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本农场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东滨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 农业;;存在问题;对策;环本农场

  论文摘要 分析了江苏中部沿海的环本农场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促进环本农场农业经济的发展。 
   
  
   
  环本农场地处苏中通州市与如东县交界的黄海之滨,土地面积480hm2,其中耕地347hm2,农业职工330多人,其中管理人员16名,分东、西场成立了2个农业职工大队。种植业以粮食作物大麦、小麦、玉米,经济作物大豆、棉花、油菜为主。长期以来,农业在农场经济总量中比重较小,农业种植效益不高,农工收入整体偏低。笔者通过对该场农业经济的深入调研,提出该场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土地资源不足,农业亏损严重 
  由于承担了农业职工社会保险支出,集体收入仅靠承包费收入维持,带来农业严重亏损。近年来,农业分场每年承担的人员性支出都在300万元以上,农业土地发包价格仅6 225元/hm2,养殖水面仅4 500元/hm2,靠土地发包,农业增效空间非常有限,农业分场年亏损额都在50万元以上。 
  1.2产投矛盾加剧,农业基础脆弱 
  一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排灌水系不分,全场480hm2耕地,有灌溉能力的只有39%,抽水泵站设置不合理,水路不畅,取水困难,水泵不能正常发挥效用,遇到夏季少雨干旱,无法灌溉。全场80%的条沟亟需疏浚,排水功能受到制约,下游还有咸水倒灌现象,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二是农业机械作业能力不足。农业机械私有化以后,仅有普通收割机2台、大型拖拉机6台、小型播种机2台等机械和农具,作业质量、作业速度都难以达到标准,特别是秋收秋种不能适应季节要求,造成迟耕晚种,严重影响机械作业质量和作物产量。三是仓储容量严重不足,仓库只有1 500 m2,且库房结构老化,水泥场地不足1.2hm2,根本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1.3产业发展缓慢,规模效益不佳 
  农业产业化的集约化要求与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零星、分散矛盾尤为突出,造成产业化发展缓慢,不能取得起码的规模效益。 
  1.4局限传统农业,结构调整不快 
  受传统农业思想的局限,造成结构调整不快,农业产出不高。从农场农业结构现状来看,大麦、小麦年种植面积300 hm2,小麦产量仅5 250kg/hm2,产值仅7 350元/hm2;水稻年栽插面积133hm2,产量仅7 125kg/hm2,产值仅1.35万元/hm2;瓜类80hm2,产值2.25万元/hm2;特色蔬菜10hm2,产值2.85万元/hm2;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67hm2。总的来说,农业单位产出不高,效益仍然偏低。
  2对策 
   
  2.1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机制 
  环本农场农业人多地少,建设农业是唯一的战略选择。因此,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扬长避短,选择主导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在南通当地连片的优势,逐步向特种农业、特种养殖业以及生态农业、园艺农业方向发展。东场与如东县经济开发区、通州滨海园区相邻,有条件时可以发展为农业开发生态园区,发展以特种蔬菜为主的集种植、养殖、观光为一体的特色农业。西场面积小,淡水资源丰富,灌排条件好,条田方整,便捷,农田小气候和土壤条件相对较好,可以逐步发展园艺、苗木和果蔬类特色经济作物。 
  2.2加强基础建设,提高保障能力 
  要在认真搞好调研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结合农场布局调整,合理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着重抓好3个方面:一是在农田水利建设上,统筹兼顾,加强洪、涝、渍、旱治理,使农业灌溉、排涝能力显著加强,基本实现日降雨200mm排出不成涝;二是加强仓储晒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产品周转迅速、保存安全、销售高价;三是加强对农业机械和特色农业的投入,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3实施多元,实现多元创新 
  一是实现经营方式多元化。突破传统经营思想,跳出土地搞经营,在确保土地租金收缴的基础上,探索高效农业、订单农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经营模式,发展农业。二是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引进农业项目,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争取纳入地方城镇建设用地整体规划,成为地方政府县域经济的一部分,争取优惠的投资政策,使土地的资源优势得到最大化利用,解决职工就业再就业,减轻农业负担,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4探索经营模式,提高土地产出 
  积极推进分散的土地承包向集团或种田能手承包转移,鼓励种田能手承租大面积耕地,鼓励养殖能手承租大面积水面养殖,形成农业示范,发挥“领头羊”作用,实现“少数人种多数田”的新格局。同时,对于基础条件较好、相对集中又便于管理的土地,以“农工大队+机械+雇工”的形式,直接由农工大队耕种经营,壮大集体经济,形成带动效应,引导小农户主动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土地产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