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价值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徐蕾 易辉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资本论》  危机  危机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 《资本论》 中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重要的经济之一。理论的核心内容体现在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的逻辑以及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于时下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其中有关经济危机的本质、经济危机的根源以及危机的周期性发生等方面的论断,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基于上述分析得出该理论对于认识危机、应对危机的挑战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欧洲,《资本论》重新成为畅销书。他的读者不仅有普通民众、银行家、经理,还包括各国政要——法国总统萨科奇、德国财长布吕克。一本于1867年出版的著作重新畅销,这一切都要归于眼下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在西方世界,主流经济学家和政要们对这场危机的严重后果始料未及,另一方面各国采取的种种金融、经济政策,效果有限。于是,人们急于寻求深层次的理论支撑,为金融危机把脉,希望能够找到摆脱危机的良方。那么马克思的 《资本论》在对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的批判过程,是否真正如人们所期望的也提供了解决危机的方法了呢?
  一、《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的 《资本论》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开始,分析了商品的两重性和商品生产过程的两重性,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矛盾及其规律,特别是他的经济危机的理论,具有极其丰富的生命力和科学内涵。
  1.资本的本性是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诱因。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货币、钱、财富都不是资本,只有这些东西被用来当作生钱的工具的时候,它才是资本。西方经济学家将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结为 “资本家的贪婪”,但是资本家只是“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因此,资本家表现出来的本性只是资本的本性,而资本的本性就是“为发财而发财”。马克思曾援引英国评论家邓宁的话说:“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太少,就像界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如果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 ;有300%的利润 ,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资本家对金钱的贪婪 “就像踏车上的白鼠,一直在快跑,为的是跑得更快”。也正是资本对利润永无止境的贪婪,推动着生产规模越来越大;而且由于财富中的大部分由资本家占有,他们是资本的绝对拥有者,劳动者的购买力相对于不断扩张的企业产能是趋于下降的。于是,商品就卖不出去,资本就无法完成周转,企业被迫闲置生产力,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资本的本性是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 
  2.经济危机理论的核心逻辑。关于经济危机,马克思说:“生产很快就超过了消费。结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所谓商业危机就来到了。”列宁指出:“危机是什么?是生产过剩,生产的商品不能实现,找不到需求。”在共产党宣暮中,马克思、恩格斯也指出:“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美国大萧条时期报纸有这样一段报道,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孩子对妈妈说:“太冷了,为什么不点炉子?”妈妈:“因为你爸爸失业了,我们买不起煤。”“爸爸为什么失业了?”“因为他是挖煤的,煤太多了。”社会生产的增长超过了社会购买力的增长。导致生产相对过剩,消费者有需求却没有购买力,于是生产者卖不出产品或服务,不能给员工发足够的工资,一部分人失业,失业的人更缺乏购买力的恶性循环。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的核心逻辑包括经济危机的实质,经济危机的根源和经济危机的特征。其中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的本质体现。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增长已经超过了劳动群众的实际需要,不是社会产品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过剩,是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出现的过剩。这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 
  经济危机的爆发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的。“生产力不可遏止的发展和群众消费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生产过剩的基础。”《资本论》中有如下论述 :“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发展的界限。”由于资本主义竞争规律和剩余价值的存在,资本主义本身具有一种盲目提高生产能力和无限扩大生产规模的趋势,生产的社会化为扩大生产的趋势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机器大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的社会化内在要求各部门、各企业之间以及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的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但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使得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之间以及生产和消费之间不可能建立起使经济良性运转所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关系。因此,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就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对抗性质,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正是资本主义 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决定了资本和劳动收入的两极分化,引起群众购买力不足,带来有效需求的不足,从而最终影响到生产领域,导致生产过剩的产生。这便是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的核心逻辑。这一内在逻辑受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支配,只要矛盾不解决,经济危机就会与资本主义如影随形。一次危机过去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基本矛盾又会逐渐重新激化起来 ,使另外一次危机成为不可避免。
