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我国经济转型的阵痛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胡少维 时间:2010-06-25

  [摘要]2008年,我国面临一系列困难,其中通货膨胀成为经济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与外部环境变化有很大的关系,短期因素起了很大作用,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传统发展模式导致瓶颈的一种表现,是经济向新型化模式转型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此,我们不能仅仅从周期角度分析,而应从深层次问题着手,为长远发展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经济问题发展模式 对策建议 
  
  正如年初温家宝总理所言,2008年是我国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在外部危机蔓延、世界经济动荡不安、国内灾害又频发的情况下,经济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经济运行风险骤然加大,过去对中国经济的乐观预期一时间蒙上了阴影。那么,2008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是暂时的、外部性引发的呢,还是经济自身内部存在矛盾造成的呢?笔者认为,外部环境变化无疑是首要的诱发因素,但目前的困难也凸显了经济发展模式的“瓶颈”,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经济正忍受转型前的痛苦,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应该在缓解短期风险的基础上,从发展模式、战略选择、制度建设等长期措施着手,为未来更长时间的平稳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不能一味为了短期目标而延误改革的时机,为了谋求长远的发展,一时之痛也只有忍受,这对中国经济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一、通货膨胀走高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2008年上半年物价涨幅高位趋稳,价格加速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5月份,CPI上涨7.7%,比3月、4月份分别回落了0.6、0.8个百分点,5月份环比折年率不到4%,比4月份回落1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比4月下降了0.5个百分点,6月份CPI上涨7.1%,价格涨幅继续回落。尽管CPI涨幅有所趋缓,但价格总水平依然过高,物价涨幅回落的基础并不稳固,1~6月份CPI累计上涨7.9%,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已超过CPI,投资品价格指数在逐月攀升,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通货膨胀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而高物价对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也正在不断显现。一是高物价侵蚀了居民实际消费购买力,加大了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困难。今年一季度,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速仅为3.4%,回落13.2个百分点。二是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9.3%,同比提高了4.4个百分点,但实现利润同比增长仅为20.9%,下滑了21.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效益格局已经由前几年的增收快于增产逆转为增收慢于增产。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下滑最为明显,1~5月份累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仅增长1.5%,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40.8个百分点。三是出口竞争力有所削弱,为促进就业带来更多的变数。受成本提高和汇率升值的影响,中小企业出口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而产业转型一时又难以完成,短期就业压力有所增大。四是价格管制的负面效应显现,煤电油气运“瓶颈”约束更加突出。炼油、发电行业普遍出现亏损,1~5月份累计,电力行业利润下降74.0%,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由去年同期盈利352亿元转为净亏损443亿元。企业生产积极性受挫,保障市场供应难度加大。6月20日起对成品油和电的价格调整将局部缓和供需矛盾,但尚无法根本扭转煤电油气运的紧张局面。
  
