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趋势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忠平 王德海 时间:2010-06-25
  [摘 要] 非营利组织经历了一个高速期以后,遭遇到瓶颈限制。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中国非营利组织未来的发展趋势在那里?本文认为中国非营利组织必须职业化、专业化、化和结盟化才能成熟或者以社会的方式运作才能可持续。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 职业化 专业化 网络化 结盟化 社会企业
  
  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为NPO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大的空间,中国的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都得到了大家的公认。然而近几年的NPO的发育却遭遇到瓶颈:
  首先,康晓光形象的把非营利组织的这种现象归结为“长不大”现象,“500万、20人”是中国草根NGO难以突破的瓶颈。
  其次,一些相对大型的NPO,诸如香港乐施会支持的“贵州发展”和“云南发展交流网”;上海NPO信息咨询中心支持的”NPO孵化器”;四川东区志愿者协会支持的”孵化器”;北京富平学校支持“富平民间组织发展基金”等类似的项目很多,但从在四川、甘肃、云南、北京、贵州等地的调研发现,实际上活跃的NPO还非常少。笔者在为福特汽车环保奖进行地区培训的时候,发现在中国NPO中占核心地位的环保组织数量非常有限,而且大量的还是学生社团。
  经历了十多年的推动和发育,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为什么取得的效果却如此的少呢,当然与外部的宏观环境有很多的关系,但是行业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中国NPO的出路到底在那里呢?
  一、职业化
  国外的非营利行业是一个产业,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大量的民众提供了就业的机会。NPO的从业人员也把自身的工作视为一种职业,与 企业没有本质的区别。然而,中国的NPO从业人员讲的最多的是“奉献”和“付出”,如果你工资高,不加班,就不是一个“好人”。而且在这个行业里不乏有一部分自己都不能好好的养活自己,天天高喊着口号去做好事,道德优越感很高的人。最可怕的是他也要按照他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认为自己做的是好事情,别人就应该支持,与很多利益相关群体的关系保持的不好。而且事实证明这些机构本身发展确实存在问题。
  NPO确实是需要依靠使命和价值观激励员工,长时期的仅仅靠着热情和付出是不可能支撑机构长远的发展的。NPO是一个职业,归根到底都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没有任何的差别,职业化是非营利组织的出路。
  另外中国非营利组织的行业工资水平相对较底,这与行业一直遵循的“奉献”有很大的关系,结果却是找不到合适的人、留不住有能力的人。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如果缺乏有能力的人,就不能很好的发展,组织能力不足,就得不到捐赠方的信任,也就得不到资金的支持,到头来没有资金去雇佣有能力的人,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一定要采用与能力想配套的薪金水平,找到并留住有能力的人,才能保证非营利组织的长远发展。  二、专业化
  与职业化紧密相关的就是专业化,既然NPO是一个职业,就必须加强其专业性,现阶段,很多NPO的从业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因为很少的高校会涉及相关的课程。
  被称为中国NPO标志性转折的“怒江水电站”事件,最终靠NPO的力量取得了成功。非营利组织想要得到大众和媒体的认可,必须从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入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才能让别人信服,才能让其他利益相关群体信任你,才能继续为之提供资源。
  三、化
  中国现阶段的NPO相对于政府和来讲,处于非常弱小的地位,在和他们争夺资源的时候,处于非常不利的地方,精英联盟才能取得博弈的优势。中国非营利组织需要成立不同的网络,比如目前存在的小额信贷网络,把一些有着共同目标的组织团结起来,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或者联合起来去开展一些有影响力的项目。同时由于整个行业的还很初级,竞争化程度不高,具备网络化的基础。
  四、结盟化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孕育和成长不是靠自身发展起来的,而是主要靠外力推动的,因此天生有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而且资源相对也比较稀缺,在一个部门相对比较弱小的阶段,与其他部门结盟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现实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很多与政府、企业有着紧密关系的NPO发展的相对比较理想。
  五、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作为目前最流行的词汇,指任何可以产生公共利益的私人活动,具有企业精神策略,以达成特定或社会目标,而非以利润极大化为主要追求,且有助于解决社会排斥及失业问题的组织。实际上就是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一个最好的结合。
  从世界各国NPO的发展历程分析,NPO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首先,由于外部资源越来越少,迫使NPO自己不得不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通过市场化的操作,它不仅可以解决自身发展的成本,甚至会有一些盈余,因此,他们可以摆脱单纯依赖政府补贴或慈善捐赠获得资金的限制。其次,在资金盈余的情况下,它们可以进入私人资本市场,为其长远的目标进行融资。因此,社会企业的经营方式在效率、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上的优点是非常显著的。另一方面,私人企业在此时期也大量投入于社会福利领域,以本身市场机制的竞争优势,争取更多的政府补助方案;同时面对未来经济如何发展的问题,很多发达国家都开始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英国的Track2000, 万花筒都是类似非常成功的案例。国内也有诸如天津鹤童、青海省的吉美坚赞福利学校、上海妙心家政、厦门五齐学校这样成功的案例。
  
  :
  [1]王 名 刘国翰 何建宇著: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1年12月
  [2]康晓光著:创造希望——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
  [3]王绍光著: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