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原市土地非农化浅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秋林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土地非农化 国土资源 优化配置 太原市
  论文摘要:在分析土地非农化实质的基础上,探讨了太原市土地非农化对农地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的影响,提出采取转变全民土地观念、落实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地主体利益分配、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水平等措施来控制非农用地的数量。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化快速时期,对土地的需求急剧增加,而这一般是通过土地非农化来进行的。现阶段的太原市,面对大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化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继续走强,大量农用地必将向建设用地转化,这会对太原市的经济等产生什么影响呢?
  1土地非农化的概念与途径
  1.1土地非农化的概念
  土地非农化是指农用地转变用途,成为住宅、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建设用地的过程。农用地是指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建设用地是指城镇及建制镇用地、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特殊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1-2]。
  1.2土地非农化途径
  土地非农化是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产物,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的结果。在我国现行土地制度下,土地非农化主要有国家建设占用农地、乡村集体建设占用农地和农村个人建房占用农地3种途径。
  无论哪种途径,土地非农化一般都是单向的不可逆的。因为土地非农化一般会破坏地表结构包括土壤、水、生物等结构,从而使土壤层不容易恢复,所以我国目前对土地非农化的审批要求比较严格。
  2影响土地非农化产生的原因
  2.1提高了土地承载率促进经济发展
  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它具有生产、负载和养育等功能。土地非农化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为太原市经济发展和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条件。据初步统计,2007年全市人口密度为495人/km2,比2000年的451人增加了44人,增加了9.76%。其中市辖区(六区)人口密度为1 806人/km2;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 254.95亿元,比上年增长16.4%[3]。
  2.2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与全国27个省会城市及中部5个省会城市相比,我市二、三产业的主体特点更为突出。2007年,我市国民经济三大产业比重依次为:1.6∶50.9∶47.5,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1%,58.4%,41.5%,我市第二、第三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了各占半壁江山的格局。
  2.3过度非农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尽管土地非农化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凡事要适度,所以要防止土地“过度非农化”。土地“过度非农化”,是指我国农地转为城乡建设(包括开发区等)用地不但总量多,而且人均占有量也已大大超标。
  1)过度的土地非农化导致了土地资源低效利用,缺乏对投资与产出指标的衡量和对比。
  2)过度的土地非农化会导致经济低成本过速增长。经济增长带来农地大量减少和低成本投入,给经济带来了不良后果,即经济低成本过速增长,实际GDP的增长有很大的水分,这主要是因为土地的低成本投入和破坏环境不计代价,所以GDP从社会财富来讲并没有那么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3)过度的土地非农化引发粮食安全问题。过度的土地非农化导致耕地不断减少,势必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4)过度土地非农化会引发社会安全问题。土地的“非农化”与农民的“本土化”,即土地非农化了,但是农民却没有脱离土地从事其他的行业,这就造成了失地农民问题与社会安全问题。
  3政策建议
  3.1转变全民土地观念
  转变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识,树立起持续利用土地的思想观念,用土地资本、土地市场、土地价值的新理念重新定位土地开发的方式、开发机制是控制土地非农化的前提条件。为此,一是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以土地国情、国策为中心的全民国土观念,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种媒体宣传保护耕地、控制土地非农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惜土如金”的思想,形成合理用地、依法用地、保护耕地的社会风尚。二是要求各级领导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土地,尤其是耕地的关系,绝不以能牺牲耕地为代价换取经济短期的发展。   3.2规范土地开发秩序
  1)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规划保护耕地的“龙头”作用,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对区域社会可持续的引导和约束[4]。在现实中,由于多种原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缺乏应有的性、实效性和权威性,难以发挥其保护土地的作用。因此,要改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方法。必须将“需求型”规划转为“控制型”规划,将保护耕地放在首位,在贯彻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基础上,再满足其他各业用地需求。
  2)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首先,编制城市规划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城市规划应尽量减少对农业用地或耕地的占用,尽可能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其次,村镇规划要规范化。村镇建设规划,必须以旧村镇为依托,优化村镇内部用地结构,充分利用村镇内各种闲置地。
  3)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作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根据高科技手段监测到的城乡建设用地变化情况,对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人进行考核,实施奖罚。
  3.3优化不同土地主体的经济利益分配格局
  当前要着重作好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土地资源的价值评估体系,通过价格杠杆,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二是提高土地占用成本,调整占用土地与利用原有地的成本比例,使“外延”成本高于“挖潜”成本。三是建议国家用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建立耕地保护和粮棉油生产补偿基金,加大对保护耕地和粮棉油生产的补偿力度,完善责任制度。
  3.4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水平
  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国家和地区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善土地利用环境,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取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开展旧城改造,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充分挖掘现有城镇用地潜力。二是积极开展乡镇用地整理,对荒芜废弃的工矿、宅基地等进行恢复垦殖。三是加强居民点建设,杜绝“空心村”“老人村”。四是对破坏的土地尤其是耕地,采取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改造,恢复其农业生产能力。
  4结论
  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必然要有部分的农用地被非农化,而土地非农化会对国家的粮食生产和生态造成不利影响。在太原也同样,吃饭、建设、生态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政府要采取措施,对土地非农化过程进行有效调控,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太原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陈江龙,曲福田,陈雯.农地非农化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其对土地利用政策调整的启示[J].管理世界,2004(8):15-17.
[2]保护耕地问题专题调研组.当前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政策性建议[J].土地科学,1997(1):26-28.
[3]王万茂.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与耕地保护[J].中国土地科学,1997(2):26-28.
[4]董德坤,朱道林,王霞.农地非农化的外部性分析[J].经济问题,2004(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