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谢晶莹 时间:2010-06-25
  摘要:利益有利益、利益和文化利益,而经济利益是最主要、最基础的利益。构建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经济又好又快;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旧经济利益关系交织,所有制结构、经济成分、分配方式的变化,形成了多种利益群体,利益关系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打破传统分配模式的格局,构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
  论文关键词:利益关系 利益协调 机制 和谐社会
  所谓“利益协调机制”,是指在社会系统变化中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组织、制度和发挥其功能的作用方式。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有利于妥善处理复杂的利益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一
  所谓利益.就是人们在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的好处。它有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而经济利益是最主要、最基础的利益。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利益尤其是切身的物质利益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发展状态。而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则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的和谐。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旧经济利益关系交织,所有制结构、经济成分、分配方式的变化,形成了多种利益群体.利益关系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1.群体利益日益彰显。改革是的第二次革命,它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旧的利益格局,使不同群体的人们利益需求得以充分表达,并在利益调整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由于不同利益群体的出现,带来了人们利益需求的多样化。如工人的利益需求主要表现在提高工资、增加收入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上:机关干部的利益需求除保证有稳定的收入等物质利益外,还需要职务的升迁和政治上的成就等等;而农民的利益需求则更多地表现在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切实增加实际收人,不断提高生活水平。这种利益多样化的需求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供给能力有限的条件下。供求矛盾日渐突出,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利益差异。
  2.利益观念日渐增强。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不同利益群体不可避免地从各自特殊的立场出发,衡量和看待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事物。评判改革的得失成败往往同群体或个人的利益相联系.且更多地趋向于考虑群体利益。这是因为共同的职业分工、劳动方式和分配方式联结起来的利益群体.必然产生共同的利益感受和要求,甚至共同的荣辱观和共同的社会地位,这种共性使利益群体的成员既受这种意识的支配。又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维护群体利益的倾向。群体意识和利益观念的强化.也有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几率增加。引起的原因大多是物质经济利益问题。如部分职工失业下岗,生活无着落,处于贫困状态:一些的职工工资和医疗费被拖欠,劳保制度和劳动合同不落实:养老保险不正常交纳,职工权益受到损害;企业改制改组兼并破产造成职工待遇下降:征地拆迁导致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了“种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等等。面对日益明朗化的利益冲突和利益矛盾,势必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
  3.利益冲突错综复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和多样化的分配体制,因职业分工、能力、机会等因素的差别所带来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脑体差别、行业差别等社会差别都在继续拉大。利益矛盾也逐渐由小变大,日益激化。如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最先从改革中得到较大实惠,部分农民率先富裕起来,但与其他利益群体相比,农民的总体收人水平仍然偏低。例如,近几年我国尽管农民收人增幅开始回升。但收人增加额和实际增长速度仍低于城镇居民。城乡差距扩大趋势并没有扭转工人这一群体.随着企业改革一系列措施出台.有的职工货币收益减少,有的职工下岗或半下岗,竞争加剧,工人与企业家和私营企业主等群体相比.收人差距悬殊,引发不同阶层社会心理上的对立情绪。普通民众对改革中“先富起来”的特殊受益阶层往往持不认同感。人们对分配不公、不正当收入造成的差距,对违法、贪污、犯罪致富现象,心理不平衡。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由此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治安状况恶化、经济犯罪呈上升趋势、社会价值观念倾斜等等。
                        二
                            
  利益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利益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全体成员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全局性问题。利益问题无处不在、人人关心,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人们在追求各自的利益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冲突和利益矛盾。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而利益差别则是社会矛盾产生的前提基础。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社会现阶段人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因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1.利益主体多元化。所谓利益主体多元化,是指个人利益独立化和多种利益群体并存格局的形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旧的利益群体产生了分化,新的利益主体应运而生。传统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利益格局正在形成。但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利益主体相对单一,追求自身利益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改革开放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个利益主体的自主权和利益上的独立性大大增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按劳、按资、按技术等多种分配方式都发挥作用,这种变化在充分激发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各方面利益都得到积极扩展的同时,也使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差距拉大,矛盾增多。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既保护人们追求利益的积极性.又有效整合各种社会关系,促进各种社会力量良性互动。
  2.利益关系不协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方面相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引起了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从而使新时期利益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方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自身利益的更进一步地追求;另一方面也使得协调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增大,出现了各种利益冲突。利益关系不协调,主要表现在社会成员之间的收人差距过分悬殊。改革开放以来,利益格局的分化调整,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各阶层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人们的收人差距迅速拉大,从而使社会上出现了两个收入群体:一个是高收人群体,另一个是低收人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贫富分化趋势扩大的情况下。低收入的群体与高收入的群体会在各个方面出现了分歧,同时也会使社会主体出现不满。利益关系不协调,贫富差距拉大,已经在由工人、农民等劳动者组成的社会主体中间引起不满。
