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权理论与中国产权制度特征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6-25
  [摘要] 根据产权制度理论,剖析传统产权制度存在的缺陷,探讨在新的环境下,建立以权利的界定为基础,具有优化产权结构、完善竞争激励及治理机制、谋求更高效率特征的中国产权制度的思路。
  [关键词] 产权制度 超产权论 效率
  
  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体系中的核心之一,是市场经济存在和的基础。选择适于自身发展的产权制度是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重要前提。
  一、现代产权制度理论概述
  产权在现代企业中表现为股权、法人财产权、日常经营管理权等一组权利;在资产经营中表现出来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其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可以相对分离。道格拉斯·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产权制度就是划分、界定、实施、保护和调节产权的规则,是确认和处理各个产权主体的责、权、利关系的规则。
  1.西方产权理论
  西方产权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美国经济学家科斯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者在对传统的西方古典经济学和标准福利经济学的根本缺陷进行思考和批判中形成的。西方产权理论深刻揭示了产权与效率的关系,在其理论下,产权与效率的关系通过以下三个基本理论得以表述:(1)剩余价值占有理论,即剩余利润占有是企业所有者和控制者的基本激励机制。当企业剩余价值全部归企业家时,企业家就是企业的所有人,这种对“人”的完善的激励机制是私有企业所特有的。(2)资产拥有论,即资产归属私人之后,就有了排他性,保证资产及其收益不被他人侵占,避免了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一种由某个当事人的个人行动给他人带来的或由他人承担的损害。(3)私有化理论,即国有企业存在企业目标多元化、对经理激励不足、财务软约束等种种弊端,只有通过私有化才能克服这些问题。
  2.超产权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马丁和帕克对英国各类企业私有化后的经营成效做了实证研究,认为企业效益与产权的归属变化没有必然关系,而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系,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提高效率的努力程度就越高。在此基础上,马丁和帕克提出了超产权理论。
  超产权理论认为,要使企业改善自身的治理机制,基本动力是引入竞争,而变动产权只是改变机制的一种手段,这种改变并不保证企业绩效一定提高。超产权理论把市场竞争放在高于产权改革的位置,提出了企业产权机制只有在竞争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通过竞争牵动产权从而提高企业绩效的理论,如图。
  3.两种产权理论比较
  超产权论与现代西方产权论相比主要在三个方面有了发展:第一,西方产权论只阐明了产权或利润激励与企业效率之间的关系,超产权论概括了这一关系,同时还指出了竞争激励和企业治理机制与企业效率之间的关系。竞争的作用是提供激励、完善信息、促进市场化和企业发展,竞争可以保证最有效率的企业得到发展。第二,西方产权论只阐明了自然人私有企业是激励机制的最高形式,超产权论阐明了在何种条件下私有产权比公有产权优越,何种条件下前者又比后者具有劣势。所以超产权理论比产权理论在实证解释方面更具有内在逻辑性,既能解释私有企业的成功,也能解释国有企业的不败。第三,超产权论解释了当今国际上企业发展的趋势:商业化和竞争化。商业化是指给企业注入由商业利益导向的治理机制;竞争化则是指最大限度地创造竞争,用市场竞争去激励并规范企业。现在西方国家的电力市场改革就是从上下游全方位垄断的市场结构向上下游全方位竞争的市场结构转变。
  二、中国传统产权制度剖析
  1.政府与企业间的责、权、利不对称,代理成本高
  产权主体和产权客体中间至少隔了三层代理关系:政府、政府官员,企业领导。由于他们仅是三层中间的代理人,并不是产权主体也没有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对企业投资亏损也不承担任何财产责任,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对他们的激励作用非常不明显,导致企业造成的损失无法问责,有责任的无权利,有权利的无责任,形成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责、权、利的不对称。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委托制”加“聘任制”,接受委托而执行经营管理职能的政府组织和部门越多则代理成本越高。  2.产权关系不顺,摆脱不了对政府的依赖
  企业没有法人财产权,而政府集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和所有权管理职能于一身,以行政手段干预企业,则使企业形成了对政府的依赖关系,限制了企业活力的发挥,从而影响了企业的。
  3.中央与地方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责权不明,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低
  对国有资产管理,中央和地方的责权利不够明确,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经常产生矛盾和冲突。在对企业的管辖权限上,不仅中央同地方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责权不明,部门之间同样存在职责、权限不明的问题,因而降低了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
  4.产权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内在激励不足
  产权结构表现为单一的所有权,没有建立起与市场要求相适应的终极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权能结构。企业不能摆脱行政干预的困扰,缺乏竞争机制和增强企业内在激励的产权制度保证,则必然造成国有企业在发展中的内在激励不足,最终限制其在竞争的市场中健康的发展。
  5.产权配置凝固化,产权流动受到限制
  由于传统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不明,资产占有与使用具有无偿性,导致各部门、各地区追求资产占有最大化,造成资产配置上的极大浪费。加上缺少产权市场,条块分割并自成体系,产权流动受到很大限制,跨行业部门、跨经济区域、跨所有制的产权流动难以实现。
  三、式产权制度的特征
  1.以产权的界定为基础,风险责任与财产控制权和支配权相匹配
  中国式的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首先必须界定国有企业的产权,明确国有资本所有权主体,形成出资人所有权同法人财产权,切实做到出资者所有权同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其次,政府作为国有资本的委托人,必须切实拥有国有资本的所有权和支配权,能对国有资本承担规定的资产责任。企业作为国有资本的代理人,必须具有经营资产责任的能力和补偿的能力。第三,国有企业作为风险的承担者,必须具有对企业实施资产的控制,做到风险责任同对企业的控制权和支配权相匹配。
  2.引入竞争激励机制,确认普通劳动者的产权的地位
  在中国式的现代产权制度设计中,对于“劳资”双方对剩余价值的分配,既要正视资效益为本产权在现阶段的正当性,也要逐步提高劳动力产权的比例,产权制度的建立,考虑产权、竞争、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重视劳动力产权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
  3.具有健全的产权交易市场,国有产权的可以交易和可流动
  中国式的现代产权制度,需要发展现代化的产权交易市场,立足于增强公开性、公正性、市场性和统一性。
  产权在健全的法律、规章和制度环境下自由流动,是现代产权制度的重要内容。通过拍卖、收购、兼并、租赁、投资参股、债权转股权等多种形式进行产权交易和流转,有利于优化企业和社会的资产结构,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4.在市场交易中产权结构优化,谋求更高的制度效率
  最优的产权结构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由非市场因素所决定政府主观安排的结果。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和合理化,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制度基础。中国式的现代产权制度,必须让市场来选择产权结构,政府和法律制度应该保证人们有自由选择合约的权利。
  5.具有完善的企业治理机制,能提高适应市场的能力
  根据超产权理论,产权改革与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有很大的互补性。在中国式的现代产权制度改革中,要通过对股东与经营者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合理配置,即通过财产权利的安排,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
  产权制度的收益与成本的比值就是产权制度的效率,不同的产权制度在收益、成本、效率方面的差异性。中国式的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应谋求更高的效率,要从市场机制与法律体系建设、技术创新及提高劳动者素质等多角度,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
  [1]汤谷良杜菲:试论企业增长盈利风险三维平衡战略管理[J].研究,2004(11)
  [2]周燕: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的改革[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