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扩大消费的社会成因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琼辉 时间:2010-06-25
  【摘要】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的风暴波及全球,极大地冲击着金融体系和世界安全。对此,政府采取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宏观经济策略。本文从中国消费现状和影响制约扩大消费的文化、经济成因方面略加探讨,并在一定范围内提出了新经济策略实施的文化、经济保障措施,以期为拉动内需的经济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宏观理论。
  【关键词】 次贷危机 拉动内需 制约瓶颈 共同富裕
  
  一、世界经济衰退中中国的经济战略调整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带来了世界经济的衰退,中国的房地产神话破灭,继而牛气冲天的股票证券投机市场也一路下滑。“次贷危机”显然已突破了纯经济的范畴,不仅是对消费经济、供求关系、金融监管诸经济概念的冲击,更是对自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有效需求原理”受冷遇后泛滥的新自由主义和货币主义的绝妙讽刺。世界在反思格林斯潘经济宏观建构谬误的同时,或许是并不情愿地将视角转向中国这个总是在资本高度运作的西方游戏规则下每每不合拍的被称作WTO另类的东亚大市场,一方面关心研究起中国人乐于厚储的消费观,另一方面督促中国扩大内需以防止全球经济的全面崩盘。中国政府本着对世界经济负责的态度,一方面与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国积极磋商,呼吁建立新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对世界金融的监管,另一方面又及时调整战略。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十项措施,投放4万亿元扩大内需。除社会层面的公共基础设施、公共保障设施的需求外,更要扩大社会购买力,以促进资本的有序良性运转。于是,扩大内需,建立良好的国内消费市场,平衡供需矛盾,就成了能否实现经济设计预期和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严峻课题。本文从影响国内消费增长的社会文化心理和阶层经济状况略加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二、限制国内扩大消费的社会成因
  
  中国国内消费市场不容乐观。据统计,2002年—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4.8%上升至48.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32.2%,这不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明显低于中国家平均水平。以商品销售和社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显然处于疲软状态,亦即对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力仍处于较低层次。要拉动内需、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重中之重就在于要保障旺盛的社会购买力。因此,研究限制扩大消费的瓶颈和如何打破瓶颈是社会学界和经济学界不得不下大力气调研的课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实际上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重心、现代化经济建构重点仍局限于大中城市及其周围,宛若星星点灯,尽管象东方明珠一样仍有无限耀眼的光,但剩下的却是大片盲区,即使如广东、浙江、山东等发达地区也存在粤北、浙西、鲁西的赤贫地带。面对近在咫尺的灯红酒绿的繁荣,穷乡僻野里仍被束缚于二亩半土地上的旧生产模式的劳作者们只能是望洋兴叹,内陆地区尤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前3季度,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北京居首,为39000多元,全国平均19000余元,但民国时即被开发的河南却排名倒数第一,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2008年社会工资增幅达26%以上。改革开放,富了一批人,特别是在资本积累和生产垄断的现代经济大势下,每天都创造着亿万富翁的神话。但存在的现实是:出于对民族的保护和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要求,国家并没有像北欧福利国家或美国那样,对财富的社会构成进行的切换分析并利用税收的杠杆对财富的诸多参与者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造成了社会分配的严重畸形。5%左右的所谓精英掌握了巨大的财富,并在不断地挑战着公共秩序和公共权力;经济发达地区在金钱的嚣肆中孕育了一股独立王国的社会心理。