  3.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马克思从社会制度层面去寻找经济危机的根源,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于是,资本主义无法消除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决定了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正如恩格斯所说:“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经济危机的这种周期性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表现出周期性,这种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危机往往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繁荣时爆发,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这时达到最尖锐的程度。危机首先在商品流通的某一环节出现,然后迅速波及各个部门,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严重混乱。危机之后是萧条阶段。在萧条阶段,商品供给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现象有所缓和,生产不再继续下降,失业人数也不再增加,但过剩商品还未完全销售出去,社会购买力仍然十分低下,社会经济呈停滞状态。萧条阶段之后,市场情况有所好转,生产开始逐步回升,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局面,于是萧条阶段过渡到复苏阶段。在复苏阶段,由于市场的扩大,价格开始上升,利润渐有回升,从而刺激着资本家增加投资 、扩大生产。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逐渐加快,社会生产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进入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在高涨阶段,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只是暂时的,繁荣包含了新的危机的先兆。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危机必将再次爆发。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下一个周期。 
  马克思在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基础上对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指出生产过的危机的重要特点是它的以固定资本更新为基础的周期性永久的危机是没有的。固定资本与危机有着密切的关系,克思谈道:“它们 (危机)是以固定资本的生产过剩,是流动资本的相对的生产为基础的。”固定资本大规模新,虽然可以暂时促进复苏,但却不能从根本上使资本主义摆脱危机,相反,它又为下次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基础。于是这种固定资本生产过剩会引起危机周期性的发生。从19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性生产过剩危机开始,每隔8~10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发生一次。 
  既然经济危机具有上述发展趋势,那么怎样才能消除经济危机呢?据此 ,马克思提出了他自己的政策主张,那就是 :破除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全民所有的公有制,按照社会需要对社会各生产部门实行有计划的调节,对全社会的生产实行统一的组织与管理;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校正社会财富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对产品按照劳动者的利益进行分配。只有这样,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性质 ,保证社会化大生产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从而从根本上消除生产过剩的根源。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价值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分析逻辑是否经得住现实的考验呢?是否对当今经济危机具有解释能力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价值所在。 
  1.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依然适应。这次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的破坏力相当巨大,美国、欧洲发达国家的救市政策发挥作用的成效十分有限,2009年2月 《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最近提出经济危机的阶段说,他认为经济危机依然处在演进过程,目前已经进入第二阶段,它的危害将大大高于第一阶段,危机将从投资银行转向商业银行领域 ,直接对美国商业银行系统造成冲击。从西方反思危机的思路来看,往往集中于 “监管缺位”、 “政策失误”、 “低估风险”,认为此次危机与1929年大危机的原因大相径庭,即存在有效需求 “过度”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差异。但是从根本上说,资本世界的各种周期爆发的经济危机并无本质差别:都是生产过剩危机。从1929年大危机演变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只不过是把 “皮球”从供给方踢给了需求方。因为表面看此次美国的金融危机导火索不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有效需求过于旺盛,但是本质上是房地产业的生产过剩。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为了缓解房地产业的生产过剩,通过 “透支”这一将未来收入的资本化手段来刺激消费者实现扩大需求的目的。以至于一些并不具备还款能力和信用低的人通过透支满足自身的过度需求。面对不断扩张的生产能力,消费也进一步膨胀,以致出现了大量缺乏应有的收入基础的过度需求。从而出现了不负责任的廉价信用所导致的房地产过度膨胀的恶性循环。于是,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的逻辑: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对于时下这场肆虐全球的经济危机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   2.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依然适应。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生产过剩源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则是资本主义的内在规定性,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源。