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GDP与绿色GDP及其选择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罗建章 时间:2010-06-25

  摘 要:GDP指标因其较其理论上的缺陷和操作上的困难,尤其不能反映资源耗减、环境退化的状况,加之 GDP 核算数据质量不高,使之饱受争议;在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上,国内外较一致的目标就是建立绿色GDP核算,但其核算在技术、资料、条件等诸多方面尚有困难,远未成熟,加之绿色GDP 作为一个指标也必然有其局限性;现实的选择应该是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GDP;在理论和方法上的研究及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等诸方面着力提高其核算质量;积极推进绿色GDP核算各项准备工作。

  关键词:GDP;绿色GDP;比较研究;选择 
  
  一、饱受争议的GDP
  
  第一,从理论层面上,GDP本身具有缺陷。第一,它只能反映生产最终产品的规模,不能反映运行质量,如可持续状况即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而且GDP没有将生产活动的建设性与破坏性加以区分,将所有活动视为正价值而加入总量,使之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经济情况,有时甚至是荒谬的,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会使GDP增加,过度采伐森林资源,环境破坏而GDP相应增加;洪灾的发生、修建提坝,GDP随投资及修建人员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产品的生产排出有害物质,GDP因其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环境污染致病人增多,GDP随医疗产业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生活质量下降,而GDP却在增长,这显然有违社会生产的初衷。第二,不能准确反映国民收入、福利及财富状况。由于经济开放程度不同,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而使GDP 不能准确反映国民的收入情况;福利水平不仅与货物和服务的数量有关,而且还受、等诸因素影响,而疾病、地震、战争等造成福利水平下降,GDP却额外增加,因工作等原因人们并没有因收入增加而消费更多的产品或从事休闲、享乐等,足以说明GDP 不能准确地反映福利状况;而SNA 核算中,就“扩展的财富”而言,财富的内容本身就不全面,加之,GDP的增长与财富的增加并不完全一致,同样造成GDP 难以准确反映财富状况。第三,在国际比较的可比性方面存在不足。联合国SNA(1993)指出:“SNA是以一种标准的国际通行的概念、定义和分类形式向国际组织,超国家组织报告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体系。……SNA设计时就打算以灵活的方式进行实施”,而具体实施中的充分灵活性,使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管理要求等不同的情况下,核算的内容、方法不完全一致,显然造成其国际比较时可比性的不足。比如第三产业核算内容、方法上的差异;固定资产折旧处理上的不同;各国经济的发达程度、市场化程度的不同,同样的家务劳动对GDP的贡献不一致;非法经济、地下经济因各国具体情况不同,使其核算内容和方法上差异很大等等,都明显地影响核算结果的可比性。
  第二,从具体操作层面上,GDP核算涉及面广,资料要求高,尚有诸多方面需进一步完善 。基础资料缺口很大,口径不一致,难以支撑GDP核算对庞大资料的需求。二十多年来,我国在不断完善GDP核算方法上取得进展,但就其核算所需资料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成果,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统计体制构架中,没有一个具有权威和足够协调能力的机构,统一协调全国的统计工作,致使其资料来源渠道多,口径不一致,一方面加大了GDP 核算的难度,另一方面极大地制约着其质量;如前所述,我国“十一五”规划中,要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到2010年要达到43.3%,足以说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但服务业统计现状是国家统计局对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业以及所有服务业的劳动工资和就业人数进行统计;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其管理的进行主要满足行政管理的行业统计;而相当部分行业如保险业、社会服务业、广告业等的数据则来自分散的企业;由于各自目的的不同,指标范围口径不一致以及不具有隶属关系的系统外企业的遗漏在所难免,资料来源的如此状况,何以确保其核算质量?并由此派生诸多问题,如在GDP核算中估算的比例过大,且方法粗糙。根据联合国SNA(1993),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核算分为市场产出、自给性产出和非市场产出三个部分,其中占很大比重的非市场产出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水利管理业和地质勘探业、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社会福利保障业、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因其数据限制,其增加值常规年份只能根据第三产业普查年份的增加值率推算,而两个普查年份相隔10年,均用其系数推算,显然有失客观;再如我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目前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如从方法上只是生产核算而没有使用核算;从时间上只是累计的季度核算而没有分季度核算,使季度GDP核算的反映和分析功能受到极大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础资料缺乏所致;又如不变价GDP核算涉及到经济增长率的,由于资料缺口如服务业生产价格的缺乏,使之尚有相当的改进和完善的空间,当然,也有协调和完善各种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的问题等,凡此种种,说明从操作层面,GDP核算面临很大困难。
  第三,从GDP核算资料层面上,其质量不够高,已经产生广泛的不良影响。各县区生产总值及其增幅的综合,相当程度地高于省市生产总值及增幅;而各省市生产总值及增幅的综合,又相当程度地高于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幅,当然其中有体制上的原因,但普遍存在的如此超常现象,从一个角度让人们有理由质疑GDP核算的质量;另外,我国按国际惯例对GDP数据进行过若干次修订,甚至有时数量巨大,一方面表明统计工作者的科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我国GDP 核算资料确实质量不高;第三产业普查数据详细,通常是把普查年作为专业统计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基准年,其所获数据及比例关系和系数,作为非普查年份核算的重要依据,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调整,以我国第一次第三产业普查为例,2006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以经济普查年份GDP数据为依据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的结果,总体上不论是总量还是增幅都有较大幅度上调,就第三产业增加值而言,比原来增加了2,800亿元,增幅高达30%,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31.9%调整为40.7%,并使国内生产总值扩大了10%;经济普查年度GDP上调了23,002亿元,上调幅度高达16.8%,增幅也有相应修订。
  第四,从资源、环境的现实层面上,资源溃乏、环境恶化已成共识。经济在过去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延式的模式,资源环境问题已非常突出。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发达国家上百年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新世纪头20年,中国人口将持续增加,经济总量将比2000年再翻两番,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在此背景下,关于对GDP的狂热追求乃至对GDP 本身多有微词,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承载厚望的绿色GDP
  
