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原因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海艳 时间:2010-06-25

  摘要:近年来,加快了参与区域合作的步伐,与相关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经济贸易合作协定及自由贸易协定。文章从国际环境及国内因素两个角度探讨中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原因,说明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合作;影响因素
  
  2006年,中国商务部提出将与其他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提高到国家战略的构想,2008年4月7日,新西兰政府和中国政府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诸多领域,这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签订的第一份自由贸易协定。目前中国已与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并正在跟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商谈11个区域贸易安排,中国选择谈判对象的标准是:战略意义突出、经济互补性强、市场规模大或者资源丰富、推动和谐效果显著。
  近年来中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态度积极,成效显著,这是中国政府审时度势,把握当前国际国内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必然抉择。
  
  一、多边贸易谈判受挫、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方兴未艾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多边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屡屡受挫。1999年西雅图会议无果而终,2003年坎昆会议失败。因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巴西和中国等7个世贸组织重要成员无法就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特殊保障机制等未决分歧取得一致,持续七年未果的多哈回合谈判最后以失败告终。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波折历程及多边贸易谈判的缓慢进展使许多国家对多边贸易谈判的效果感到难以希冀,转向双边或有限的多边经济一体化合作。
  《GATT1994》第24条使各国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成为合法的例外,在多边贸易谈判受挫之时,美国等几个主要经济体都将自贸区建设提高到了由国家领导人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层面。在2006年贸易政策议程中,美国将发展自由贸易区列为重点工作,一边继续推进包括南美洲各国在内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程,一边与韩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按照美国政府的时间表,2008年美国将与东盟建立自贸区,2013年将与中东和南部非洲关税同盟建立自贸区。作为全球最成熟和最发达的市场经济,美国在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方面的态度转变,对全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和示范作用。据WTO的官方统计,截至2006年3月,向世贸组织通报的区域贸易协定已达340个,截至2007年3月向世贸组织通报、仍然有效的区域贸易安排有216个。
  贸易转移效果使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及地区的区域内部贸易快速增加,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2004年欧洲内部贸易占其对外贸易的比重就已达73.8%,而与北美洲的贸易在其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仅为9.1%;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贸易占其外贸总额的43.5%,东盟的内部贸易比重则从1990年的18%增加至2004年的23.1%。
  要避免在世界经济及贸易的发展中被边缘化的危险,只有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并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1978年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年均9.6%的速度增长,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经济的增长更为强劲。据国家统计局初步统计,2007年中国的GDP达到33783亿美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及2007年底人民币与美元汇率1∶7.3),世界排名第四。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在世界排名第3位,其中出口额达12180亿美元,占世界总出口额的8.8%,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
  由于对外开放度非常高,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高于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丁一凡)。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使中国的市场吸引力和经济辐射力不断增强。
  
  三、“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需要
  
  出于对中国的崛起感到担心和失衡,以美国、日本为首的西方国家有意煽动“中国威胁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将中国的经济发展机遇、市场开放机遇带给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成为消除其他国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疑虑的有效途径之一。
  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60%以上,从周边国家和地区获得的投资多年来占吸引外资总额的70%以上,与中国毗邻的东亚和南亚地区对中国关系的亲疏直接影响到中国周边环境的安全与稳定。中国需要与周边国家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经济关系,取得这些地区国家的支持与理解。加入《曼谷协定》、对来自南亚及非洲部分最不发达国家的产品给予特别优惠的关税待遇,就是要从经济上与这些国家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树立可信赖的大国形象。1995年以来东盟在与中国的贸易中一直处于顺差地位,从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后关税下降的角度看,双边贸易形势对东盟更为有利,经济上日益密切的合作关系使东盟国家越来越感受到中国庞大市场带来的好处,纷纷表示希望与中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与周边国家通过签订区域经济合作协议还能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一些政治问题(如领土主权争端)的解决。在中国与东盟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同时,双方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显示了双方以和平方式处理本地区争议的决心。自1996年上海五国对话机制(上海合作组织前身)建立以来,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分别签署了关于解决边界问题的相关协定,使遗留的边界问题得到了稳妥的解决,为发展与邻国的友好合作并为中国国内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奠定了基础。