  二、成本性推动使得物价短时期内难以大幅下降
  
  导致本轮我国物价上涨的诱因很多,既有短期因素,又有长期因素;既有偶发性因素,又有周期性因素;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际因素;既有成本推动因素,又有需求拉动因素;既有货币因素,又有商品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国际价格传导而产生的成本推动,以及城市化与工业化带来的需求拉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物价恐怕要在比较高的水平上运行,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
  1.国际市场粮价上涨短期内难以缓解。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一般呈周期性涨跌,从长期看过去几十年大体保持稳定,然而,自2004年以来的本轮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可能是一个中期趋势。考虑到农产品价格与能源价格上涨直接相关、世界各国大幅度增加生物燃料使用、美元继续贬值等背景,世界农产品价格今后一个时期将会在高位运行。(1)油价上涨刺激了玉米、大豆等生物燃料作物价格的上升。由于世界范围内石化能源日趋紧缺,生物质能源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粮食作物被用于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导致世界性粮食供给总体偏紧。近几年来,美国开始大规模用玉米生产乙醇,导致玉米价格节节攀升。(2)玉米等生物燃料作物价格的上升刺激了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挤压了一些传统作物的种植面积,所有主要粮食的库存量均下降至低位。(3)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改善使得食品消费升级,肉类消费量不断上升,带来对于大豆、玉米等饲料的需求不断增长。(4)除了供需原因外,美元贬值会推高以美元计价的农产品价格。长期来看,农产品和食品价格上涨,反映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阶段的普遍。各国经济发展中,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产品和食品价格都呈现逐步提高态势。
  2.能源、原材料等要素成本不断提高。长期以来,我国对资源性产品和公共事业性产品实行政府定价,价格普遍偏低,存在一定程度的价格扭曲现象,给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带来诸多问题。而从国际市场看,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资源性产品近几年价格都大幅上涨,短时期内价格不可能有较大幅度回落。这其中除了供需因素,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博弈,特别是发达国家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而采取的政策措施有很大的关系。历史上,每当美英自身陷入困境甚至危机的时候,它们总是利用其占据的优势给竞争对手制造更大的危机,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将自身的危机转嫁出去,另一方面化危机为机遇,实现咸鱼翻身,重新获得和巩固霸主地位。正如基辛格曾经说过的: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世界。我们注意到,这一轮粮食价格的快速上涨不是出现在粮食歉收的年份,而是出现在世界粮食连年丰收的情况下。粮食的紧缺是由于欧美的生物能源发展计划。但迄今为止欧美似乎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发展生物能源势头有增无减。正如美国斯特拉特福战略预测机构指出,粮食已再次成为地缘中的王牌。同样,当前国际油价的持续飙升,也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政策有关。因为石油价格的上涨一方面为粮食价格的上涨提供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大财团在生物能源领域的投资获得利润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可以在生物能源领域为未来发起能源战抢占先机。另外,大财团还可以从石油的涨价中赚得满盆满钵,强化其对世界的支配能力。
  由于我国资源性产品的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受其影响,国内主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趋势短时期内就难以扭转。
  我国10年来累积的价格扭曲矛盾也不可回避。1996~2006年10年间,我们的价格水平平均每年上涨0.9个百分点;1997~2004年,价格基本上就没动,有的年份反而下降。长达10年来低价格累积了不少矛盾,包括粮食、农产品和能源的低价格,以及和国际市场价格越来越大的价差。比如粮食价格,我们比国际市场低一半,能源价格比国际价格低30%多。
  另外,近几年,为了贯彻落实发展观,中央围绕着解决、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提出了新的重大政策措施,其中加大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收入的比重是一个重要举措,生活消费成本上升、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及建立健全社保体系等因素,都将加大企业用工成本,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也不可避免。
  总之,此轮中国的物价上涨趋势,是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的条件下和全球化通胀趋势的背景下发生和形成的。引发此轮全球性通胀的直接因素,是全球能源、粮食及基本原材料、初级产品等因供求关系紧张而导致的持续涨价,其深层原因是美元贬值、全球流动性过剩和全球金融投机资本炒作等。在目前条件下全球性通胀趋势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因此,中国也很难独善其身。
  
  三、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成为必然的选择
  
  鉴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可以说,对现有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已上升为目前和未来几年的重要战略任务。只有及时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才能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尽管目前不少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但这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长远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化是人类上人口参与规模最大的工业过程,对资源的消费和对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中国工业发展所受到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显著。特别是进入21世纪,资源和环境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经过先行工业化国家对全球资源的大规模、甚至掠夺性地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越来越少,四大生态系统---海洋、草场、森林和耕地,都在承受日益沉重的压力。这样,我国传统的以大量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生态环境为特征的工业化是难以为继的。在更为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下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结构变动的曲折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这样几条宝贵经验:一是工业化过程和产业结构演变有其性,违背规律地进行工业化“强攻”和产业结构“超前转换”都会给国民发展造成严重后果;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有被动调整和主动调整之分,只注重总量扩张而忽视对产业结构的及时微调,往往导致大的国民经济被动调整,由此带来的损失更大;三是工业化过程和产业结构演变要求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合,否则难以促进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和产业结构的良性化。
  这样,我国的工业化将在基本遵循工业化规律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时代背景和中国特色的道路。具体讲,目前传统型的重化工工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其时间将缩短,拐点将提前出现。原因一是目前我国的重化工阶段是在改革开放前重化工化基础上进行的二次重化工化。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重工业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因此,可以说,我国目前的重化工化与其他国家相比,起点大为不同,如果说他们是顺序而为,从起点出发的话,我们则是在爬到半山坡休息过后的再次启动。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当前的经济繁荣并不是因为改革推翻了过去的经济成果,而只是在其基础上按照工业社会国民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继续发展而已。事实上,没有过去奠定的强大基础,改革开放后的繁荣也就不会如此迅速而持久。二是其他国家、地区的工业化历史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历史经验表明,后来者往往能够以较短的时间走完前者走过的路程。三是21世纪的社会化,其主流不再是传统工业化而是新工业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也不再是只追求工业化而是追求新工业化。尽管中国至今还未实现工业化,仍需要继续推进工业化。然而,这时的工业化由于自身已逐渐陷于危机之中并且新工业化已在兴起,因而工业化进程应该是发生调整、改革了的工业化。这样,中国的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将会出现明显的不同。即,由追求工业经济的无限增长和享乐至上的消费方式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转变为以工业经济适度增长、节约资源、适量消费为价值特征的新型工业化,由追求消耗资源的无限增长转变为保护自然、维护大自然总体进化的价值追求。
  
