必须按期达标;对通过技术改造仍然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要强制停产;新建企业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执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以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综合利用为重点,开发利用新工艺、新技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强技木改造,淘汰落后工艺设备,促进工艺装备升级,从而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能,保护资源。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考虑,对现有的煤炭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政府部门要加强管理,认真落实对煤矿的整改要求,促进煤炭企业的合并与联合,提高煤炭企业集团化经营水平,提高矿井的技术装备水平,提升矿井生产能力。要求所有用煤单位和企业,都要尽快淘汰高耗煤设备,把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用煤作为重要的任务,并要制定具体的指标。
  (四)加大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建立和完善金融支持循环经济政策体系。一是根据乌海市“十一五”期间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制定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政策。要从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大前提出发,在宏观上引导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二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保持贷款合理稳定增长。三是对乌海市列入发展循环经济重点的工业园区实行适当倾斜的货币政策,推动园区企业自我完善、自成体系。四是要根据乌海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制定《支持地方政府发展循环经济信贷投向指导意见》和《信贷资金重点支持循环经济产业目录》,加大对乌海市发展循环工业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五是充分发挥基层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窗口指导”作用。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针对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反映并提出解决办法,为金融机构有效支持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六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控制体系,积极关注产业发展动向,准确把握市场供求关系和产业变化趋势,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产业集群化和企业竞争力。
  (五)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发展大型企业集团。乌海市的四大行业普遍存在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的问题,如何集中优势,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强竞争力,是各个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乌海市君正化工公司收购内蒙古黄河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就是一个资源整合的很好的例子。该公司已规划投资32亿元,新建40万吨/年的PVC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乌海市最大的PVC生产企业。
  建议政府借鉴君正的做法,对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行业进行整合,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整合技术、资金和资源,建设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在此基础上,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校合作,加大下游产品的研发投入,延长产业链条,最大限度地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