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经济利益关系的矛盾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胡建兰 时间:2010-06-25
  摘 要:随着改革的深化、体制的转换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各种利益矛盾随之增多,而利益矛盾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变化的物质经济根源和集中反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否定矛盾,而是强调社会要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求得和谐与进步,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经济利益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关键词: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经济利益;和谐
  
  随着改革的深化、体制的转换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我国在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经济格局、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出现了大量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群体,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各种利益矛盾随之增多。在2006年七月举行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胡锦涛主席指出,“全面兼顾和实现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而经济利益矛盾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变化的物质经济根源和集中反映,因此,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经济利益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1 新时期人民内部经济利益矛盾的主要表现
  
  1.1 贫富差距过大
  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是当前人民内部经济矛盾的突出表现。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城乡差距,二是地区差距,三是群体差距,四是行业之间差距。
  1.2 社会贫困问题
  社会贫困凸现也是当前人民内部经济矛盾的严重问题,我国的GDP从1978年的3600多亿元,达到如今的20多万亿元。除去物价等因素,增长了几十倍,人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是,我国贫困人口基数依然很大。特别是贫困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公报》显示,以2005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标准683元和低收入人口的标准944元测算,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05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为236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5%。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数量为406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4.3%。绝对贫困人口与低收入人口合计数量为643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6.8%。并且,我国减少贫困人口的速度明显趋缓。上世纪80年代,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年均减少1350万,到90年代年均减少530万,而在2002年至2005年期间,年均减少人数仅为140万。新世纪的减贫工程仍相当繁重。除此之外,“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住不上房”等现象却大量存在,现已成为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而演变成社会公共性问题。
  1.3 就业形势严峻
  从“十一五”期间看,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2400万人。从劳动力的需求看,按照经济增长保持8%至9%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9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减员,可安排就业1200万人左右,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200万人左右。而在农村,虽然乡镇和进城务工转移了2亿人,由于土地容纳的农业劳动力有限,按1.7亿,则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以上。另外,青年就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十一五”期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达到2700万,压力持续增大。因此,从总体上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将长期存在,我国就业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
  
  2 新时期人民内部经济利益矛盾的产生原因
  
  2.1 生产力的不发达,改革过程中利益格局的调整是当前人民内部利益矛盾产生的基本根源
  马克思说,“一切社会变迁和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在我国现阶段人民内部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之所以存在着大量的,有些甚至还很突出的矛盾,最根本的就是因为我国经济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2 城市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主要在于三方面原因:一是改革中在具体实施上政策不配套,不系统,造成行业与行业、单位与单位、职工与职工收入上不应有的差距。二是市场体制不健全与政府对市场运行监控不力等等原因,存在着经济活动中的无序状况。一些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行业和单位,如能源、通信、、电力等,市场准入仍没有真正开放,仅由少数寡头垄断控制,由此导致这些行业畸形的、与经营能力无关的豪门盛宴、垄断福利。还有的个人、部门、单位和私营经济不是靠合理合法经营、 靠诚实劳动致富, 而是靠钻空子、靠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三是沿海开放城市和特区优惠政策多,同时在市场配置资源上的差异, 因此出现好的地区和好的企业更好, 穷的地区和穷的企业更穷的局面。
  2.3 收入分配不公
  过去,我国追求GDP的增长、强调效率优先时对于民生问题重视不够,甚至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和短期行为,如:地方政府追求GDP,出让土地的收益,推动房地产价格的攀升,引起人们的住房消费猛增,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改革的不成功,使得看病困难也成为人民生活状况改善甚至贫穷的重要因素;农村资源的短缺,、医疗、、信息、就业等各个方面资源的缺乏,过度使用低廉的“农民工”使原来已经失衡的收入分配更加失衡,导致较大数量的农村贫困人口的存在。现在,政府注重民生问题、三农问题,增加投入,但是近政府投入和调节收入力度依然不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6)》显示,2005年,全国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占各项税收的比例只有 7.3%,占居民总收入的比例只有 2.5%。同期,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用于抚恤、社会福利救济和社会保障的补助支出的费用占居民总收入的比例只有3%。此外,公共投入在教育、医疗、住房等几乎涉及所有民生公共品方面严重不足,正如中央党校吴忠民去年指出的,我国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 GDP 的比例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一,“我们比欧美发达国家低也就罢了,但比非洲那些贫穷国家还低,就说不过去了。”(《中国青年报》2006 年 7 月 5 日)于是,上学贵、看病贵、住房贵成为吞噬原本增长有限的普通居民收入的黑洞,影响了人们真实收入的增加,造成了贫困现象的突出。
  2.4 就业困难的原因
  就业困难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吸纳的能力有限不可分割。此外,我认为还存在这些原因:(1)劳动力供求错位。(2)自身文化素质较低,技能低弱,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剧了就业的难度。 (3)劳动力市场发育缓慢,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供求信息不灵、渠道不畅,导致大学生基层就业“下水管道”不通畅,也加大农民工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难度。(4)“待遇低”、就业代价过大也是很重要的制约因素。(5)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差,承担风险能力比较弱,导致就业的空间和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3 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经济利益关系的矛盾
  
