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钟添生 时间:2010-06-25
   [摘 要] 2008年8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促进法》,对我国经济的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可以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这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对落实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但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还存在着种种误区。本文主要从路径选择的视角探讨了循环经济发展方式。
  [关键词] 路径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方式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和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首先是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从资源禀赋看,我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贫国。我国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重要战略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1/3。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目前,我国正处在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是一个资源消耗强度加大的阶段,更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矛盾。近两年,我国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又加大了国内资源的供给压力。其次是环境形势更加严峻。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二次污染严重。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再次是提高国际竞争力面临更大压力。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竞争将更加激烈。目前,我国在出口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仍占较高比例,处于国际贸易分工的下端。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利用率低是产品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和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渐削弱,但包括产品能效和环境标准、标识、废弃物回收、包装等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压力,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我国的资源状况,一方面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方面是大有可为的。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实施清洁生产,这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另外,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大大地减少了固体污染物的排放。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入世挑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目前,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1个百分点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效益。近几年,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有的已对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造成重要的影响。对此,我们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更要及时和巧妙应对。发展循环经济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二、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种种误区
  
  当前,在全面推进循环经济的大好形势下,社会上对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种种误区。要么不屑一顾,只把循环经济当作一个时髦的口号和环境保护的标签去给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涂脂抹粉,循环随你循环,经济照旧经济。要么把循环经济单纯理解为环境理想主义的乌托邦,一切工艺、一切废弃物全部闭路循环、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这些作法把经济和生态割裂开来,都不是在搞循环经济,都是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种种误区。
  1.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彻底解决生态环境与发展问题。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而循环利用技术能否在实际中应用,要受到理论、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等条件的制约,即使一项循环方案在理论上和技术上可行,在经济上不可行,即它的成本——效益指标不如非循环方案,在实际中也不能盲目采用。其次,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实现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即使实现了废物零排放,解决了环境问题,但如果不能实现高效率,不能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那将会失去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我国的传统农业就是一种典型的循环经济:城乡居民的粪便、垃圾和秸秆、绿肥、沼液是农田宝贵的肥源,农家的猪、牛、鸡、狗、鱼、桑、蚕和菜地、农田、鱼塘、村落构成和谐的农村生态系统,轮作、间作、湿地净化、生物降解等被充分利用,可更新资源在低生产力水平和小的时空尺度上循环,但这种循环是封闭保守的,环境风险虽低,但经济效益也不高。这种低技术、低效益、低规模、低影响的传统循环经济解决了环境问题,却遏制了经济的有效发展。
  2.循环经济严禁发展高物耗、高能耗、重污染型的产业。发展循环经济首先必须严禁发展那些高物耗、高能耗、重污染型产业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这个口号喊了几十年,但过街老鼠却是越打越多,这类企业并没有真正被砍掉或改掉,而只是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由城市转移到乡镇或者农村而已,那里生态脆弱,环境管理不严,治理技术落后,社会生态意识低下,其环境成本要比发达地区高,环境污染后果也要严重得多。其实,对于社会必需的高物耗、高能耗、重污染型产品,应当优先考虑布局在环境容量大、技术水平高、环境法规严格、社会生态意识高的地区集中发展、系统整改。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做的不是从末端一刀切,简单地淘汰或挤走这些产业,而应从更大尺度上进行纵向、横向、区域、社会和技术的整合,从体制、机制和全过程整合方法上解决这些产业和常规技术的更新换代问题,而不要也不可能一窝蜂都去搞高新技术。产业转型中有两类主导技术:一类是纵深领域的前沿高新技术(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技术等);另一类是横向组合的系统技术(如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和谐的服务功能、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技术)。循环经济欢迎并尽可能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但城乡循环经济建设的主流和特色却在于传统技术的系统整合,在于硬技术的软组装和软科学的硬着陆。循环经济既要阳春白雪,更要下里巴人。后一类循环经济,无论在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还是传统农庄,无论在生产领域还是消费领域,都可以蓬勃发展,前提是政府、企业和社会对循环经济内涵、机理和转型方法的深入理解,要有产业催化、孵化、活化和进化的组织手段和科学方法,要有产业生态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技术手段和能力建设措施。   3.循环链越长生态效益越好。丹麦著名的卡伦堡生态产业园的形成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是在商业运作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所有都从彼此利用废物中获得了好处。但我们在参观卡伦堡时,园区负责人就坦诚地告诉我们园区耦合链的苦恼:当市场某些产品滞销、原材料价格波动(如天然气价格低于废热供应价格)或某一工艺环节出现事故时,整个系统运行就会失调,效率和效益比单个运行时要低。实践证明,产业生态链不是越长越好,产业生态网也不是越复杂越好,一定程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能导致稳定性,但过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可能导致不稳定性,通过长链将废弃物吃干榨尽和零排放,即使在技术上、上可行,由于系统可靠性差,生态上往往也是不合理的。循环经济涉及四个方面的创新:一是生态效率的创新。怎样把产品生产工艺改进得更好,以生态和经济上最合理的方式利用资源。二是生态效用的创新。怎样设计一类生态和经济上更合理的产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三是生态服务的创新和企业经营目标的创新。变产品导向为服务导向,减少中间环节,为社会和区域环境提供一条龙的功能性服务。四是生态文化的创新。企业经营目标进一步从物、事转向人,聚焦于员工、用户和周边社区居民的观念、技术、能力的培训,培育一类新型的企业和社区生态文化。国外有人统计,通过工艺革新,可以提高效率1-2倍,通过产品创新,可以提高效率4-6倍,通过服务功能的革新,可以提高效率8-10倍,通过系统重组和体制革新,可以提高效率10-20倍。
  4.衡量循环经济型城市产业结构合理程度的指标是第三产业的比例。从理论上讲,以任何一类产业为核心,都可以合纵连横,结链成网,循环经济。但单一的企业、单功能的行业很难形成规模型循环经济。三大产业的界限在未来的循环经济中将被逐步打破,单一功能的的涵义将转为产业。一方面,每个循环经济企业内部都将有从第一、第二到第三产业的全生命周期循环过程,企业内部研究与开发、服务与培训的从业人员将大大超过在第一线生产工地上的从业人员。另一方面,如前所述,第一产业必须将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为加工业、物流业和服务业;第二产业必须向一三产业的两头延伸才能融入循环经济圈;而第三产业如不和一二产业联姻也是没有前途的。所以说,衡量循环经济型城市产业结构合理程度的指标不是第三产业比例的高低,而是企业和行业内部及相互间生态耦合程度的高低、经济规模效应的大小以及系统主导性和多样性、开放度与自主度、刚性与柔性的协调程度。
  
