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美国的反通货膨胀经验及其启示
关键词:美国;反通货膨胀;启示?
论文摘要:在西方国家中,美国的通货膨胀程度和反通货膨胀的态度与力度均属中等:其中,就程度而言,从二战以来经历了一个有起有伏的由重到轻的过程;在反通货膨胀的态度上也经历了一个由利用通货膨胀来刺激的增长逐渐转向自觉反通货膨胀的过程。本文试图在分析美国各个时期通货膨胀的不同成因及其所采取的反通货膨胀措施的基础上,指出其经验教训及其对我国的某些启示。
????
自从纸币流通以来,通货膨胀就与世人的经济与日常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和普遍的现象。如果仅就表象而言,似乎只要在纸币流通的地方,就难免或多或少地存在通货膨胀的现象,通货膨胀与纸币流通就像一对孪生子,似乎成为纸币流通的必然现象。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纸币流通也许是通货膨胀之所以能够产生的外部原因,但它只为通货膨胀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基础,纸币流通并非一定会产生通货膨胀。也就是说,在纸币流通这一表象背后,还有产生通货膨胀的更深层次的原因。问题是直到目前为止,人们还难以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从根本上遏制或者制止通货膨胀,甚至未能对通货膨胀的本质给予有效的定义。在众多的通货膨胀研究中,一般都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由于纸币的发行过多而导致物价的持续上涨和货币贬值的经济现象;或者说,是一种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物价水平的全面上涨和货币的贬值。?
一般而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私有在一个基本自由的市场经营而形成的。在完全市场化的自由经济中,发生通货膨胀的必然较为长久,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也就比计划经济国家来得有力。一般认为,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主要是一种兴奋型的通货膨胀,其表现的方式和导致的后果较为直接和猛烈。而计划经济国家的通货膨胀则多数属于抑制型的通货膨胀,其表现方式较为隐蔽,但所造成的后果并不亚于前者。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治理通货膨胀比较成功,反通货膨胀措施相对有效的是日本和德国,它们的最大经验是始终将币值的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甚至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当经济的增长与稳定之间发生矛盾时,宁愿放缓经济的增长速度,也不以牺牲稳定作为代价而换取经济的增长。而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代表的美国,近年来虽然一直处在其经济发展的最佳时期,但主观上也曾经试图通过推行通货膨胀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增长,也就是把通货膨胀作为一种经济杠杆来使用。然而,由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客观上不存在正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就根本上而言,通货膨胀不可能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地增长,反而可能使经济陷入滞胀的状态。因此,当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以至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时,美国政府也被迫采取某些反通货膨胀的措施。所以,美国的反通货膨胀更多地是用痛苦的代价换来的经验教训,但这种经验教训对发展家而言,似乎比日本、德国的成功经验更具有借鉴的意义。?
从横向看,美国的通货膨胀程度和反通货膨胀的态度与力度在西方国家中均属中等;从纵向看,美国的通货膨胀从二战以来经历了一个有起有伏的由重到轻的过程。在反通货膨胀的态度上也经历了一个由利用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的增长逐渐向自觉反通货膨胀转变的发展过程。根据美国各个时期的通货膨胀和反通货膨胀的特点,可以把美国二战以来的通货膨胀和反通货膨胀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1939~1948年为第一个时期。这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及战后初期。在此期间,美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率曾高达16.4%,主要原因是:(1)因出售军事物资而使黄金大量内流造成货币供应量的急剧增加;(2)因卷入战争而使现金支出不断增加致使财政赤字的连年扩大;(3)因对战后经济发展趋势的错误判断而通过就业法导致物价的持续上涨。面对严重的通货膨胀,美国政府先后采取了下列的反通货膨胀措施:(1)控制消费者信用。如对分期付款规定首次付款额和最长期限;(2)提高存款准备金率;(3)实行价格的直接管制,即规定每类产品的最高价格限额;(4)提高贴现率;(5)设立道义劝说手段。
从1948~1965年是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是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期间经济增长快,通货膨胀率低,年均通货膨胀率只有3%~4%,且波动较小。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主要原因是:(1)为了和前苏联争霸世界尤其是发动侵朝战争而发生庞大的军费开支;(2)奉行凯恩斯主义而实施的赤字财政政策;(3)美联储的逆风向行事政策以及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作用等。为此政府相应采取的反通货膨胀措施有:(1)通过解除钉住国库券利率政策以改变联储公开市场的被动局面;(2)通过提高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的操作来紧缩银根;(3)通过工资和价格冻结等收入措施来压缩需求。上述措施的共同作用特别是美联储公开市场政策作用的发挥,使美国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从1966~1980年为第三个时期。这是美国通货膨胀不断严重的一个时期,期间的年均通货膨胀率高达7%~8%。导致这一时期通货膨胀产生的主要原因是:(1)实行赤字性财政政策而导致的财政赤字的逐年扩大;(2)实行膨胀性货币政策而使通货膨胀火上浇油;(3)由于石油提价和美元贬值而造成的成本推进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4)垄断的加剧对本已严重的通货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此,美国政府相应采取了如下措施:(1)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对付通货膨胀。如将贴现率调至高达12%的水平和减少预算赤字、限制贷款等;(2)通过对工资、物价和租金实行直接管制的收入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但是,由于该时期反通货膨胀政策的不稳定性以及相关政策的不配套而收效甚微,致使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1980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高达13.5%。从1981年开始至今是美国通货膨胀历程的最后一个时期,也是美国反通货膨胀取得初步胜利的20几年,在此期间,年均通货膨胀率降至2.5%,特别是近年来美国经济中出现的低通胀、高增长和较低的失业率更被认为是几十年来美国经济的最好时期。但这一时期仍然存在低微的通货膨胀,其主要原因是:(1)因为奉行凯恩斯主义而导致的巨额财政赤字;(2)公众由适应性转向前瞻性的通货膨胀预期心理;(3)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造成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而相应采取的反通货膨胀措施主要有:(1)坚定持久地执行以控制MI目标增长率为主的货币政策;(2)通过平衡预算和紧急控制赤字修正案以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3)把稳定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单一目标。由于措施的得力而且态度比较坚定,使财政赤字逐年减少,通货膨胀率不断下降,为美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纵观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通货膨胀和反通货膨胀史,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某些经验教训并有所借鉴:?
