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几个新经济学名词的理解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良军 时间:2013-02-14

  最后,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新经济的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第一,循环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循环经济示范区。2005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6部委局联合发文《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其中试点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循环经济示范区是选择重点行业,依托相关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通过试点,提出重点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关键技术领域、重点投资领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各行业与相关产业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接模式,研究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政策措施;树立一批循环经济典型企业。试点企业应做到资源生产率显著提高,单位产品能源、水、原材料消耗大幅度降低,废物循环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废物产生和排放量大幅度降低。
  第二,生态经济的实现形式是生态工业园。生态工业园(Symbiosis)是中文译法,英文原字是“共生”。生态工业的概念由美国靛青工业发展研究所主任洛威(E·Lowe)教授于1992年最先提出,这一理念基于联合国环境署工业发展局局长J·拉德瑞尔女士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总结的3R清洁生产原则。此后,丹麦卡伦堡园区成立,并逐渐成为工业生态共生体的代表。生态工业园是自然形成的、依生态共生体原理,构成互补、互利循环,共同和谐发展的生态产业链工业群体,并肩负开发生态修复技术和参与区域生态修复的任务,是生态经济的新工厂。也可以说,生态工业园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理论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它由制造业、服务业和研发单位组成企业群落构成,使相互间共享能源、水和原材料供应,并尽可能形成循环;共享科研成果、技术和资金,并尽可能形成聚变效应;共享周围环境,并按国家规划尽可能协力修复周边生态系统。最终使该企业群落寻求一种比优化每个公司的个体行为来实现个体效益之和还要大得多的群体效益,并共同具有友好的生产环境。
  第三,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实现都离不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上述两类园区开发高技术,成为两种园区的纽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最早出现在美国。又可以称为“科技工业园区”,被称为21世纪的新工厂,一般是依托大学或科研机构,在一片园林式的区域内,创造一定的条件,吸引教授、学者和研究人员利用或转移自己的科研成果兴办高技术企业,把成果直接转化为产品提供给市场。园区的兴办在企业、政府和科研界三元参与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以孵化器为核心进行高技术产业创新。园区内有各种为科技成果的产品化提供必要服务的组织,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有严格的要求,一般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开发高技术、产品具高附加值;二是园区单位土地面积(公顷)的高GDP值;三是为地方政府提供高税收。
  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种形式,既有分工,又形成合力,其目的都是用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业打造21世纪的新工厂。与19世纪工业革命的工厂形成工业经济造就工业文明一样,三种园区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达到人与自然和谐,造就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三类园区都有共同的运作规范:一是以知识经济、生态经济的新理念作为指导思想;二是以企业、政府和科研界三元参与具体运作;三是以孵化器为核心创新园区产业,构成新的产业链;四是知识与人才是园区发展的第一要素;五是对所在区域的生态系统修复做出贡献;六是以高于所在区域的单位面积GDP和税收、节能减排、高技术创新和创业人才培养等为考核标准,使园区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Z].2009(合订本),中国人民大学主管.
  [2]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Z].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09(合订本).
  [3]中共中央党校主办.学习时报[N].2009(下半年合订本).
  [4]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5]中共中央党校主办.中国党政干部论坛[Z].2009(合订本).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