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基于FDI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帅 姚行春 时间:2010-06-25
  摘要:尽管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和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技术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跨国公司逐利性的本质、技术转让和技术溢出的局限性以及我国自主创新动力和能力的不足,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从技术输出方和输入方两个层面切入分析我国基于FDI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应有提升的原因,并就如何进一步发挥FDI的积极效应,抑制其消极效应,加快我国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转移;技术溢出;自主创新
  
  1 从技术输出方分析原因
  
  作为国际技术交流的载体,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东道国获得先进技术的重要渠道。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主要通过技术转让和技术溢出两种途径实现。然而,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根本动机是追求利润。技术转移的先进程度主要基于市场竞争状况,这里的市场竞争不仅仅是外资与内资企业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市场国际化和国内竞争国际化,使得跨国公司必须向中国转移新技术。但是,下列几种情况会弱化FDI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1)引进技术的先进性。相对落后的国家存在“后发优势”是发展经济学中一个得到普遍共识的重要观点。而引进先进技术是经济落后国家发挥“后发优势”的重要渠道。然而,在我国,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的水平很多仍然偏低,而且以生产设备等硬件技术为主。即使在利用外资中获益匪浅的汽车、等行业,跨国公司对高端技术和核心技术也进行了封锁。因此,很多核心技术是难以买到。
  (2)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方式。对于产品的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跨国公司一般采用内部化转移的方式。技术转移主要在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内部进行,这种方式决定了部分当地或国内的厂商无法融入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技术体系之中,技术的溢出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进入21世纪后,跨国公司业务外包的现象大量增加。业务外包虽然是和内部化方向相反的行为过程,但它们都是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所进行的战略选择。当市场的不完全程度很高,通过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很大,即内部化收益很高时,企业便选择市场内部化进行技术转移。当市场发育比较完善,内部化优势较低时,特别是有些产品所包含的技术已经相当复杂,一家企业只要掌握产品技术系统中的某种核心技术,其他企业便无法进行复制,企业只要把产品生产环节中的某一部分掌握在自己手中,便不用担心自己在该种产品生产中拥有的垄断优势。因此,生产环节的可分割性和产品技术的“黑匣子化”为跨国公司把业务更多地外包提供了可能。可见,跨国公司的业务外包和技术内部化转移一样,也是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3)技术的“挤出”效应。部分行业由于跨国公司进入后造成部分内资企业的市场萎缩,使我国一些本已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产业面临着人才流失和技术主导权失控的困境,可能迫使中国企业放弃已有一定基础的技术开发能力,转而依靠跨国公司提供的技术,形成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内资企业的研发活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了技术“挤出”效应。
  (4)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局限性。以外商投资企业为载体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通过多种方式对我国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包括人力资本外溢效应、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合作效应、技术应用效应、市场开拓效应,使技术和管理等从外商投资企业向我国本土企业扩散,推动了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然而,跨国公司技术内部化转移方式、投资方式由中外合资经营方式转向独资经营方式等也抑制了技术的溢出效应。   2 从技术接受方分析原因
  
  利用外资是东道国获得外部技术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东道国能否从技术转让和技术外溢中内生技术创新能力,则还取决于主体技术创新的动力与能力。从我国现有情况看,由于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都相对较弱,因而基于FDI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对FDI技术依赖性,经济主体自主创新能力反而弱化了。具体来讲:
  (1)经济主体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经济主体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缓慢。②从成本和收益来讲,由于跨国公司转移技术的相对先进性,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善程度尚待进一步改进,故对微观主体来讲,与自主创新相比,技术引进、模仿的预期成本较低,预期收益较高,因而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就弱化了。③一般来讲,技术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利益的驱动和竞争的压力,而市场机制越健全,其竞争压力的传导机制越完善,因而经济主体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就越大。
  (2)研发基础薄弱,消化吸收创新能力不足。我国是一个经济水平不高的发展家,国家财政中能够用于技术研发的支出有限。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R&D经费支出还是偏低在主要依靠技术创新才能发展的高技术产业,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研发投人强度存在明显的差距。中国R&D经费资源不足,严重地制约着中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同时,我国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
  
  3 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尽管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和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技术进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跨国公司逐利性的本质以及技术转让和技术溢出的局限性,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是难以买到的。而不掌握核心技术,不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就难以在国际竞争中把握机遇,甚至可能丧失发展的主动权。因此,我国一方面应继续改善投资环境,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以获得更多的“后发优势”;另一方面,政府应完善引导、鼓励企业进行科研投入的政策,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多层次、多渠道地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具体来讲:
  (1)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东道国获得先进技术的重要渠道,也是发展中国家发挥后发优势的主要途径。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企业要处理好引进与创新的关系。引进技术,不仅是为了形成生产能力,而且要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政府可通过政策措施(例如,采取税收、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价格杠杆的作用,鼓励企业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加快培育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进一步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投资主体、风险主体和利益主体。二是通过市场推动和政策引导,促使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和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研发中心及其有效运行机制。三是产学研结合模式必须以企业为主,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四是鼓励企业建立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创新战略同盟,以大力推动应用基础性、行业共性、战略性技术的研发。
  (3)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吸引高素质人才以多种形式为我国技术进步服务。
  (4)知识产权制度在保护创新者利益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扩散,是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制度安排。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健全创造、保护、利用知识产权的制度和市场环境,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同时,市场竞争是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因而进一步加快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