1.保持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地位是反通货膨胀取得成功的重要制度保证?
“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终究是一种货币现象”。无论需求拉上、成本推进、结构性因素,还是体制原因,通货膨胀的最终发生,都必须通过货币供应量的超常增长来实现;而各种反通货膨胀措施要取得成功,最终也要看能否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真正控制住。可见,中央银行对于反通货膨胀的成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中央银行又是政府的银行,而政府除了管理经济外,还有社会、、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任务,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当政府迫于社会压力或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必须解决某一问题时,常常会求助于中央银行的印钞机。这时,如果中央银行缺乏相对的独立性,中央银行的反通货膨胀政策就会经常受到政府各种压力的干扰而导致反通货膨胀计划的破产。在这方面,美国几十年的反通货膨胀史既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了保证联储的独立性,美国做出了某些制度安排,如联储相对独立于政府工作:联储理事会理事的任期长于总统任期等。其目的在于保证联储免受日常的政治压力。因为在反通货膨胀的初期,经济经常会出现滑坡,失业率会提高,因此社会各界对中央银行的压力必然增大,这时如果中央银行迫于压力而放松银根,反通货膨胀的努力就会功亏一篑;反之,如果这时中央银行能够顶住各方面的压力,继续坚持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实施,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后,不但通货膨胀率会逐渐降低,而且经济也会逐渐复苏。美联储的独立性对于80年代以来美国反通货膨胀取得的初步成功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
一般认为,我国的通货膨胀存在需求拉上、成本推进以及结构不合理甚至体制方面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综合成因,是一种混合型的通货膨胀。如果就货币系统自身而言,中央银行缺乏相对独立性则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中央银行自1983年成立以来,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又培育不良,因此长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表现在:(1)我国中央银行无独立行使职能的权力,过分依赖政府,与政府的关系长期没有理顺。在我国,中央银行只是纯粹的货币工具,不能根据货币政策目标独立行使货币发行权,从而经常导致货币的超量发行;(2)中央银行缺乏对商业银行和其他机构的干预和调控机制,反之又受当地政府的行政干预太多,使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大大削弱,从而导致信用、投资和消费的持续膨胀;(3)由于上述原因又反过来导致中央银行的作用长期未能充分发挥。
2.坚持把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是实现零通货膨胀的根本出路?
在如何处理政府宏观管理目标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上,长期以来人们存在着很大的争论。过去,由于凯恩斯相机抉择理论的影响,通常认为中央银行应把宏观经济管理的四大目标(即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作为货币政策目标。这种理论被运用于实践,至少有下列两个方面的危害:(1)虽然四大目标从长期来看是相互一致的,但它们至少在短期中存在很大的矛盾。例如,当失业率提高,经济衰退时,为了在短期内刺激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政府就要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牺牲物价稳定的目标。而当通货膨胀较高时,政府为了反通货膨胀,就必须付出失业率升高、经济滑坡的代价。在此左右为难之际,政府为了眼前利益,往往会以牺牲物价稳定为代价来换取暂时的经济繁荣和充分就业,从而损害经济的长期健康持续的稳定;(2)容易导致反通货膨胀计划的流产。因为在通货膨胀初期,经济一般会出现滑坡,失业率会提高,因此为了兼顾其他目标,中央银行常常会被迫放弃反通货膨胀计划。?
几十年来,美联储基本上执行的是多目标的货币政策。但事实已经证明,美国的多重货币政策目标是不可行、也是不现实的。在实际运作中,美联储总是被迫在四大目标之间做出明确的选择,四大目标根本无法彼此兼顾,它们实际上是美联储在某一特定时期的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范围而并非一组配套的目标。?