  时至今日,在国家工资体制和中国粗放经济为世界提供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的双重影响下,涵盖面广泛、稳定社会的中间阶层也没能形成。低货币收益大大地抑制了不断增长的消费和消费预期,使更多的公民将消费预期寄望于国家的行政干预和机械的工资涨幅,平均的国家统计数据掩盖了贫富的巨大反差。就具体消费而言,掌握巨大财富的少数强势阶层,早已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基本生存需求,剩下的只有在高档奢侈品中去显示富有的虚荣和被拔高的尊贵;做着中产阶级美梦的知识分子阶层、专业技工人员、小业主仍在应对着日渐看涨的房市和繁华的车市,面临着改善居住、出行条件的梦的破灭;以为主的劳作大众,终于在初离温饱的恬静中穿了一身没了原色但久不破损的化纤的外衣,去评点《聊斋》式的红绿乱发的俊男酷女的怪诞……
  高涨的储蓄被视作刺激消费的大敌。如二十国集团财长聚首巴西,倡议以全球降息为手段,应对金融危机,似乎是寻到了救命稻草。但依据凯恩斯的推论,人们天生有爱好储蓄的心理倾向,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有递减的趋势。留学美国、精于世界民俗的梁实秋也提到,古今中外几乎人人都喜欢收集的是通货,钱不嫌多,愈多愈好。庄子曰“钱财不积,则贪者忧”,岂止贪者忧,不贪的人也一样想积财。他还认为厚储是人们的一种备荒心理使然,并称之为美德,中国多有灾难,况且基于小土地的财富的积累确实不易。于是,俭于用物、吝于出纳便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认知,数千年来沿袭难改。就现实而言,采用降息并不能在中国产生大的社会效力。是大多数人消费预期短期难以实现,仍需要勒紧裤带;二是国内低水平的社会保障,难以彻底改变国人的消费程式。生育、养老负担全由家庭承担,社会养老只是资本家变相对老人的又一次盘剥。市场化带来的巨大成本,以及“大众教育”的高校扩张,本本主义的教育模式,在校舍日新月异的变迁中,精于经济但拙于育人的教育者,培养了一批批高分低能的“一出校门即失业”的所谓高素质人才,在不情愿中加入打工者行列,接受的只能是工业资本的剥削乃至超经济剥削。再加上餐饮旅宿阔佬的温柔的刀,可怜的生育了子女的父母终是不忍,为了责任,为了义务,为了不曾泯灭的良知,又得为其成家添舍,以求可怜的生命的延续。房地产业变成了怪胎,地方大员更多关心的是数字经济,而非民生。为了纯数字的游戏,鼓动媒体的闻钱而动的娱记或御记,在造着楼盘国际精品、供不应求的骗人的舆论,甚至官阀与房地产大亨利益相关,径请捧了大把热钱的以造假发了横财的温州炒房团,制造着一个个象汤臣一品一样的房市神话,无奈的想改善居住条件或为子女置产的父母们只配在唏嘘中静观城市的数字的繁荣。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终于使农民能进入设备齐全的级别。但由于工业化及工业化的无序扩张带来的水系、土壤、空气等生存环境的破坏,使得以找不到原因的白血病为代表的恶性肿瘤日渐蔓延,但巨额费用却不在医保范围……这种种情况进一步制约了人们的消费倾向。
  生活成本的不断高涨,是限制消费扩大的又一瓶颈。随着国家工资最低标准的硬性规定,聪明的经营者再一次将追加的成本和搭车的超额利润一起抛给终端消费者,收益的增加或被CPI的涨幅或积蓄的一次次贬值冲洗。关乎民生的水、电、油、煤、暖等国家资本或国家控股,或在虚开的成本下一次次请了几个不明来历的听证代表强迫政府上调价格,以便给那个年薪十几万的同样是西部的抄表工增加工资和奖金,或径直以合资企业的幌子去骗取政府补贴。国家矿山资源无偿或廉价供矿主开采牟利,并以行业协会和联盟的形式形成价格联盟堡垒,以欺世霸道。投机行为被默认或放纵,从商品的上端至终端,形成了一层层金字塔式的投机垄断层,终极消费者被迫供养了一大批并不生产社会财富的寄生者,药品市场百分之几千的暴利即为明证。
 国际资本的超额利润剥削,是限制消费的又一成因。改革开放初,由于我国原始资本积累的限制,曾大量吸引外资,并确实大大改善了国内大生产,加快了我国化步伐。但国际资本仍有其自身的资本特质,垄断资本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为掘取超额利润,利用落后国家廉价的原料、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进行或超经济扩张的产物。2006年,当国家酝酿新《劳动合同法》,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后,一部分外资外迁,国内的一些经济大家也惊呼:越南、印度工人工资远低于,中国此举,势必使逐利的外资迁往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地区。但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劳动者只配拿低额的薪俸去面对加了外资或中外合资的标签的高价商品,中国的原料,中国的劳动者,中国的市场换来的只是国际资本的超额剥削。更不要说十多年来国际热钱的大肆投机。资本是把双刃剑,马克思称其自产生之日起就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并非言过其实。失却节制的资本,宛如一条嗜血的毒蛇,必将吞噬经济的良性的肌体,造成更大的灾难。
  