  四、及对外贸易持续的需要
  
  中国的周边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形势良好,局势基本保持稳定,多数国家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与这些国家进行区域经济合作意味着将获得潜力巨大的市场。例如,东盟国家有约5.3亿人口,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人口达到近2亿,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也都是人口大国。一旦与这些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或签订类似协议,在世界上多数国家纷纷进行区域经济合作,某些市场相对中国而言变得封闭的情况下,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中国实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的重要途径。
  虽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美称,但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部分资源密集型产业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密集度较高的加工组装环节上,实际仍处于制造生产链的末端。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为成熟产业寻找转移的市场,为新兴产业获得技术、资金和信息的来源,从这一角度看,与本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韩国、新加坡、甚至日本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是中国获得先进的技术、经验的有效途径;而与东南亚、南亚和中亚国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将有利中国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达程度比中国稍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增加了国际收支、、外资与外债规模、外贸及其依存度等越来越多的因素,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构建经济安全网成了当务之急。以区域合作为突破口,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协调是中国建立国家经济安全管理的途径之一。与此同时,资源蕴藏量的不足导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石油、矿产资源消费显著增加。自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到2007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46.05%,2020年这一数字可能超过55%。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国矿产资源需求处于高速的增长期,据估算,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需要36-42亿吨铁矿石、6000万吨铜,远远超过中国现有的储量,现有的铅、锌、铝土等矿产资源也都无法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二是由于全球矿产资源和矿产品市场的垄断格局已经形成,石油和特定矿产资源进口不稳定、不安全也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影响。开辟进口的来源和渠道、对国际资源定价权的掌握、能源安全、环境安全等问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东盟、中亚、智利、南非、中东等都是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与这些国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同时精心设计能源、资源方面的国际合作对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关系重大。
  中国进出口规模的较快扩张导致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呈直线上升,1979~2004年已有30多个国家(地区)发起了700起涉及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案件,中国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根据中国入世协议,在入世后15年内,世贸组织成员在确定补贴和倾销的可比价格时可以对中国出口产品使用替代国价格倾销幅度(“非市场经济”条款),其他国家在对中国产品进行反补贴和反倾销时滥用以确定报复程度有了合法依据。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谋求区域经济合作的伙伴国尽早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在自由贸易谈判中就双边贸易争端的解决签订协议,减少贸易摩擦产生的可能性。东盟在与中国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时,宣布所有成员国承认中国是一个完全市场经济体;新西兰、澳大利亚也已经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在已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57个国家中,很多都是中国参加区域经济合作的伙伴或对象,足以证明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是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寻求公平、有利的市场环境的有效途径。
  
  五、中华民族统一事业的需要
  
  中国入世后,WTO规则下以中国为主体的大陆、、香港、澳门“一国四席”关系的确立,使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加快两岸四地全面的经贸合作、建立包含两岸特殊经济关系的经济安排成为可能。随着台湾与大陆经济往来的扩大,海峡两岸经济相互依赖关系对双方经济合作的密切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学者由此对两岸四地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提出了诸如建立“两岸共同市场”、“中华自由贸易区”等各种设想。内地与港、澳CEPA协议实施后,内地与港、澳实际上将达到自由贸易区的程度,CEPA的签署标志着中国的四方一体化已经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并将对海峡两岸的经济合作发展起到示范及促进的作用。台湾岛内各界特别是台湾工商界很希望台湾也能与大陆签署“CEPA”,提高岛内经济的竞争力。2006年4月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举行了两党五十六年来的首次会谈,并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提出“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并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问题”。
  积极与周边国家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还能有效遏制“台独”势力,我国与东盟、澳、新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有效挤压了当局的“国际活动空间”、削弱了“台独”势力的经济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今后,中国将应按照中央政府确定的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自由贸易区谈判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自由贸易区工作,逐步形成有利于中国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全球自由贸易区合作。
  
  :
  1、周强,李伟.制定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总体战略的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05(8).
  2、丁一凡.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J].国际经济评论,2005(9).
  3、近年来中国关于国际政治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6).
  4、沈英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谈中国能源如何面临挑战——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副部长冯飞研究员[J].新华月报,2004(1).
  5、周强,李伟.制定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总体战略的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05(8).
  6、王安建.中国经济发展与矿产资源瓶颈[z].国家环保总局第八届绿色,2005-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