而西方世界把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结为 “华尔街的贪婪”,危机的根源最终锁定在人性的贪婪上。然而这一论断并不具有说服力。科技革命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大的同时又造成结构性问题,失业率高居不下,贫困差距继续扩大,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持续过大、体制过度自由化,体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督等 ,产生了新的矛盾,加速了社会分化。而经济全球化又进一步加剧了各种矛盾。鉴于这种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对经济体制进行调整:例如调整经济政策、建立国家宏观调控机制、调整所有制形式。尽管上述的调整政策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美国人盛行借贷消费,表面来看是文化乃至所谓价值观问题,而实质是社会大众的 “相对贫困”  (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越来越低)与 “绝对贫困”  (一旦失业即会出现)导致社会购买力 日趋萎缩,而资本为了获取更多乃至超额利润,生产出远远超出大众购买能力的商品房、汽车等消费品,为了将这些 “剩余产品”转化为利润。他们又生产出各种金融衍生产品,销售给购买力日趋萎缩的民众。这恰恰是  符本论》所强调的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大众购买力萎缩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体现。这一矛盾,其实也是以市场作为主要基础调节手段之社会普遍存在的基本矛盾,只是经济自由主义登峰造极,不断累积与加剧这一矛盾的恶化与爆发。通过消费信贷提升购买力,缓解生产过剩的措施只能在短期内发挥作用。换言之,只要 “透支消费”不停止 ,那么即便没有 “次贷”问题,也必然出现经济危机,而且在虚拟经济严重超越真实经济的大环境下,这种危机将会越来越频繁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东方社会还是西方社会,只要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得到解决,马克思就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也许只是在某个黄昏时不经意地飞过狐城鼠社,就足以让不喜欢他的绅士淑女们出一身冷汗。” [脚 马克思在~百多年前就已经预见到这个问题了。 
  3.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依然适用。在西方,人们对经济危机周期的长短的关注要远远高于对危机周期性的原因的关注。西方经济学家看待此次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种观点:U型、L型和w型。U型是经济下来了见底之后就起来了,这是最好的一种类型;L型是经济下来了之后会在低位持续运行较长时间;而w型是上下起伏 ,波动较大。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部门的固定资本,平均大约l0年左右就需要实行更新,固定资本的这个平均的生命周期,是决定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间隔时间创造了物质基础。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决定周期长短的因素,除了固定资本的更新以外 ,还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干预经济的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延缓或加速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更加错综复杂。政府为了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往往会采取一系列的反周期措施,包括在危机和萧条阶段的膨胀性政策以及在复苏和高涨阶段的紧缩性政策,使周期发生了变形:危机的来势没有过去那样凶猛,萧条和复苏两个阶段,界限不清;高涨阶段经济增长乏力,有时还发生曲折和波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萧条和复苏两个阶段混淆在一起,不易划分,从表现形式看,整个周期是由危机、 “回升”和高涨三个阶段组成的,而不像过去那样 由四个阶段组成。于是,就会出现前面所提到的U型、L型和w型三种危机发展的形式。至于危机爆发时的具体情况各次都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它都是在其他多种因素影响和不同条件下发生的,不过这些都是一些从属的影响因素。但是这种周期形态变化的新现象,并没有否定马恩关于经济危机四个阶段的划分,恰恰反映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严重干扰对周期性影响,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个长波下降意味着一个萧条的投资时期,当替代性投资重新出现、乘数加速器机制在上升方向上再次起作用时,回升就开始了。对投资需求的刺激将改变整个经济面貌,为新的创新高潮提供舞台。” 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仍然是周期变化的基础和前提,资本主义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周期的形态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此,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理论仍然是认识当前危机现象的根本依据。尽管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干预措施,包括对经济的某些调解和福利政策等,危机爆发的具体情况有所改变,但危机仍然周期爆发,这一事实就确凿地证明马克思危机理论的有效性。
  :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9. 
  [2]沃勒斯坦.资本主义。http://sz1966.blog.hexun.eom/ 177 1 d.htm l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3. 
  [4]列宁全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35-13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57. 
  [6]马克思.刺余价值理论 (第2册)  [M].北京:人民出版 社 .1975:602. 
  [7]马克思.资本论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548.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315. 
  [9]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经济危机 (文章摘编)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25-126. 
  [10]金融海啸第二波来势凶猛,http://www.21cn.com4veekly/1902 56917484.shtml 
  [11] [12]金融危机的根源并未超越马克思的逻辑; www.chinaeleetions.om’Newslnfo.aso? NewslD=142161
  [13]卢周来.马克思 “幽灵”附体  ].经营报,2008-l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