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安徽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子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封新林 李欢 方一平 时间:2010-06-25

  摘要 通过研究安徽生态总体上是可持续的,而要在经济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从目前层次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超越,必须注意辩识各类限制因子。文章辩识了几类限制因子,已供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生态经济 可持续发展 限制因子 安徽省
  
  安徽作为华东六省市之一,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其气候适宜、降雨充沛,地形多样、土壤肥沃,资源、社会资源优质丰富,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生态省建设几年以来,安徽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在总体上是比较协调的。经研究分析,安徽生态经济建设几年来发展态势良好,受个别年份影响(1997年亚洲风暴、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呈现出轻微波动,但在总体上是可持续发展的。
  根据《安徽省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所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600亿元(按2000年价格),年均递增8.5%左右;201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在1995年基础上实现翻两番,年均增长11.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赶超全国平均水平,综合省力跨入全国先进行列。经分析,要在经济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意辩识各类限制因子。
  
  1 自然资源限制因子
  
  安徽耕地资源数量有限,全省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大幅度的下降趋势,已由1990年的0.077hm2[1]下降到2003年的0.064hm2[2],低于最低人均耕地警戒线0.067 hm2的水平[3]。加之"三废"污染和农用化学物的滥用,耕地的质量也不容乐观。
  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天然植被破坏严重,森林覆盖率也低于一些省份,森林总量尚丰富,但人均拥有量仅相当于全国的一半,南多北少;安徽矿产资源蕴藏量丰富,但人均矿产资源偏低;全省水资源总量高,但由于人口密度大,耕地利用率高,平均每人和每亩耕地占有的径流量反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分布不平衡,与人口和耕地的分布很不相应。
  伴随安徽经济的迅速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解决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日益尖锐的矛盾。
  
  2 环境限制因子
  
  安徽总体环境质量比2000年有所好转,但情形不容乐观,表1和表2给出了几项对比。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地表水有机污染严重,且呈现蔓延趋势;城市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薄弱,环境综合整治有待进一步加强;结构性污染仍然严重,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是低水平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很大;环境保护工作十分薄弱。局部地区生态破坏与农村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水土流失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亟待加强;环保机构和能力与繁重的任务不相适应,部分市、县还没有成立环保机构;环境保护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须进一步加强。
  
  表1 安徽省2003年与2000年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对比
  Table 1 The Comparison of Discharge of Waste Water and Main Pollutions in Anhui in 2003 and 2000
  
  资料来源:2000年、2003年《安徽省环境状况公报》。
  
  表2 安徽省2003年与2000年废气及污染物排放状况对比
  Table 2 The Comparison of Discharge of Waste Gas and Pollutions in Anhui in 2003 and 2000
  
  资料来源:2000年、2003年《安徽省环境状况公报》。
  
  伴随着安徽工业和人民生活的高速发展,工业废气、SO2和生活COD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将迅速增长。
  与经济和社会目标相适应,2005年和2010年安徽省的环境质量应比目前有较大改善:
  
  (1) 2005年环境质量目标
  全省主要水域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长江干流水质保持Ⅲ类水质标准,淮河流域按水环境功能区达标,巢湖水体和主要支流水质明显改善,高锰酸盐指数达到和接近地表水Ⅲ类标准,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控制。
  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8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2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处理量的1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45%;主要有害废物的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城市垃圾回收和综合利用率达到40%以上。使我省主要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机动车辆排放有害气体总量基本保持在"九五"期末的水平。对污染负荷占65%以上的重点污染源实施在线监控。
  
  (2) 2010年环境质量目标
  力争全省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4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30%。城市要建立符合环境要求的生活垃圾填埋或焚烧厂,使生活垃圾得到安全处置。初步实现全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城乡环境清洁、优美、安静,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按2003年安徽省环保投入占GDP0.1462%的比例投资,要达到2005年和2010年的环境目标,有较大的资金缺口。为此,必须从现在起提高全省环保投入占GDP比例,加强环境治理力度。否则,将花费更大的财力、物力,甚至会导致的衰退。
  
  3 经济限制因子
  
  经济是可持续战略实现的一个重要手段,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上的保证。经济发达可以为科研单位提供充足的资金,用于科技的发展,为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持。经济发展落后说明人民的生活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对环境资源的粗放型依赖也就越大,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就越大,会进一步影响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与全国的其它省份相比,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财政收入都处于全国的下游水平,2004年安徽的GDP占全国的5.9%,如果按经济密度算还会更低,财政收入占5.8%,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制约了安徽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001~2003年,安徽GDP三年年均增长仅为8.91%,低于"九五"期间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二产占GDP比重也不高;万元GDP能耗居高不下。全省每年因灾害、地质灾害、污染事故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比重已超过10%[4]。
  第三产业存在诸多问题也制约了经济发展。总量不足,比重过低;社会化程度较低,部分行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多;部分行业缺乏自我发展活力,仍是"大而全"、"小而全",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等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慢;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竞争力弱,外商投资第三产业仅占总投资的2.3%[5]。城镇化水平低、人口比重高,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要实现全面的持续发展,就要保证安徽经济的高速发展,必须更加重视解决经济发展的各项矛盾。
  
  4 社会限制因子
  
  (1) 义务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高中阶段教育的"瓶颈"制约尚未解除,高等教育仍要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还需加快发展,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2) 公共卫生建设和应急机制还不够完善,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还比较薄弱,农村卫生发展严重滞后,卫生人才缺乏,执法监督不力,城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未切实解决。
  (3) 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基本卫生医疗和公共文体设施的条件十分落后和缺乏,形成了城乡和区域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格局。
  (4) 社会事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抑制了社会发展本身的活力和动力,非公共服务领域社会事业改革缓慢,文化、等社会发展领域产业化进程不快,发展环境还需优化,创新手段缺乏。
  (5) 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安徽劳动力资源丰富。由于第三次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逐步进入劳动年龄,劳动力资源再次进入高峰期。现有三股压力促进城镇失业人数上升,城镇就业压力增大。一是随着近几年国企改革、改组、改造和经济结构调整,大量下岗失业人员走向社会;二是近几年扩招的大学生将陆续毕业,面临就业;三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走出农村、走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另一原因是,近年来就业弹性一直下降,就业弹性系数由"八五"期间的0.19下降到"九五"期间的0.14[5],新增就业岗位远远不够满足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就业的需要。安徽省情决定着劳动供大于求的局面不会在短期内有根本的改变,结构调整与就业难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以上各项制约了社会发展,从而影响安徽的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影响着安徽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辩识,上述四类限制因子制约着安徽发展,极大地阻碍了全省生态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势必影响安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应加以重视。
  
  
  [1] 安徽省统计局编.安徽统计年鉴-1991.-北京:统计出版社
  [2] 安徽省统计局编.安徽统计年鉴(1996~200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 封新林,方一平.合肥市农用土地资源动态模型预测.乡镇经济,2004, (12):18~19
  [4] 盛绍学.浅谈气象部门在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应用服务中的作用
  http://www.ahqx.gov.cn/web/qxxh/showwz.asp?lclass_id=18&id=15
  [5]《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编.安徽年鉴(1996~2004).合肥:安徽年鉴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