  四、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
  
  1.切实转变发展观念。我们长期遵循的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就要求我们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走人力资本密集化的发展道路,以此引导政策层面的调整。
  2.发挥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引导作用。由于我国经济处于转型过程,市场机制并不完善,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市场无法确定其长远发展方向,加之不完全竞争市场、外部性、外溢性等因素的存在,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需要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对一些需要支持的重点产业和重点方向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包括政策支持和财力支持,以加速结构转换进程。实践经验表明,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是完全脱离政府而进行的。为了尽快地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国家需要通过制订明确的结构目标和组织目标,采取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相结合的手段,加快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促使产业结构调整的实现。
  3.通过政策组合引导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近年来,我国在面对较明显的流动性过剩压力和通胀压力的同时,某些领域又存在明显的有效供给不足、投入滞后,即结构性供需失衡。货币政策工具作为总量调节手段,在抑制流动性和通胀中起到积极作用,但在解决结构失衡问题时难以得心应手。因此,若能运用财力着重强化经济社会的薄弱方面和“短线”领域,对改进民生、消解矛盾和维持良好发展势头具有积极意义,而通过税收政策的引导,将促使经济转型,有利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当前要有所区别地在“三农”、社会保障、区域协调发展、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生态保护等领域运用结构性对策,加大要素投入力度和促进相关机制创新。
  4.加快增值税转型。增值税改革有利于提高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在当前货币政策不得不从紧的阶段,这种为减负的税制改革意义更加重大。增值税转型旨在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越是在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环境下,越要鼓励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转变增长方式。目前,可基本沿用此前试点的做法,力争尽快在全国8个行业中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
  5.加快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首先要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对干扰市场供给和需求正常形成的因素加以清理,逐步形成经济信号正常传递,市场引导资源配置的价格形成机制,以促进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利用。其次,对资源价格的波动和资源价格的扭曲应该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针对资源具有价格波动比较剧烈的特点,应该采取通过资源储备对市场进行逆向调节和通过手段,发展期货市场,以抹平资源价格的波动。针对资源价格的扭曲,应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资源价格管制的放开要与资源垄断行业的体制改革配套进行,同时,石油价格政策机制的改革必须与“养路费改燃油税”的政策同步考虑。
  6.把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真正落到实处。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民生,是每个国家都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在中国经济持续两位数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就业问题有所缓解,就业人口逐步增加,但我们注意到,近年就业的增加主要是制造业带动的。在高油价的情形下,制造业发展面临转型,增速将不可避免地有所放缓,这样依托制造业快速发展带动就业的思路就面临挑战。十七大虽然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包含着创业增加企业,增加企业来增加就业的思路。但是,由于地方财政收入和经济总量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思路较难在短时期内改变,各地偏重实施的仍然是增加财政收入快,扩张经济增长迅速但容纳就业少的大企业、(下转第110页)(上接第30页)大项目、大资本战略;体制上对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管制太严,总体来讲,根本谈不上对增加就业的这些企业有什么特殊的支持政策。这种局面如果不加以改观,未来几年,在就业和社会安定方面可能会出现大的问题和动荡。因此,急需政府制定一个增加就业的总体战略,研究创业和就业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创业环境究竟恶劣在什么地方,以此来编制专门的微型和中小企业发展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体制改革和设计,出台有关适用、配套和可操作的扶持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政策,使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真正在体制和政策方面得以落实和实施。
  7.大力促进自主创新。从宏观上制定战略规划和政策,注重国家对科技创新的干预和引导。实施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进行直接或间接投资,提高R&D直接投资比例,引导产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刺激企业技术创新经费的增长。对技术创新研究开发活动给予税收优惠政策,通过政策金融机构以低息贷出公共资金支持技术创新等。
  8.增加财政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力度,想方设法提高广大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和对物价上涨的承受力。这样的组合措施将不会扰乱市场自然具有的平抑价格的机制,而是政府在市场之外补充市场的某些不足。市场、政府各司其职,可以使整个社会较为平滑地度过价格上涨周期,既不至于使部分低收入群体生活压力过大,又不会损害市场体制本身。
  
  []
  [1]国家信息中心政策动向课题组.当前物价形势分析及调控政策建议中[N].中国证券报,(2008-02-13).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课题组:按价税分离和市场化的方向加快成品油价格改革[J].中国发展观察,2007-09).
  [3]刘世锦.中国经济发展将遇到的挑战和机遇[N].中国工业报,(2008-02-23).
  [4]胡少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面临转型[J].金融与经济,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