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珠三角地区“民工荒”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洪波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珠三角 民工荒 劳动密集型 对策
  [论文摘要]2004年,首次出现“民工荒”,打破了中国“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此后,“民工荒”愈演愈烈,迅速波及到全国,尤以“珠三角”地区最为严重。而东莞作为中国的“世界工厂”,更是重灾区中的重灾区。“民工荒”的出现不仅严重阻碍了相关企业的生产和,而且制约了当地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探寻“民工荒”的成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当地政府和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在通过对东莞部分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作粗浅的探讨,以期对实际部门有所帮助。  
   
  一、珠三角地区“民工荒”的主要表现 
   
  1.企业用工在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 
  自2004年年初东莞市首次官方确认民工紧缺以来,此波迅速波及整个珠三角。据东莞市劳动局公布的“2007年企业春季用工需求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九成以上企业表示将招用新员工。其中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普工岗位用工需求仍然旺盛,预计今年企业用工需求将增长10%-15%。据估计,东莞今后5年内企业用工需求每年都要新增10万以上。据调查显示,在企业新的用工需求中,75%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且34%的岗位需要达到初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45%的岗位要求年龄在18至25岁之间;60%的岗位需求女工。 
   
  2.不同类型企业招工难易程度不一,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招工困难。 
  调研情况显示,2008年劳动力供求的特点是,、鞋业、服装等传统制造业仍有较大的用工需求。企业招聘人员难易不一,优质的企业由于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不存在招工难的问题,但是劳动密集型、工作时间长的企业则会存在一定的招工难问题,这类企业约定的月基本工资通常徘徊在法定最低工资标准,再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相应增加员工的收入,预计这类企业需求员工不少于30万人,其中普工约24万,技工约6万。 
   
  3.拖欠民工工资现象时有发生,民工流失率不断攀高 
  在走访中,不少民工表示这个月的工资经常会在3个月甚至4个月后才能拿到,甚至会被拖欠,这种拖欠民工工资的现象在建筑业尤为严重。据东莞市劳动监察大队介绍,2007年5月-8月,全市发生外来工群体性事件86起,其中29起是由企业主拖欠或者逃逸民工工资引起。农民工讨薪不成,去告状又苦于因当初没签订劳动合同而没有证据,反而遭受欺凌殴打,最后,农民工被逼无奈,只有一走了之。据调查,东莞市的普通工人平均年流失率为10%左右,而毛纺和玩具行业的流失率更是高达20%-30%。
  二、“民工荒”的成因 
   
  1.“三农”政策的利民效应 
  随着中央减免农业税、种粮直补、粮食收购保护等措施相继出台,农民负担减轻,农作物价格上涨,农业劳动力边际效益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也随之增加。如果外出打工挣的钱与务农的收入差别不大,农民当然愿意留在家中务农而不是撇下一家老小去外地打工。 
   
  2.企业用工的短期行为 
  首先表现为工资低、工作环境恶劣。在走访的几家企业中,有半数以上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问题。如东莞市东城镇有家电子厂,该厂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车间很乱很脏,通风也不好,而且这里的工人每天要工作近10个小时,而每个月的基本工资只有800元左右,有时还会因为迟到或者其他原因被老板扣除一部分,一月到头能拿到手的工资只有600元左右,除去自己的生活开支后所剩无几。 
  其次表现为用工不规范。如很多企业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为他们缴纳劳动保险金。在受访的企业中,只有两家企业与农民工签订了一个手写的协议。不少农民工表示,自己根本不知道劳动保险金是什么,也没有向工厂老板提出要签订劳动保险合同的意向。 
  最后表现为企业对民工“只使用不培养”。在珠三角,很多企业最大限度压低用于农民工的各种费用,使之无法获得培训和提高,长期这样的行为,使得那些曾经年轻力壮的农民工在被过度透支了体力和脑力后,又被无情地推回农村。 
   
  3.中国的地域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农民工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自2005年以来,世界经济开始加速,中国在最近几年的GDP增长都保持在10%左右,经济高速增长对劳动力产生了十分旺盛的要求。随着中国的制造业中心从珠三角向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以及东北三省扩展,劳动力的需求由一中心变为多中心并存,各地对产业工人的需求猛增,这就使得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增多。在2006年公布的城市地区最低工资标准中,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已经落后于长三角。在这样的情势下,民工的流向发生了改变,民工更多地被分流到其他地区而不是硬挤在珠三角。 
   
