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退产业国内研究观点综述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吕敏 时间:2010-06-25

  摘要 针对日益严重的产业衰退问题以及愈加普遍的衰退产业的现实,理论界对衰退产业的研究愈来愈多,本文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即衰退产业的识别和衰退产业调整的战略选择,来系统梳理国内关于衰退产业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

  关键词 衰退产业 识别 调整
  
  产业衰退现象是中产业有序更替的产物,它是由产业的产生、发展、成熟、衰退的基本变化所决定的。产业的演进实质上也就是新兴产业的成长和传统产业的衰退过程。经济发展的本质即是产业结构的不断进化和转化。经济发展越是迅速,产业结构的演化也越是激烈;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技术创新的步伐越快,产业更替的频率也就越快。
  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体制转轨、发展转型和结构调整“三位一体”的性转变,产业调整和结构优化被提到了重要议程①。特别是我国经济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高速增长后,出现了煤炭、纺织、冶炼等大批传统产业的衰退,发生了大面积的结构性亏损。产业调整问题日益尖锐。针对日益严重的产业衰退问题以及愈加普遍的衰退产业的现实,理论界对衰退产业的研究愈来愈多,本文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即衰退产业的识别和衰退产业调整的战略选择,来系统梳理关于衰退产业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衰退产业的识别
  
  (一)关于产业衰退和衰退产业的内涵
  以往衰退产业的定义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三位学者的观点。其中,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在持续的一段时间里产品的销售量绝对下降的产业是衰退产业;而亚瑟·伯恩斯认为产业的增长百分率随着产业年龄的增长趋于下降的产业是衰退产业;国内学者毛林根则认为增长出现有规则减速的老化产业部门是衰退产业。
  另外,周新生从产业演化过程的角度出发指出,产业衰退是产业从兴盛走向不景气进而走向衰败的过程。产业衰退是客观的必然,是产业发展过程和产业兴衰的最后一个阶段。产业衰退就是创新能力不足或衰退,它导致了该产业竞争力的下降。产业衰退也是生产要素的退出过程,在理论上,产业衰退与要素退出是紧密相联的,但在实际中产业衰退并不意味着要素退出,衰退与退出之间的关系中还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产业衰退是对产业自身的否定并孕育新的产业和新的产品的过程。②
  任红波等从产业出现衰退的本质出发,认为衰退产业应定义为:在正常情况下,某一国家或区域的某一产业产品市场容量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持续下降或停滞的产业。这一定义中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是市场容量的变化是产业出现衰退的本质原因;第二是讨论衰退产业必须有一定的地域限制,可以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③
  陈宝江从产业周期出发认识衰退产业,指出:因技术进步,新产业产生,随着新产品的成长,老产业的产品逐渐被替代,其市场占有率逐步下降,产品进入寿命的最后期,这也标志着生产该产品的产业进入了衰退期。④
  林善波认为,衰退产业是指因技术、成本等方面因素逐渐失去竞争力,产业规模失去扩张力并逐步萎缩,收益逐步减少,从而在产业结构中的作用和影响力日趋下降的产业。并进一步指出,衰退产业是一种越来越普遍的产业形态,在转轨经济中,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将步入衰退产业的行列。⑤
  陈一君等指出,衰退产业是指在持续的一段时间里产品的销售量绝对下降的产业,或增长出现有规则减速的产业部门。衰退产业的表现是需求增长减速甚至停滞,产业收益率低于各产业的收益率平均值且呈下降趋势。⑥
  陈刚认为,衰退产业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的衰退期,同时又在国民经济当中的地位趋于下降的某一或某一些产业。⑦
  陆国庆认为衰退产业是衰退产业是依据产业增长率的变化划分的产业类型之一,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一产业产品销售增长率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下降产业,或增长出现有规则减速的产业部门。⑧
