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贸易壁垒应对措施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志军 莫载超 时间:2010-06-25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增多,我国学者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探讨也越来越多。但绿色贸易壁垒通常是作为一个负面概念而出现,其合理性往往被忽略或轻视。本文认为应该客观对待绿色贸易壁垒这一中性概念,充分认识其合理性,利用绿色贸易壁垒对国际环境问题的良性促进来考虑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即以苦练内功为重点,秉持“环境成本内在化”方针,采取加强宣传、建立有效完善的环保体系、引导进行清洁生产以及构筑合理的绿色壁垒等措施。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 合理性 应对措施
  
  一、绿色贸易壁垒概念的正确解读
  
  对于绿色贸易壁垒概念的界定,学界目前尚无共识。有人认为“所谓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一种以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为名,通过蓄意制定一系列苛求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制”,“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随着传统贸易壁垒的逐步弱化,绿色贸易壁垒正在迅速成为一种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已经越来越成为有些国家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一部分。”有人认为“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为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及动植物健康,通过制定一系列技术性标准和法规,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制或禁止的贸易保护措施。”有人认为所谓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某些国家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对外国商品制定过分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所能接受的环保标准,或比本国商品的环保标准要高的双重标准,从而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进口的贸易障碍。”亦有学者指出“所谓绿色壁垒,又被称为环境壁垒、绿色保护主义。目前国内学者形成了两种观点,其一认为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境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和烦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程序,实施环境标志制度以及课征环境进口税等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绿色壁垒是发达国家通过制定高于发展家的环境质量标准准入条件作为限制进口的手段,从而使传统的贸易壁垒逐步演变为环境壁垒,或称绿色壁垒。”
  虽然以上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认识尚无统一说法,但在本质上却并无区别:绿色壁垒是一个具有负面意义的概念,其实质是推进贸易保护和限制进口。绿色壁垒确实具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也对我国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这不能成为过分夸大绿色壁垒的负面影响而忽视其正面效应的理由。从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机理来看,贸易保护虽然是促使绿色壁垒产生的因素之一,但决不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与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密不可分,其根本在于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因此不能忽视或轻视绿色贸易壁垒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正面功效。虽然“壁垒”一词在WTO语境下具有谴责的意味,但仍应将绿色贸易壁垒理解成一个中性概念,应该从两方面辩证地来看待它。一方面,不能否认绿色贸易壁垒在贸易自由化方面的阻碍作用,其已经成为贸易保护的一种新手段;另一方面,更应重视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促进作用。因为从本来意义上说,“它是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有关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及其相应的行政措施,以避免这些贸易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实现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合理性分析
  
  绿色贸易壁垒是一柄“双刃剑”,但我国学者大多在负面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忽视或轻视了其正面效应。这势必会导致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抗拒和排斥心理,从而不利于我国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亦会造成在采取应对策略时主次不分、轻重不明。因此,很有必要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合理性进行深入分析。
   1、绿色贸易壁垒和贸易自由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一般说来,多数学者否定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认为绿色贸易壁垒和贸易自由相互冲突,绿色贸易壁垒阻碍了贸易自由化。其实不然,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根源在于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贸易自由并不冲突,反而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无论是贸易自由还是环境保护都不是终极目的,而只是达到终极目的的手段,终极目标是全球经济共同发展,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福利不断增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绿色贸易壁垒和贸易自由在根本上是统一的。
  2、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环境、技术和制度外溢效应。(1)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环境外溢效应。由于绿色贸易壁垒要求贸易产品必须符合环境保护和人类安全健康的要求,因此贸易产品在生产、运输和消费过程中不得破坏环境,在处理过程中也不得对环境产生污染。这有利于贸易进出口国的环境保护,也为投资创造了更多的资源。而全球的环境本身就不可分割,对一国环境的保护必然会影响其周边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
  (2)绿色贸易壁垒具有技术外溢效应。由于发达国家的环境技术、环保意识和标准都高于发展中国家,其在制定比较严格的环境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的同时,也促使发展中国家学习先进技术和观念,改善自身设施、提高技术和水平,从而带动了全球环保技术水平的提高。
  (3)绿色贸易壁垒产生制度外溢效应。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主要指环保观念和意识。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促进了全球环保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全球绿色消费市场,因此各国政府将对其产品制定更加严格的生产标准,完善相关规范,以此增加产品的环境友好程度,满足消费者需要。在构建绿色消费市场和传播绿色产品的过程中,发达国家较强的环保意识也得以扩散,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风范。在这种大环境下,非环保产品将逐步退出市场。
  3、绿色贸易壁垒具有激励作用。波特假说认为严格而适当的环保标准可以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根据波特的观点,由环境标准的激励带来的创新会增加企业利润,最终会达到减少污染和增强竞争力的结果。因此,实施绿色贸易壁垒会促使各国重视与环境相关的技术水平,制定相关鼓励政策;会促使出口企业加强环境技术开发,改进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技术革新,提高国际竞争力。
  4、绿色贸易壁垒有防止污染转移嫁接的功效。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标准普遍要高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发达国家的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规避严格的环保要求并实现利润最大化,纷纷将污染严重的技术、产品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合理利用绿色贸易壁垒,就可以阻止污染性产品、技术的进入,从而有效防止国际污染嫁接。
  