  三、拉动内需的宏观应对措施
  
  面对以上瓶颈,如何扩大内需,如何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确实值得从宏观到微观、从全球到国内、从东部到西部、从到城市全方位地思索。
  1、加大国家资本主义成份
   国家资本主义一战后被广泛采用,并作为扼制垄断资本肆意扩张、孕育经济危机和影响社会稳定的有效宏观经济手段,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中作用明显。加强国家资本主义,促进对关乎民生的能源、公共资源配置、运输、电力电讯等具有垄断性质的经济领域的国家资本投入,才能有效地调控宏观经济结构和发展态势,引导有效消费和促进有效消费,防止价格体系的异常波动及由此而引发的供给过剩或不足;才能保障国民基本生存物态、环境的稳定和改善,以保障国民收益的实质性增长,增进社会购买力。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开倒车,社会主义经济理想的设计基点是最大地反映公民经济发言权的终极需求,是的必然,是重在经营、管理形式的能动中的,是重在遵从商品经济的运行。
  2、节制资本
   资本的存在总是表现为物态,因此必然受物的规范。《周易·序卦传》曰,“物不可终壮,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亦即凡是物总是要承受节制和贬损。百年前,孙中山先生主要以美国经济为考察点,针对其弊端,在其民生主义的建国理想中,首先提出了这点。节制资本,宏观调控资本的流向、投资规模乃至合理的利润空间,完善国营或国营控股企业的经营体系和利润分成体系,加强反暴利、反垄断执法,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以期加快共同富裕基础上的共同繁荣。中共十七大“十大结合”理论第七结合言道: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适时地把促进发展、提高效率同注重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使我国社会既持续地充满创造活力,又有助于避免两极分化而达到共同富裕。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顾亭林亦言:“治化之隆,则遗秉滞穗之利及于寡妇;恩情之薄,则耰鉏箕帚之色加于父母。故欲使民兴孝、兴弟,莫急于生财。以好仁之君,用不畜聚敛之臣,则财足而化行。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矣。”可谓虑之深矣。
   3、加大社会公共工程建设
  一是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社会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二是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就业,避免消极的社会救济。
  4、继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医疗改革,扩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扼制房地产恶性炒作,使之回归理性。真正实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
   5、加强现代物流
  减少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从而减少中间环节的投机行为,真正实现让利于民。投机行为不是社会生产,是社会经济中寄生的毒瘤,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6、保持一定量的财政节余
   以循序渐进的理念设计经济发展,切忌盲目冒进,以接续先民们“裕如”的经济发展理念。逐步减少对国际资本的依赖,以最大限地保障发展特色和经济自主性,这也是抗御世界风险的最终保障。
   7、加强投入
  切实提高国民道德水准和文化素质,以期营造一个理性、知性基础上的以道德进行社会分层的友好型社会。指导社会进行合理消费,杜绝浪费,以保障国民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同时,努力提升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心的养成。
   8、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商品的综合国际竞争能力,应对日渐枯竭的国内资源和世界能源危机,营造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特别是推广应用,如在风能富裕的地区可广泛开发风能资源,推广风能发电。切忌多少钱办多大事的滞后发展观念。
  9、加强金融监管,防止投机行为和泡沫经济,利用金融手段指导合理投资和良性投资
   经济是科学,经济转轨是一个庞大而严谨的社会工程。只有进行真实的科学的社会分析,才能减少不该有的损失,而不是仅凭一股冲劲争资金、抢项目。必须找准关键,清醒头脑,着目于长远,树立宏观大局观念,审慎谋划,切合国情、民情,才能实现既定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