  (二)关于衰退产业的特征
  对衰退产业特征的描述五花八门,但概括起来,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陆国庆认为衰退产业的基本特征是需求增长减速甚至停滞,产业收益率低于各产业的平均值且呈下降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①从供求关系看,衰退产业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小,研究和开发投入降低等;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衰退产业中的行为与标准的经济学理论存在着差距。在衰退产业中因行业生产能力过剩,需求不足容易导致价格小于边际成本甚至平均成本的恶性竞争的发生,恶性竞争是衰退产业的特征之一;②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垂直一体化是衰退产业的特征;③从国民经济的角度看,衰退产业产品是传统产品,其产业所提供的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产品市场不断萎缩。⑨
  刘志彪在陆国庆的基础上补充指出,衰退产业还具有以下特征:①产业内拥挤着众多缺乏最小最佳规模的企业,每个企业都没有在边际成本以上控制价格的能力;②产业内主导性厂商的固定成本相对于平均成本而言,具有较高的比例,一旦销售量达不到盈亏分界点,就容易出现大面积的亏损;③产业比较生产率低,技术进步缓慢,技术创新停滞,但企业存在退出产业的社会经济障碍;④产业产品受到新兴产业替代的威胁。①
  另外,刘志彪、陆国庆等人又指出衰退产业除具以上共性之外,在我国还具有一般国家所没有的特殊性:首先,我国的产业衰退是“结构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我国衰退产业问题发生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较为低下的发展阶段,产业衰退所引发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将比其他国家更为严重。①
  陈宝江认为作为一个产业集合体,衰退产业主要存在两大特点:①“衰”而不“亡”;②“重焕青春”或是“重新振兴”。④
  林善波认为衰退产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成本持续上升;②收益持续递减,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③技术进步缓慢甚至停滞;④需求持续下降;⑤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不断下降。④
  (三)关于衰退产业的成因
  王德鲁等研究特定的区域,根据不同种类的衰退产业,指出其有四种成因:①受到不易获取资源的强约束,同时区域产业竞争力弱;②受到不易获取资源的强约束,同时产业演进趋于弱势;③区域产业竞争力弱,同时产业演进趋于弱势;④产业演进趋势、区域产业竞争力均处于弱势,且受不易获取资源的强约束。⑩
  陈宝江认为,产业衰退的原因有:①产品市场需求持续下降,甚至完全退出市场;②技术进步造成产品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市场需求的变化;③同样产品的国家比较优势发生了转移,造成国内生产该产品的产业衰退。④
  陆国庆认为需求增长率下降是产业衰退的引火索。根据产业的系统分析,他提出以下几个关于需求增长率下降验性假设,并对其进行一定的论证:①替代产业假设:即出现了新兴的替代产业,产生了需求替代所致;②技术创新停滞假设:即产业技术创新停滞,造成有效供给不足;③消费偏好变化假设:即消费偏好的改变,使人们减少了对某些产业产品的需求;④政策与制度约束假设:即政策与制度等因素限制了人们对某些产业产品的需求;⑤人口变化假设:即人口变化包括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的变化,造成对产业产品需求的减少。⑾
  李光德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指出衰退的原因可以归纳为技术替代和需求的变化两大类。其中技术替代是产业衰退的最普遍原因,技术创新发展了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日益受到威胁趋于衰退。⑿
  任红波等从产业演化逻辑的角度,指出现衰退的本质原因不是垂直一体化(G·J·施蒂格勒,1996)、生产能力过剩和恶性竞争(江小涓等1999;谢地,1999;曹建海,1999)、在GDP中所占比重下降(陆国庆,2000)等一系列特征,而是市场容量的持续下降,而市场容量的持续下降主要由需求、技术和比较优势的衰退所引起的。③
  