  实际上,由于上述诸多原因,GDP 核算产生至今,其不断完善过程,始终伴随着对其不断的争议,也是不断研究克服其局限性方法或探索新的方式的过程。中心议题是如何解决GDP 不能反映资源耗减、环境恶化等的问题,基本研究方向一是提出辅助指标以弥补其不足;另一个就是确立替代性指标;对第二个研究方向人们投入大量精力,许多学者、研究机构、国家及国际组织参与其中,取得一些理论成果,在方式方法上也有诸多实践,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从而逐步形成了一个国内外相对统一的认识和目标:就是建立绿色GDP核算。绿色GDP即是资源环境成本纳入GDP核算,并作为生产的成本予以扣除,由于其对资源环境之利用消耗的反映,较传统GDP 而言,又称为绿色GDP。
  近半个世纪以来,绿色GDP的研究和实践,一方面进一步说明了突破GDP的局限性的必要;另一方面说明此项工作的艰巨性,尽管理论上不乏成果,实践上不乏经验,但离全面实施绿色GDP 核算尚有相当差距,一则各项研究和实践多为零星的、局部的;二则即使2003版《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手册》也仅提供了一些建议性方法,难以全面实行,其自身尚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加上下列诸多因素的考虑,我们必须正确、全面、客观地认识绿色GDP。
  首先:绿色GDP是在GDP 核算的基础上引入环境资源因素核算,GDP 核算本身的其它一些不足仍然存在,如:未能将生产活动的建设性与破坏性加以区分,所有活动均视为正价值而记入总量;不能准确地反映国民收入、福利及财富状况;核算资料缺口较大、质量有待提高等等,所有这些都不可能通过实施绿色GDP 核算本身可以解决的,相反在有些方面尚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性。而将环境资源核算引入GDP 核算,必将对GDP 核算本身产生冲击,操作层面上尚有诸多方法技术问题有待研究。
  其次,环境资源的定价有困难。环境以社会经济系统作为考察对象,是指影响该系统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资源(指资源)则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包括物质资源和生态资源。一则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困难,既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又有工作的缺失,产权不明晰具体核算自然难以操作;二则环境资源市场定价困难,由于其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完备的市场甚至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市场,无法形成经市场确认的价值,使之定价极为困难,如物质资源通常以类似产品的市场价格作为价格标准估计,这种估价因人为因素而难以保障其真实客观性;而生态资源价值却无法估量,太阳和空气对人类生产乃至生存极端重要,它的经济价值有多大?生态平衡的破坏更难估价,野生动物的灭绝、天然植被的流失以及微生物对水土的改变等几乎是不可能估价的;显然环境资源的定价困难,是其纳入GDP 核算之中的根本性障碍之一。
  再次,自然资源的消耗尤其是环境评估及其污染的损失量化困难。测算浩繁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生态资源的消耗,量大、技术要求高,十分艰巨;而环境评估特别是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的量化工作,更几近不可能准确客观,这是因为由水体、大气、土壤、生物等媒介组成的环境,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而现有的估算方法要么难以实施,要么过于粗糙,上述表明无论是环境资源的量化、还是其定价都包含着普遍的估算,说明即便实施绿色GDP核算,由于主观因素,而使其真实、客观性受到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虚拟的结果。