  三、循环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探讨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实践基础。广大劳动人民崇尚节俭、尽量做到物尽其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基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是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发展循环经济还有一个内涵不断扩大、思路逐步清晰、重点与时俱进的过程。
  1.依据《循环经济促进法》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指导循环经济健康发展。乘《国家循环经济促进法》制定与实施的东风,加快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与发展观,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永续利用的方针,紧紧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政策导向,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循环经济宏观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强化政策导向,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一是用足用好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二是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三是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税收、、投资、技术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确保按照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鼓励和支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要求全面落实,推进可持续发展。
  3.提高科学转化生产力速度,依靠技术进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一要提高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二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三要组织重大示范项目,要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四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不要仅仅为了搞示范,还要使示范的技术开花结果,发挥效益。技术推广这个环节很重要,特别要做好推广技术的筛选、信息传播和技术服务工作,使科学技术充分发展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发展循环经济涉及面广,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抓住重点,注重实效。一是要积极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二是要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积极建设节约型社会,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格保护矿产资源,做好国土资源保护工作。三要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四是以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环保产业为重点,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五是以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重点,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为新型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5.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加大示范试点和典型企业的推动和辐射作用。一是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全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提高公众参与水平。二是继续推进清洁生产示范试点计划的实施。三是开展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创建活动,使企业经过努力,其清洁生产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污染物达到或接近零排放,为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开展创建活动中,要特别注重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的创新,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四是以循环经济的要求,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特别是新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从规划、设计到整个实施过程中,都要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五是抓紧推动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的工作。
  
  :
  [1]王如松.循环经济:认识误区与整合途径[J].前线,2005,(7).
  [2]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杨雨.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经验模式及路径[J].经济导刊,2007,(9).
  [5]王涛.着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N].经济日报,2008-02-25.
  [6]王国良.循环经济与立法构建[J].企业经济,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