  周新生通过现象考察和实际考察,认为产业衰退就其原因来说,有相对衰退和绝对衰退两种情况,绝对衰退指的是产业本身内在衰退规律起作用而发生的规模萎缩、产品老化或退化、功能减退;相对衰退指的是产业因结构性原因或无形原因引起产业地位的功能发生衰减的状况,这种状况并没有发生物质实体上的萎缩,但这个产业衰退了。⒀

  二、衰退产业调整的战略选择
  
  (一)关于衰退产业退出
  周新生研究了我国衰退产业的种类和出路,认为我国对衰退产业的退出政策思路应当是:通过对其盘整、调整、控产及技术改造等办法将衰退产业的退出过程拉长,即以促其“缓退”为主,而对非退不可的少数产业采取果断清场措施,对这类产业只能控制在小范围,即以有限“促退”为辅。②
  王德鲁等从衰退产业转型的模式出发,认为衰退产业存在退出壁垒,它包括资产专用性壁垒、人力资源壁垒以及制度性壁垒等,不同的产业各退出壁垒的高低不同,所适用的转型模式就可能不同。⑩
  林善波认为衰退产业对国民负面影响较大,应适时引导其退出。但其存在着一系列退出障碍,主要包括异质性投资或资产专用性、退出的固定成本、内部战略联系、情感障碍等,原因是:①生产要素在不同行业间的转移存在障碍;②政府为了避免大的社会动荡和对政府威信的不利影响,会在较长时期内采用税收减免、优先贷款、补贴、限制同类商品进口等措施,使得这些衰退得以维持下去;③社会政策义务的阻碍;④市场退出机制严重滞后的阻碍;⑤缺乏政府对衰退产业的退出援助。而政府应该制定衰退产业退出援助政策。④
  何燕子从衰退产业退出的必要性出发,认为制定衰退产业退出政策,能降低社会撤让成本,维持社会的稳定。其进一步研究了衰退产业退出的措施主要有:产业区位转移;技术与经营支持;加速设备折旧;劳动力援助;社会保障制度等。⒁
  黄立研究了企业从衰退产业退出的问题,认为企业要从衰退产业中退出,存在着资金问题、政府和社会问题、退出企业“内部人”问题、退出企业的债务问题、企业退出的固定成本、债务问题等。其对策是:①政府对衰退产业中企业退出的支持、援助;②退出企业选择合适的退出战略及方式;③退出企业选择合适的进入领域及方式;④退出企业将残留生产能力进行国际转移。⒂
  (二)关于衰退产业调整模式
  目前国内关于衰退产业调整模式的研究较少,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王德鲁等研究了城市衰退产业转型,认为其有以下几个基本模式:企业能力再造;产业区位转移;产业延伸;产业创新。另外,他从产业衰退机理、城市经济区位、技术机会、产业退出壁垒等出发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模式选择的因素。⑩
  陈刚指出衰退产业调整的模式是指衰退产业调整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其具有产品层面、技术层面、组织层面、资产层面和空间区位层面。与这些层面相对应,衰退产业调整可以分为产品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组织结构调整、资产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和空间区位调整等几种基本模式。⑦
  陆国庆根据产业衰退的原因及产业调整的经验分析,认为衰退产业调整的主要模式有:结构升级模式;资源重组模式;产业创新模式;区位调整模式。⑧
  (三)关于衰退产业中企业战略创新
  任红波等研究了衰退产业中的价值创新战略,认为这种战略能使衰退产业中的企业摆脱衰退,实现快速增长。同时,他认为衰退产业中的企业可以依托实体平台和虚拟平台实行价值创新战略,实现企业的复兴。③
  陆国庆从产业演化的方向判断,衰退产业创新的主战场大致有三个:衰退产业的信息化创新;衰退产业的绿色化创新;衰退产业的生命技术创新。而根据产业关联度标准,可以把衰退产业创新的路径归为产业竞争规则创新、产业延伸、创造全新产业三类。①
  陈一君认为企业战略创新是克服产业衰退陷阱,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他进一步针对不同的衰退产业类型,指出战略创新有以下三种明显不同的模式:产业延伸模式;产业创新模式;绿色战略模式。⑥
  李光德认为战略创新是克服企业衰退陷阱,获取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而针对不同的衰退产业类型,他又指出企业战略创新有三种不同的模式:产业创新模式、资本创新模式和产业延伸模式。⑿
  许宁主要研究了衰退产业企业战略之一——产业延伸,认为对于衰退产业而言,社会分工转化为企业内部分工和产业垂直一体化实质上是衰退产业向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延伸过程。产业延伸是产业的分化与重组过程,是衰退产业或成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结合过程,这种结合突破了传统产业的界限,通过延长产业价值链,延长了衰退产业的生命周期。⒃
  
  三、结论
  
  综上,本文主要对近年来衰退产业的国内研究观点进行了梳理。通过阅读这些,本人发现目前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仅有的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在实证操作研究上甚为薄弱,比如关于衰退产业如何调整,衰退产业中的企业如何进行创新等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另外,本人认为在研究我国衰退产业时,应考虑到我国社会经济制度及经济模式的特殊性,这样的研究才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性。由于本人视野有限,所阅读文献也有限,难免有疏漏之处,请老师加以批评、指正。
  
  注释
  ①陆国庆.衰退产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②周新生.产业衰退及退出产业援助机制[J].产业经济研究,2003,(5).
  ③任红波、李鑫.产业演化逻辑与衰退产业战略选择[J].管理研究,2001,(10).
  ④陈宝江.对衰退产业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0,(5).
  ⑤林善波.关于衰退产业的退出[J].福州党校学报,2003,(4).
  ⑥陈一君等.基于衰退产业的企业战略探析[J].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
  ⑦陈刚.论产业衰退的基本模式[J].探索,2004,(2).
  ⑧陆国庆.论衰退产业的调整模式[J].学习与探索,2001,(1).
  ⑨陆国庆.衰退产业中的企业战略创新[J].财经研究,2000,(10).
  ⑩王德鲁等.城市衰退产业转型的模式选择[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9).
  ⑾陆国庆.论产业演进的系统动力机理——兼论产业衰退的原因[J].江汉,2002,(4).
  ⑿李光德.论衰退产业发展中的企业战略创新[J].桂林电子学院学报,2002,(12).
  ⒀周新生.产业兴衰探析[J].人文杂志,2004,(4).
  ⒁何燕子.区域衰退产业的识别和退出[J].湖南社会科学,2006,(5).
  ⒂黄立.衰退产业中企业退出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3).
  ⒃许宁.衰退产业中的企业战略[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2,(3).

  文献
  [1]刘志彪.产业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刘志彪.衰退产业调整和成长产业保护:国际经验[J].唯实,1997,(6).
  [3]陆国庆.产业创新:超越传统企业创新理论的新范式[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3,(1).
  [4]宋胜洲.产业兴衰:产业经济学需要研究的新问题[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10).
  [5]夏华龙.产业演进理论述评[J].江汉论坛,2000,(3).
  [6]李国平,黄国勇.产业转型的国内研究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4).
  [7]马尚平等.论产业生命周期[J].江汉论坛,2004,(6).
  [8]李大升.衰退产业的竞争战略[J].经济师,2002,(12).
  [9]郭连强.衰退产业调整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2004.
  [10]张晓玲.文化龙.点线面体——谈谈综述的结构[J].图书馆,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