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效益若干问题的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柯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效益;若干问题;探讨

  论文提要:提高经济效益是经营的目标,但脱离社会效益,脱离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片面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做法是错误的。本文主要对经济效益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所谓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是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提高经济效益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但是脱离社会效益,脱离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片面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一、正确处理企业经济效益的几个关系 
   
  1、经济效益和劳动消耗的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指要降低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销对路的商品和劳务。如果企业偷工减料,生产的是伪劣产品,虽然减少了消耗,但这是以损害消费者利益为代价的,是不可取的,最终也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这种脱离社会效益,脱离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片面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2、经济效益和利润的关系。利润和效益有联系也有区别,利润增加,经济效益不一定提高。如果利润不变或增加,消耗的成本或占用的资金减少,意味着经济效益提高。如果利润增加,消耗的成本或占用的资金增加的更快,经济效益则会降低。 
  3、处理好部门、企业与生产者的关系。经济活动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是人,主要是劳动者。一个地区、部门或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应当特别重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首先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付给劳动者应有的报酬和待遇,关心他们的健康和生活;二是加强职工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同时要进行严格的考核:三是尊重和支持工会的工作,特别是企业领导者要真心实意地做到这一点。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素质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策者对此不能掉以轻心。这个问题处理得好,企业效益的提升效果难以估量,如果处理不当也会走向反面。 
   
  二、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1、加强成本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企业是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生产耗费是用自身的生产成果,即销售收入来补偿的,而成本就是衡量这一补偿份额大小的尺度。企业在取得销售收入后,必须把相当于成本的份额划分出来,用以补偿生产经营中的资金耗用。这样,才能维持资金周转按原有规模进行。如果企业不能按照成本来补偿生产耗费,企业资金就会短缺,再生产就不能按原有的规模进行。因此,降低成本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降低成本就能增加利润。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使得利润增加;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使利润更快增长;在收入下降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抑制利润的下降。可见,成本作为补偿生产耗用的尺度,对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
  2、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经济效益也就提高了。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是因为人是生产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通过对劳动者进行、文化、技术的培训,使劳动者具备使用先进生产设备,掌握先进工艺和科学管理方法的本领,充分发挥其在生产中的决定作用,用较少的劳动消耗生产较多的产品,从而大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好后,就能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革命,创造出新的劳动工具和改革旧的工艺,推动社会生产向前发展。提高经济效益,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重在发挥人的智力作用,激活人的创新能力,使产品的成本降低,质量提高,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站住脚。    3、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经营管理者首先要正确理解全面预算管理的含义,明确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涉及各部门、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坚决摈弃将经营计划与预算管理混为一谈的做法。不能以为将各个时期的经营计划安排好,就是做好了预算管理,经营计划与预算管理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次也不能将全面预算管理理解成单纯的财务表格;再次还应充分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与提高效益的关系,并努力探索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其他管理的有效整合。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要点:一是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规范企业治理结构;二是战略细化,指标分解;三是同步控制,管理纠偏;四是绩效考核,奖惩兑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将促进企业的管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三、提高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 
   
  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内部各类人员的活动,使员工同管理者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有效活动过程。因此,在企业管理中,管理的主体是人,因为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同时,作为管理过程中的人,具有天然的两面性:一是客观性,即人本身有客观存在的个性、愿望、需求等,因而作为管理者必须主动去了解和把握他们的个性、愿望,并想办法满足他们的需要;二是主观性,即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可以主动地,并且是能动地选择配合或怠慢以至于拒绝。管理者对其进行管理,因而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管理成效起着巨大的反约束作用。因此说,伴随着企业间竞争的焦点日益转移到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上的趋势,使人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来展开。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的管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管理思想,这是企业生存和的客观需要。 
   
  四、加强经营风险防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是法律规范市场的首要对象。随着法制的健全,陆续出台的新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处在法律制度的环境下,必须将自己的经营行为从建章立制、经营管理,到改制改组、兼并重组、破产维权,放置到法律规定的程序中完成。企业管控与法律规定的贴合、管理成本与公正效益的摩擦,都将是企业进行法律风险防范的外在动力与缘由。企业经营法律风险防范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有关机构的高度重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下发,对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原则、风险管理策略、解决方案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其目的在于深入推进企业建立健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促进企业稳步发展。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对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法律风险防范失利,企业经济效益滑坡,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势必影响社会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反之,则可以有力地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主要: 
  [1]企业并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法制出版社,2007.7. 
  [2]电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研究.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