 

  三、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
  
  关于如何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学者多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来论述。有学者认为“破解国外绿色壁垒应两手齐抓,即在着眼于苦练内功、提高绿色经营水平的同时,也要积极而又灵活地运用国际舆论工具和世贸组织相关机制揭示和抨击一些国家的歧视性做法。”对于学者这种“两手齐抓”并“等量齐观”的观点,本文不敢苟同。本文认为,应该客观对待绿色贸易壁垒,既不否认绿色壁垒所存在的负面作用,也充分认识绿色贸易壁垒的正面效应,从而在选择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时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应该把重点放在国内方面,在产品生产、运输、经营与处理过程中尽量提高产品的环境友好程度,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要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突破绿色贸易壁垒,达到环境保护和贸易自由的内在统一。而这需要宏观上的正确指引和微观上的具体措施加以保证。
1、确立宏观上的正确指引方针。从学的角度来看,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根源在于环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性”。环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性”指“市场主体行为对环境资源的不利影响往往由该行为主体以外的第三方(包括他人及后代人)承担”。因此,在宏观上必须以“力求环境成本内在化”为指导方针,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2、微观上的具体措施。(1)建立有效完善的环保体系。我国的环保法律体系是广义的,包括法律、法规和规章。我国现行环保法律体系主要存在行政性法规过多、立法权限不清、相关制度不够完善甚至缺乏等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一是转变立法理念。我国在环保立法方面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把环保精神体现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之中,抓紧完善与绿色贸易壁垒紧密联系的《环境保护法》、《生物安全法》与《清洁生产法》等法律法规。二是立法权限需适度统一,并加强清理工作,加强环保法律体系的严肃统一性。三是调整与WTO不相适应的环保法律制度。四是以立法形式尽快采纳ISO14000国际标准。ISO14000国际标准是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符合这个标准不仅可以获得国际认可,还有利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利于环境保护。
  (2)加强宣传,提升环保意识。应该加强宣传教育,使环保观念深入人心:公民提倡绿色消费,节约资源;树立绿色生产理念,力求技术创新。
  (3)引导推动企业的清洁生产。首先,建立相关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在信贷方面,可让环境行为良好的企业优先取得信贷,对进行清洁生产的行业、企业进行扶持,实施税收优惠。其次,建立相关的惩罚措施督促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如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征收环境税并进行相应处罚。
  (4)构筑合理的绿色壁垒。根据WTO规则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标准、技术标准,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绿色壁垒,加强进口商品的检验和检疫,防止污染严重和危害人民健康的产品、设备、技术进入国内,起到一定的屏障作用,切实保护我国的环境利益。
  综上所述,只有客观对待绿色贸易壁垒,充分认识其合理性,清除对其排斥、抵抗的心理,在力求产品环境成本内部化方针的指引下积极面对,提高产品的环境友好程度,才能从根本上突破绿色贸易壁垒。
  
  【】
  [1] 都亳: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分析及应对策略[J].当代法学,2006(1).
  [2] 朱京安:我国绿色贸易壁垒的制度缺陷及法律对策初探[J].法学杂志,2006(3).
  [3] 林琳:突破绿色壁垒迎接环保挑战——简论我国的环境贸易措施[J].法学评论,1998(6).
  [4] 王禹:“绿色壁垒”的法律依据及其对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7(4).
  [5] 余鹏:浅析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策[J].世界经济情况,2006(17).
  [6] 谷波、林妍:浅析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8(2).
  [7] 高彩云:绿色贸易壁垒二重性之积极作用分析[J].企业经济,2004(9).
  [8] 徐淑萍:贸易与环境的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