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和谐社会构建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选择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3.“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以土地为核心的农民自我保障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中除家庭保障以外的另一种非正式的社会保障。这种保障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的传统意义上的保障,即将土地分割为许多小块,分别由各家各户农民耕种,用生产的产品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之需要。二是间接的与土地使用权流转相联系的保障,即农民依据自己的土地承包权得到用以保障基本生活的相应收益。沪郊农民人均耕地面积较小,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较低,土地保障功能有限。在存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情况下,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偏低。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农产品价格逐步与国际接轨,国内农产品由于成本高,和国际同类农产品相比无优势而言。唯有通过土地的集中,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的道路,才能降低农产品的经营成本,使农业经营者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由于每一农户所拥有的十分有限的承包土地,且按照土地的肥瘠、位置的远近被分割成星星点点的若干小块。这种现象意味着要将土地集中起来经营以期提高土地收益并以此来强化土地的保障功能是不现实的。在这种预期下,村民承包地换“镇保“的意愿较强。此外,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就业的深化,土地收益在其总收益中所占比重下降到很低的时候,将使部分进城农民自愿放弃承包地。

  如图5所示,蒋桥、韩坞村等农村地区,90%以上的农民提出,“如果有机会在二、三产业打工,都愿意将承包地转让出去”。用承包地来换取“镇保”,是远郊农村地区农民最大的愿望。此外,农民对于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意愿也较为强烈,如图6所示,约七成的农民愿意将“承包地”转包出去

  三、展望: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选择

  (一)构建城乡社会保障的衔接通道,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以农村的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为契机,建立多层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中,引导传统产业向小城镇转移,进一步推动小城镇的发展,以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为纽带,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按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采取土地保障和社会保障相结合的方式,分层次、分阶段提供不同的制度安排,扶持农民就业和参保。积极使农村与城市接轨,以村为单位整体纳入当地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同时,利用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收益,折算成个人账户积累,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要发挥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流转对农村社会保障的作用,就必须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结合不同的社会保障目的,建立和完善不同的社会保障机构,使之良性运行。任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都有相应的机构设置,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对执行机构有不同的要求。有适合商业性的,如农村的商业保险;有的需要有政府出面出资来办,如属于公共产品的农村社会福利;有的可以通过合作,或农民间的合作,或政府、集体、农民个人共同合作等。

  (二)提高合作医疗水平。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首先要建立以大病统筹为核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建设;集体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地区,可考虑提取部分集体资产充实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或为农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减少农民看病就医支出,提高农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针对农村地区农民“看不起病”的实际情况,建议政府补贴部分资金每年为60岁以上的农民体检一次,并将此列人政府“实事工程”。

  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为防止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宣传动员工作,实行分类指导方针,增加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要克服“变相摊派”和“等待农村居民自愿”的思想,做好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组织动员工作,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意愿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医疗,共同抵御疾病风险,逐步形成以村合作医疗组织为基础,乡镇合作医疗组织为重点,一定范围的多级合作医疗组织体系,在更大范同内发挥合作医疗的互助互济功能,满足农村居民医疗的需要:要加强合作医疗各个方面的管理。当前卫生系统要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使农村居民享受得到低成本的优质的医疗保健生服务,农村居民才会自愿加入合作医疗。

  (三)实行“老年农民养老金托底补贴”政策,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农村居民社会养老资金筹集实行以个人交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闰家给予政策支持的原则: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客观现象。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决定了保障的方式和水平的差异.因而,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群体,其支付能力和养老保障的需求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就要求在体系构建和实际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需求和支付能力的差别问题。由国家按照当地农村的生活水平及平均亩产值给退休的农业居民以一定的粮食和简单的生活费用,并免交各种税费,经济条件许可的地方,政府和集体还应给予老人适当的养老补贴。同时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建立基本养老保障,乡村视其经济实力,自办各种形式的补充保障,大力发展个人储蓄保险,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上有所依靠,这可以有力转变农村“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