  再其次,绿色GDP核算本身尚有诸多技术或方法问题需要研究。比如如何与GDP核算理论和方法的衔接?环境成本扣除了,但环境效益是否应计入?如何评判和记入环境效益等等。
  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 & Economics University Vol?22,No?6三、结论
  第一,正确认识统计指标的功能。作为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它具备一定的名称、方法,更有其内涵的口径要素,决定了任何一个统计指标都只能反映总体某方面数量特征,完成相应的功能,要反映各方面的情况,满足各项要求是不可能的,也有违精神,GDP尽管有其不足之处,但更多的争议,似乎来自于对其功能定位的认识模糊或任意扩张,让它承载了太多不能完成的任务,既使实施绿色GDP核算,它除了自身仍然有缺陷,其功能也只不过是一个指标而已。
  第二,合理使用GDP。首要的是淡化生产总值的考核职能,地方官员对GDP的追求,一方面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恶化,另一方面不可避免、程度不同的干扰核算数据;其根本就在于现行体制下,GDP被当成地区间比较的非常重要指标,而且普遍作为考核下级的主要指标。实践中,考核体系是必要的,但它是一个导向,给地方GDP增长减压或建立一个更多反映民生、环保、可持续的指标体系作为考核或比较依据,可能会取得多方面的效果。另外,在分析经济现象时,使用GDP要更多地关注其局限性,采用诸多指标,补充、完善,以求客观真实。
  第三,在没有包括绿色GDP在内的其它更好指标之前,GDP仍然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问题是如何更好克服其自身的局限性。反映经济运行整体状况是客观需要,绿色GDP核算尚远未成熟,而既使实施绿色GDP核算,因其仍以GDP核算为基础,故而,GDP的使用仍将是有益的,而在理论、方法上更进一步研究,逐步克服其局限性,也就成了我们应关注的重点。它不仅提高了GDP核算质量,同时也是朝着绿色GDP核算方向努力的一部分。
  第四,现行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实际上,GDP受到的争议,相当部分来自于其核算质量,而国家政府统计系统就此进行了不懈努力,推出诸多措施,如GDP核算的联管联控制度、下算一级制度等,都是针对核算数据的抗干扰能力,但其自身尚有待研究而效果很有限,如下算一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GDP数据的出口,但基础资料的来源仍无法控制。问题的根本之一在于现行统计管理体制下,统计数据受到干扰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出路显然在于现行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调整现行的统计局隶属于同级人民政府的格局。
  第五,加强调研,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绿色GDP核算准备工作。可持续发展已成共识 ,而资源环境对生存和发展质量的影响将愈加明显,人们对其关注有增无减,更加迫切要求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耗减、环境变化的情况。加强对其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在可行的方面逐步推行、方法上不断完善,既使在某些方面暂时不能实施,但逐步积累、扩展总是需要的,也许很难达到严格意义上的绿色GDP核算,但毕竟在接近,更加有效地弥补的GDP核算的不足,当然,也符合时代潮流。
  
  :
  [1]杨缅昆.环境资源核算的若干理论问题[J].统计研究,2006,(11).
  [2]赵占明等.GDP核算联管联控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统计研究,2006,(06).
  [3]孙慧.绿色GDP与发展家的可持续发展观[J].中国统计,2006,(10).
  [4]许宪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J].中国统计,200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