  3.非理性致富手段盛行。非理性手段,是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之外的一切致富手段。当前,有相当数量的“大款”,不是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的,而是靠贪污受贿、贪赃枉法、偷漏税、假冒拐骗、钻政策的空子、利用关系网等不合理也不合法的非理性手段成为暴发户的。确实,在一些地方.劳动群众用辛勤汗水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被少数人通过各种非法手段或途径攫人私囊,窃为己有。这种非理性致富手段的盛行,使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这个内含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致富理念受到嘲弄。面对无德无能的人变成腰缠万贯的大款老板,过着花天酒地和不劳而获的生活.劳动群众的情绪很难平静。特别是对财富分配中通过各种不法手段巧取豪夺者们,劳动群众的意见则更大。这些将导致底层工农群体与从本阶级分化出去的有产、有权、有钱、有势群体的矛盾加深,劳资关系紧张。底层工农群体难于把握自己的命运.对当前形势和未来生活看法悲观,与富有者的矛盾愈演愈烈,以极端手法对付雇主、富有者的事件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安定。
  4.法纪秩序遭到破坏。法纪是维护道德的最后防线。法纪秩序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纪如果遭到破坏,社会就会陷于无政府状态,人民群众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如何营造一个规范健康的社会信用体系,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信用方面还存在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经济领域的偷税抗税、非法出售增值税发票、假冒商标、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走私贩私、坑蒙诈骗等违法和经济犯罪行为。又如社会生活中,盗窃抢劫、制黄贩毒、卖淫赌博、杀人越货等刑事犯罪活动,这就助长了社会上的无责任化倾向和信任危机。在导致组织纪律松驰和社会秩序混乱的同时,还使人们的道德面貌发生了令人忧虑的变化,最突出的是社会明显变得淡漠,只要不涉及自身的利益,不管身边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会听之任之。究其原因,一个根本问题是社会信用缺失,失信者得不到严惩,风险成本很小而获利巨大;守信者得不到鼓励,依法经营反而无利可图。这些势必造成违规者多而法不责众,更使人们对无信获利行为趋之若鹜,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现象愈演愈烈。因此,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真正形成全社会的奖优惩劣机制,有效维护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
  利益冲突是人类社会一切冲突的最终根源,利益调节是人类社会和谐的基础,人类社会就是在利益冲突的不断调节中发展和进步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从追求社会公平的社会制度与政策方面来讲.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有效调节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恒常机制,并创造出使这种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制度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逐步建立和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1.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社会群体利益表达和矛盾协调机制。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始终追求的两大目标。公平与效率既存在着统一性,又存在着矛盾性.既是价值取向的问题,也是政策选择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效率与公平是协调、统一的。效率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首先,效率决定公平的发生。从人类上看,只有当效率提高到剩余物品产生之后,社会才会出现公平问题。其次,只有高效率.才能实现高水平的社会公平。在一个效率低下、物质匮乏的社会中,社会公平充其量不过是低水平的平均分配而已.这是一种原始的消极的低水平的社会公平。同时公平制约着效率。低效不是由于公平造成的,恰恰相反,是由于不公平造成的。一个不公平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低效的社会。效率问题的关键是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释放.而对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在各种社会运作机制中,物质利益具有最巨大、最持久、最稳定的优势。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而且物质利益原则直接与公平原则相联系。即如何获取物质利益和分配物质利益,本身就是社会公平问题。因此,我国的分配原则由原来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现在的“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初次分配应该讲究效率优先,二次分配需要更加注重公平。当前要着重解决差别问题、就业问题、贫困问题、“三农”问题,以及公民权利、司法公正等突出的社会问题,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逐步加重公平的份量,建立有效适度地调节收入差距的再分配制度和政策体系。
  2.有效打破传统分配模式的格局,构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新机制。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指以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贡献作为收入分配的基本依据。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由生产方式的性质所决定。由生产方式性质决定的社会生产条件组合方式决定了社会生产成果的分配方式。生产的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作用以至效用的发挥对分配发生重要的影响。实施这一新型分配方式,是对传统分配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①收入分配是整个社会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收入分配问题关系到全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收入分配的状况不仅影响生产的效率.而且影响人们的切身利益,从而影响社会的协调与稳定。所以,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之一。人们通常把收入分配关系分为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以及个人之间的收人分配关系两个方面。不过,一般来说,人们在谈到收入分配问题时,主要是指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人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改革必然涉及到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从总体上看,改革使绝大多数人得到了实惠,但也有部分群体利益暂时受到影响。在部分工人、农民和其它社会成员当前利益受损的情况下,要对受损的利益主体提供一定的补偿,保护弱者.为其基本生存提供必要保障,是解除其它各社会阶层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放心地广泛参与各种正当竞争的制度和政策保证。利益补偿机制的主要内容就是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当前要把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解决好,确保低收入层的最低生活保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一是扩大社会保险范围,确保城镇居民最基本的生活安全保障。社会保险不能只限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还应包括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职工.要使职工社会保险实现全面覆盖;要逐步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机制和有效运营、严格管理的机制。二是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活动,扩大社会救助的范围。政府向那些完全无收入,或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或遇重大灾害、变故的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救济。要对贫弱群体和落后地区进行支持.防止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要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增强社会慈善意识。三是增加投入,办好社会福利事业。政府在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在、卫生、娱乐等公共事业方面不断增加投入,加强对社区公共利益的建设和管理。对公共福利事业,要进行长远、整体、科学规划,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以服务为出发点,注重、学校、、商场、、娱乐、休闲等各种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尽可能地满足人民需要,方便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让各社会成员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总之,利益决定人心,人心决定成败。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根本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必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在兼顾各方面利益的同时。始终将最广大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