  4.农民工结构重整 
  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大军中,可以大致将他们分为以下三代:上世纪60年代出生、现年37岁以上、80年代外出打工的第一代农民工;70年代出生、现年27-37岁、90年代外出打工的第二代农民工;80年代出生、现年27岁以下、近几年外出打工的第三代农民工。在这一群体中出现了值得我们关注的分化:第一代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低,职业竞争力低下,加之迫于生计,所以从事的大多是脏、苦、累及临时性的非正规岗位。第二代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以初中程度为主体,且年龄不大,精力充沛,又处于婚龄或者育龄期,生活负担和经济压力大,因此,他们在选择工作时对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有了一定的要求,工作的舒适度大小在整个效用中所占的权重逐步升高。第三代农民工则与前两代农民工完全不同,年轻、学历较高、基本上没有负担、生活压力小是其的主要特点,他们进城打工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增收,其目的趋于多元化,例如渴望有优越的工作环境、渴望有认同感和成就感等。 
  在这种背景下,加之遭遇企业的用工不规范、环境恶劣、工资低等因素,农民工们在付出大量的血汗后得到的却与自己预期期望值有很大的差距,他们别无选择,只能选择“用脚投票”,导致“民工荒”现象的发生。 
   
  三、解决“民工荒”的对策建议 
   
  1.政府的对策 
  (1)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如果说过去20年,我国主要是通过农村廉价劳动力完成“原始积累”的话,那么,“民工荒”则警示我们:要想在知识经济的挑战中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就必须转移经济发展战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移,提高现有产业的技术含量,把廉价劳动力变成高价值、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实现经济增长所依赖的资源转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地方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城市住房和劳动条件层次的规定,使得大城市形成较高的雇佣成本,迫使大城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小城市转移,这样既缓解了大城市资源紧张等难题,又解决了中小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产业空洞”问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引进外资时。要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有意识地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促进地方产业结构升级。    (2)加强政府职能,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创造和谐社会氛围 
  首先,政府在农民工的流动中要做好引导工作,要设法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加快劳动力需求信息的传递速度,减少农民工在求职过程中的盲目性。其次,政府要“以人为本”,打破传统的政府本位主义,消除制度性的就业歧视,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逐步转换农民工身份,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农民工平等待遇,并努力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阶段上学难的问题,要减轻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的心理负担及成本,使其将精力全部用于工作中。 
  (3)深化各项制度改革,建立公平合理的管理体系 
  首先,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将以身份和出生地划分人口类型的传统户籍制度,改变成以职业和居民地划分人口类型的新型户籍制度,承认已有固定职业和稳定收入的进城农民的社会地位,保障其拥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合法权益,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并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的身份。 
  其次,积极推进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尤其要加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从长远来讲,要建立包括农民工在内的面向所有人的社会安全和保障机制。 
  (4)加大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 
  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对农民工的输出地来说,政府在组织劳务输出时,要搞好农民工外出前的基本权益保护、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工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权的意识。对农民工的输入地来说,政府则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采取有效措施,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和实施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委托具备一定资格条件的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来为农民工提供形式多样的培训。 
   
  2.的对策 
  (1)企业要适度提高农民工待遇,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首先要提高民工的工资,改善其工作环境,缩短其工作时间。 
  其次,企业在雇佣农民工时应与其签订正规的用工合同。按劳动部门的规定制定工资标准,并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不无故克扣、拖欠民工工资,为农民工提供劳动保护、工伤赔偿等保护性措施,不断改善他们的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 
  (2)拓宽人员招聘渠道 
  企业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仅依靠在工厂门口贴一张招工启事来实现招人的目的了。企业要制定相应的招聘计划,拓宽招聘渠道,追加招聘投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招聘效果。 
  此外,企业还需改变招聘策略,调整用工标准。缺工企业应适当放宽年龄、性别、经验等限制,扩大用工范围。 
  (3)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企业培训体系 
  企业要致力于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蓝领阶层。从效果来看“校企联合、市场调节、订单式培养专业对口的人才”是一个很好的思路。校企共同培养人才,才能整体提高劳工素质,促进社会的。尤其是技能的培养,单靠职业技校,往往缺少实践经验,难以满足企业的用工要求;完全靠企业来培养技工,又缺乏系统理论,成本也太,虽然容易上岗,但潜力不大。通过职业技术培训不仅可以提高现有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还可以将非劳动力或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4)积极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组织气候,营造强有力的企业文化 
  企业若想在行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留住农民工便是重要的一步。因此,企业需要积极塑造“以人为本”的组织气候,除了在物质方面善待农民工以外,还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突出每个人都是企业重要的一员,让农民工自身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和尊重感。只有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和谐、上进、融洽”的氛围,才能增强农民工同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农民工在企业工作的稳定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