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乔虹 时间:2010-06-25
[摘要]和谐观以发展观为核心,是新时期发展理念的新选择。它是在传统发展观特别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体现了新时期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分析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关系和内涵,有利于在实践中贯彻新的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创新

  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发展观念支配下进行的,发展观念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对发展战略、发展过程及其结果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要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靠和谐发展。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它的提出为中国21世纪的经济发展确立了指导性原则。毫无疑问,像以往的发展观的演变一样,和谐发展观是在对传统发展观特别是可持续发展观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观
  
  (一)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化道路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追求无限的经济增长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追求的主要目标,但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资源、环境、社会等问题,不仅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严重的挑战。由此,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有多种定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与她所主持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一概念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接受。当然,由于本文是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更多的是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定义。巴贝尔的定义为:“在保持资源的质量和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静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皮尔斯的定义为:“自然资本不变前提下的经济发展,或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世界银行在1992年度的《世界发展报告》中称,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建立在成本效益比较和审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的发展和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高。”总之,关注资源的代际配置,关注福利的代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定义的共同特点。
  从以上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来看,可持续发展观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一是肯定了发展的必要性。只有发展才能使人们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最终打破贫困加剧和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因此,承认各国的发展权十分重要。二是揭示了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保护需要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也是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之一。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三是提出了“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的概念。人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后代人拥有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人生存和发展所必要的资本,包括环境资本。保护和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当代人应尽的责任。“代内公平”是指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因此,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环境修复责任。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局限性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以来,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效果上都不显著。“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真正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去实实在在地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发展战略,更没有人宣称已经取得了成功。”这主要源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空泛性和不全面性。在经济学领域,主流经济学与非主流经济学都对可持续发展进行过研究。但主流经济学把可持续发展看成治理外部性,非主流经济学中的福利经济学、产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只是从某些局部问题的治理入手来研究,没有统一到发展方面。并且经济学理论上的资源和环境的不确定性造成的不可计量性使可持续的研究也遇到了棘手的理论难题。在实践上,工业化和市场化培养了人们的贪婪动机和征服手段,从而危及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如何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问题,就十分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和谐发展观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二、和谐发展观
  
  和谐发展的核心是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和谐发展是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框架与动力系统中,需要根据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具体环境在驱动发展的各要素及其组合之间进行平衡与协调,使经济社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有三项基本特征:首先是“各明其位”,即各种要素、各种成分、各个局部都要明确各自在统一整体中所处的位置;其次是“各得其所”,即各种要素、各种成分、各个局部要在统一整体中构成一定的关系,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再次是“各尽所能”,即各种要素、各种成分、各个局部要在统一的整体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使整体呈现和谐、稳定和有序的状态。所以和谐发展是发展的目标和阶段、发展的主体和客体、发展的内外环境、发展的软硬条件等方面的和谐。从发展概念讲,是坚持经济增长基础上的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的统一;从发展本质讲,是坚持生产力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从发展社会角度讲,是物质文明、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协调;从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讲,是坚持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发展;从发展动力讲,是坚持理论、体制、科技、管理创新的发展;从发展效果讲,是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从发展趋势讲,是上述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的目标和指向是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要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各个社会阶层群众的利益要求;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注重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合理利用,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浪费资源、破坏资源,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和谐发展观中,和谐和发展是内在的统一体。即以发展保证和谐,以和谐推进发展。我们谋求发展,但发展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所在,发展仅仅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过程,发展要通过阶段目标来实现。现阶段我们所主张的发展的目标,就是要落实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离开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目标,发展就失去了目的和意义。在发展基础上的和谐社会,体现了追求“和谐的发展与发展的和谐”的境界,即在发展中寻求和谐,在和谐中实现发展。
  
  三、从经济可持续发展到和谐发展:新时期发展理论的创新
  
  (一)体现了发展观的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性,富于创造性。发展理论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立足于现实,把握时代脉搏,才能真正回答好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才能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基本问题。
  和谐,是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建设、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以新的时代内涵。我们党从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中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化的顺利实现,有了经济的增长、政治的发展、文化的进步还不够,还必须重视社会建设。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建设,不仅使现代化建设走向误区,而且反过来会制约经济、政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推进三大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要关注社会问题。三大文明建设的成果要体现到社会和谐发展上,要让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进发,让人们普遍分享发展的成果,使人与人之间、人与之间和谐相处,体现出“和谐的发展与发展的和谐”的新境界。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可持续发展观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更加具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并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二)和谐发展观更加注重人本性和目的性
  只见物不见人,以物为发展的目的,曾经是发展中一个突出的理论误区。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实现预期的发展目的,即只有明显的生产的量的增长,而没有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状况、政治经济体制等等的明显的进步和质的提高,相反却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恶化、分配不公、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危机。这促使人们从经济发展等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简单化思维中走出来,从增长热中冷静下来。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逐渐把发展观的视角从“物”转向了社会,并进一步转向了“人”,转向了人们需求的满足和人的发展。1983年,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著作《新发展观》一书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联合国从1992年开始,每年发表一份不同主题的《人类发展报告》,并且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报告》更为注重人类发展指数(HDI)的演变。
  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公平性原则,即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还要保证后代发展的能力。但它没有明确发展的最终目的——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而且把“以人为本”提高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这既是借鉴了国际社会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结果,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深刻教训的。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抓住“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这个根本,它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和目的,是对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发展依靠人,发展为了人。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和谐发展观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我国学者李成瑞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发展观是由一维(经济)发展观,到二维(经济、社会)发展观,到三维(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观的。那么,我们现在看来,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发展理念应该是四维的发展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尽力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发展的永续性。但它也仅仅是强调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原则,并未涉及更多、更深层次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问题。和谐发展理念继承了可持续发展观对发展后果和代价的反思和重视,并改进了其未将其他社会问题考虑进发展内涵的局限性,实现了由三维发展观向四维发展观的飞跃。首先,和谐发展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在发展的目标上,以发展内涵的全面性为出发点,要求在发展中兼顾整个社会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发展的衡量机制上,以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在内的全面性的指标为衡量发展的标准。在发展的内容上,强调既要考虑经济指标的增长,又要考虑政治民主、科技进步、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结构完善、文化的繁荣、收入分配的改善;在发展手段上,强调提高发展能力,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循环再生能力;在发展的后果上,强调低代价发展,既要实现发展的代内公平,又保证发展的代际公平。其次,和谐发展是协调的发展观。它强调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协调性,在发展中强调“统筹”和“协调”的原则。而可持续发展只是考虑发展与环境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协调关系,但并未明确具体操作中经济、社会、环境、政治之间的协调关系。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五个统筹”,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