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直辖十年入境旅游市场特征分析及趋势预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萍 张玉红 时间:2010-06-25

  摘 要: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入境得到较为迅速的,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均有较快的增长。从入境旅游者的来源地区看,来渝旅游的外国游客中,美洲第一、亚洲第二、欧洲第三,而全国的排名依次是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说明在吸引亚洲市场方面还有待提高;从入境游客消费结构来看,重庆与全国基本相同。可运用时间序列模型中的曲线拟合方法,对重庆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进行预测。

  关键词:入境旅游;旅游市场结构;旅游人数;旅游收入;重庆

  Abstract:The inbound tourism rapidly develops in Chongqing since Chongqing became the municipality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1997,and the number of the tourists of inbound tourism and foreign currency revenue have rapidly increased.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source of the tourists,the number of the tourists from America takes the first place,from Asia takes the second place,from Europe takes the third place,but the nationwid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anking order of the number of inbound tourists is Asia,Europe,America and Oceanica,which indicate that Chongqing should improve its policy to attract more tourists from Asia. Analysis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the tourists shows that Chongqing is as the same as all China. Curve Fitting Method of Time Series Model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number of inbound tourists and tourism revenue of Chongqing.

  Key words:inbound tourism;tourism market structure;number of tourists;tourism revenue;Chongqing
  
  一、重庆入境旅游市场总体增长态势
  
  1.重庆入境旅游市场游客人数增长态势
  1997年重庆直辖以来,入境旅游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均有较快的增长。1997年入境旅游人数为26.12万人,到2006年入境旅游人数增加到60.32万人,增长了130.93%,年均增长13.09%,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344.68万人次。各入境旅游市场除在2003年遭受非典影响使接待量下降以外,其他年份均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其中,外国游客是入境旅游市场的主体部分,平均占74%的境外市场,年均增长率17.55%,从图1重庆入境总人数和外国人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也可以看出其庞大的市场份额;港澳台游客平均占26%的市场,年均增长率15.58%;游客波动非常明显,在整个曲线中有两个最高点和最低点,分别在1997年和2002达到最高,在1998年和2003年达到最低,呈现出W型,从2004年开始稳步增加,年均增长14.9%(见图1和图2)。
  2.重庆入境旅游收入增长态势
  伴随入境旅游人数的增加,重庆市旅游外汇收入也呈逐年增加的态势。1997年,旅游外汇收入为1.05亿美元,到2006年旅游外汇收入为3.087亿美元,增长了194%,平均增长19.4%,这期间累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6.997亿美元。从图3可以看出,自1997年以来,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增长都呈现出波动起伏的态势,从1998年至2002年两者都呈现出均衡的平稳增长,2003年出现较大的波动,之后又呈上升的趋势均长。从图上两者的波动基本上一致可以看出,重庆市旅游外汇收入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旅游人数的增加。
  


  3.与全国重要旅游城市入境旅游比较
  重庆市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长江三峡旅游区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地;但是由于重庆地处我国西南腹地,不是很便捷,入境旅游市场一直只占较小的市场份额,还需要进一步发展。2006年重庆旅游外汇收入3.087亿美元,居全国第16位,但是只占全国外汇旅游收入的0.91%,旅游人数也只占全国的0.48%。虽然1997年直辖以来旅游人数平均增长速度为13.09%,高于全国平均9.82%的增长率;旅游外汇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为19.4%,高于全国平均12.69%的增长率;但是与其他优秀旅游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相比,无论是旅游人数还是旅游收入方面均有较大的差距。广东、深圳、上海、浙江等沿海地区长期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往和大量海外资金的投入使旅游业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北京具有无可比拟的首都经济优势。相比而言,重庆市地处西南腹地 ,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重庆入境旅游市场结构分析
  1.重庆入境游客来源地区分析
  从区域上看,2005年来渝旅游的外国游客中,美洲排第一,占全市入境旅游者总数的38.3%;亚洲第二,占27.5%;欧洲第三,占22.6%。与全国相比不同的是,全国入境旅游外国游客人数排名依次是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而且亚洲市场相当于其他所有外国市场的总和,可见亚洲市场是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市场,是我国的主要客源市场。重庆的入境游客来源与全国的差别说明,在开拓亚洲市场方面还有待提高,应加强亚洲市场的营销工作。
  从国别上看,来重庆旅游的外国游客主要来自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2004年日本游客9.54万人,居第一位,占21.96%;美国游客4.95万人,占11.4%。日本、美国、韩国和西欧(英、法、德)属于重庆市入境旅游的主要市场,近年来游客人数在逐年增加;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家是重庆入境旅游的新兴市场,增长较快。
  

  2.重庆入境游客消费结构分析
  从入境者的每天的人均消费和停留时间来看,平均消费水平逐年增加,停留时间逐年减少。1997年入境游客平均消费为140.09元/天,2004年为172.35元/天,消费水平的增加符合增长的。不同地区的游客的消费水平差别不大,2004年入境游客的人均消费为:外国游客173.65元/天,香港游客170.69元/天,澳门游客160.54元/天,游客165.40元/天。总体上平均停留的天数逐年减少,从1997年的3.16天降至2004年的2.7天,这与越来越发达的有关,便捷的交通使游客的往来更快速简便,减少了住宿时间。
  
  入境旅游者在我国境内的旅游活动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内容,而且这些方面的消费比例不同。从重庆1997-2004年入境旅游消费构成可以看出,行是主要的消费对象,长途费用所占比例从1997年的30.6%增加到2004年的50.7%,占到整个消费的一半,究其原因应该是交通的便捷使停留时间减少,游客游览后便直达下一个目的地,相应住宿减少,使得交通费用的比例相对提高。购物所占的比例由1997年的19.7%逐渐降低,2004年为13.1%,但是仍然是整个入境旅游的第二大消费。这一点与国内旅游明显不同,重庆地处西南,民俗文化商品丰富多彩,如编织品、蜀锦、蜀绣、雕刻、陶瓷等,民间有川剧、木洞山歌、川江号子对海外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其他消费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餐饮、住宿、娱乐、邮电通讯、游览和市内交通。这一消费比例与全国的消费结构基本相同,2004年全国的旅游外汇收入构成比例依次为:长途交通、商品销售、住宿、餐饮、娱乐、游览、市内交通和邮电通讯。
  
  三.重庆入境旅游市场趋势预测
  
  1.入境旅游人数趋势预测
  根据重庆市1997年到2005年的入境人数数据(在预测时剔除了2003年的数据)运用时间序列模型中的曲线拟合方法进行预测。由于是小样本,我们只对未来短期两年入境人数进行预测。运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如下曲线:
  Y=0.0943X4-2.099X3+16.4232X2-46.1053X+57.9363
  R2=0.9654
  拟合优度较高,且其他计量指标较好地通过了模型检验。
  2.入境旅游收入的趋势预测
  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赖入境人数的提高,因此建立旅游人数与旅游收入的回归方程:
  一元线性方程为Y= 0.039647 + 0.047592X,R2=0.9684;指数方程为Y=1.2306exp(0.297X),R2=0.9523。
  其中,线性方程的拟合优度较指数方程高,因此采用指数方程模型拟合。结合旅游人数的趋势预测,可以得出表4预测值。?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旅游统计年鉴(1998-2005)[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年鉴(1998-2005)[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3] 贾茹,俞金国.大连市入境旅游市场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9):524-527.
  [4] 张心灵,王平心.1990年以来陕西省入境旅游市场特征及其趋势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9):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