  3.1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经济增长,带动投资增加,推进城市化进程,扩大就业、提高收入、消除贫困。正如小平同志指出:“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问题时就立于主动地位。”胡锦涛主席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也强调,“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发展。”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体人民吃饭、穿衣、住房、医疗、教育等诸多问题,以及由这些问题所引起的种种人民内部利益矛盾。   3.2 健全市场体制,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保障制度公平
  要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加强法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保证社会成员利益竞争的条件和机会平等,取缔非法收入,控制垄断收入,实现合理的初次分配。首先,要着重解决初次分配非合法收入造成的差距,建立公正的收入分配体制,这是目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突出任务。一是政府改变“包揽一切”的做法,适当合理地向社会“分权”或“还权”于社会,通过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形成社会“自组织”机制,可以有效控制行政机构或者个人利用公共权力在社会中获得了大量资源,打击行政权力滋生的非法收入,实现收入分配正规化,防止这样一种最不合理的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现象。政府放权也可以防止因政府某些短期决策失误导致严重的社会失衡。其次,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统一市场的形成,保证社会成员竞争的条件和机会平等。一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农民由于户口制度的限制在、就业、福利等各方面的不平等,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一个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使长期处于弱势的农民群体普遍受益的过程,最近成都推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城乡统一、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这种观念和发展方式值得推广。二要深化行政性垄断部门的改革。作为计划经济的遗产,我国的行政性垄断不仅在基础产业、公用事业领域普遍存在,而且在许多竞争性行业中也大量存在,造成垄断产品和服务质次价高。只有消除行业垄断,让这些行业参与竞争,让社会的各种利益主体都在制度约束下公平竞争,收入分配才能实现应有的公平与正义。
  3.3 调整再收入分配机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证社会成员利益相对均衡
  从民生问题出发对市场机制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作进一步调整,体现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取向。首先,加大政府调控力度,通过经济立法经济政策,运用税收、、行政等调节干预手段,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的人群,调节高收入人群。既可以缓解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部分成员之间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又可以解除大家的后顾之忧,形成真正的内需动力,从而带动我国经济和就业的的增长。再次,加快建立全国统一、规范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保障性分配问题。政府要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向低收入层倾斜,确保低收入层的最低生活保障,突出解决失业、医疗、养老保障问题,加大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既要解决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者的社会保障问题,也要积极发展农村农民和其他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使失去父母的儿童、没有生活来源的老人和残疾人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谐。再次,建立起一种激励和自救机制,使得弱势群体能够有发展自身的动力和能力。各级政府劳动部门要加强对城镇失业者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目标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以便重新就业和自主创业。
  
  
  [1]?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的发展(之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