在我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稳定币值和发展经济的双重货币政策目标。就理论上而言,我国货币政策双重目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统一关系。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两者又经常是矛盾的,当经济发展的速度导致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物价的上涨和币值的下跌,这种以牺牲币值的稳定而换取的经济增长显然是不可取的,而且也是不可能持续增长的。当币值不稳,物价上涨到整个社会无法承受的程度时,就会被迫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放慢经济发展速度、控制货币发行、减少贷款、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加强现金管理和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等等,从而使国民经济左右摇摆、大起大落,时冷时热,造成重大损失,结果是欲速反而不达。
在这个问题上,美国的教训是深刻的,我国几十年的建设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应把我国长期奉行的双重货币政策目标改为稳定币值的单一货币政策目标。理由是:首先,目标与目的是有所区别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首先就应该是为了币值的稳定;而发展经济则是国家的宏观政策目标,同时也是中央银行稳定币值的目的。很显然,两者是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直接目标与最终目标的不同。其次,实践证明,双重货币政策目标难以兼顾,总是顾此失彼,而且在取舍之间中央银行又总是被迫以牺牲物价的稳定来换取经济的增长。我国历次经济高速增长的后果总是伴随严重的通货膨胀的事实就是很好的例证。最后,改为单一目标后,把币值和物价的稳定放在首位,不仅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直接目标相吻合,也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即发展经济相一致。总之,当中央银行选择稳定币值作为单一目标后,可避免总是处于两难甚至多难的选择之中,竭力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从而在实现自身货币政策目标的同时,间接地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最终实现发展经济与稳定币值之间的最大和谐与内在统一。?
3.主要应用货币政策提高国内需求是目前预防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
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会有各种不同的发生原因和表现形式,有时通货膨胀还会是各种不同类型的组合。因此,反通货膨胀措施也需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成功。我国的通货膨胀就形式而言无可例外地也是一种货币现象,但在货币现象后面又隐藏着导致通货膨胀的各种特殊原因,既有成本推进,又有需求拉上,还可能是各种因素的混合,而且各个时期通货膨胀的成因也各不相同。由于国情的不同,客观上决定了我国的通货膨胀成因具有特殊性,因此无法生搬硬套国外的经验教训。但是,我们在治理通货膨胀时却总是习惯于“一刀切”,一会儿是紧缩银根,全面整顿;一会儿又是放松银根,一哄而上。结果造成“一紧就死,一松又乱”的恶性循环,使国民经济遭受极大的震荡和破坏。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由于计划失误和宏观经济失衡而引起的,也与大量的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不规范有关。总之,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十分复杂,因此对通货膨胀的治理也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能通过综合治理、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这几年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还是一种投资拉动型的增长,而且这种投资还是一种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方向相悖的以国家为主体的投资行为。在目前国内外经济的大环境下,如果主要依靠财政政策,宏观调控的回旋余地显然会变得越来越小,难度则会越来越大。应该认识到,以国家作为投资的主体,用财政的钱来进行投资,只能局限于一些公共基础部门,政府的真实意图只能是“抛砖引玉”,借此为民间资本搭建一个平台,拓宽空间,调动起全社会的投资积极性,把国内需求这个轮子尽快地转动起来。因此,目前的关键是要如何把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激发出来,把有效需求刺激上去,把具有实质意义的“新增长点”培植起来,如扶持非国有中小的进一步发展,尽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科技投入和收入水平以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以及适当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等等。事实证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能否有效配合,对反通货膨胀的能否成功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最后,通货膨胀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其治理也必然是一项社会工作。因此,在制定和实施反通货膨胀政策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单纯地运用各种经济政策和仅仅注意各种经济政策的配合与协调,还必须同时运用各种的、行政的、思想工作和文化的手段来辅助各项经济政策的实施,以配合政府的反通货膨胀努力,这将会是反通货膨胀过程中层次更高、更有意义的一项工作。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由于通货膨胀与社会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所发生的通货膨胀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的政治心理和文化现象。因此,要较为彻底地解决通货膨胀问题,仅靠政府和经济学家的努力是不够的,只有当民众提高了通货膨胀和反通货膨胀的认识并自觉地参与通货膨胀的治理,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坚持的发展观,努力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那么,通货膨胀问题的彻底解决也就为期不远了。?
?
:?
(美)保罗.M.霍维慈:《美国货币政策与金融制度》,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0年版。?
林与权、陶湘、李春:《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流通与信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孙树茜、张贵乐:《外国银行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陈观烈:《货币、金融、世界经济——陈观烈选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郭田勇:《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内涵研究》,《金融研究》2001年第7期。?
沈伟基、陈涛:《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再思考》,《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王广谦:《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简要回顾与评述》,《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
向东:《如何借鉴西方的通货膨胀理论》,《财政研究》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