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基于隐性知识转移与共享的企业网络文化建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峻豪 时间:2014-06-01
  Rob Goffee和Gareth. Jones(1998)构建了双S立方体模型,用社交性(sociability)和团结性(solidarity)两个维度划分出四种组织文化:网络型文化(networked culture);图利型文化(mercenary culture);散裂型文化(fragmented culture);共有型文化(communal culture)。邓建友和周晓东(2005)认为,在这四种文化中,网络型和共有型文化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突出了相互信任、和谐友爱的文化氛围。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到企业的文化不是单一的,在不同的文化下对于企业隐性知识的转移和共享的影响是不同的,只有特定的企业文化才能适应企业知识共享的需要。考察有利于促进隐性知识转移和共享的文化,可以发现它们的共性在于,为个体之间进行知识交流提供了开放、友好、信任的文化氛围。同时,企业也提供了知识交流的有效平台和制度激励。 
  (二)企业网络文化的建构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中的知识沟通渠道更加便捷,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不断克服隐性知识在转化上的阻碍。但技术上的改善无法解决个体分享知识的意愿。而激励机制只能在短期起到刺激作用,长期上还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持。因为,企业文化不但可以起到增强企业员工内部凝聚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员工共有的价值体系。 
  在知识的转化和共享中,阻碍主体分享知识的主要因素有:组织内部的信任体系。信任是知识交易的基础,因为知识的交流是一种互惠的行为,只有当大家在交流中都得到了收益,知识的交流才能持续下去;利己行为的观念。知识的共享是一种利他行为,他人可能会因此而增加自身的知识存量,因此,如果没有组织的激励机制的存在,这种行为就不可能是一种普遍行为;知识垄断的观念。在企业中知识往往会与权利联系起来,知识拥有量越多,权利可能就越大,对个人的发展就越有利。因此,人们会倾向于控制知识不让其流入公共领域。为保证企业的发展,企业网络文化的功能应该是对以上三点阻碍的克服。因此,企业网络文化应该是以以人为本、信任、共享为基本内涵的新企业文化。 
  针对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企业网络文化的作为一种新的企业文化,要有力促进企业内隐性知识转移、转化和共享,需要形成特定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是与特定文化内涵相符的。 
  1.建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隐性知识是以员工个人为基础的,因此,企业在管理中,应该把人置于管理的中心地位,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才能充分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 
  2.建立“相互信任”的价值观。知识的共享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知识交流双方都得到收益,交流和共享才能继续下去,反之,则无法持续。基于“知识为本”的观念,企业应该通过建立信任保障机制为员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并培养企业内员工相互信任的价值观。 
  3.建立“知识共享”的价值观。在传统的企业文化中,人们往往不愿意和别人共享信息,因为这样可能会影响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是隐性知识的存量。它不仅来源于企业外部知识的流入,更是来源于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共享,因此企业应该积极推动互补性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树立共享的价值观念,让员工与企业实现利益和信息的共享,取得“共赢”的效果。 
   
  结论 
   
  综上所述,在以人为本、相互信任、知识共享等价值观构成的企业网络文化下,才能有效的形成互补性的知识共享文化氛围,促进个体隐性知识的转移、转化和共享的能动性。具体来说,企业网络文化形成了新的制度体系,而这个价值体系成为了知识流动和沟通的激励制度在低交易成本下持续发生的保证。结合SECI模型,在经历了社会化、外在化、整合和内部化四个转化过程之后,隐性知识完成了从个体向企业的转移、转化和共享,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和企业的隐性知识存量也得到不断地增加。 
   
  参考文献: 
  1.熊德勇,和金生.SECI过程与知识发酵模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2) 
  2.汤超颖,周寄中,刘腾.企业隐性技术知识吸收模型研究[J].科研管理,2004(4) 
  3.赵涛,曾金平.企业隐性知识流动态扩展模型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5(4) 
  4.王晓光,马费成.社会网络视角下知识转移的机制与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1) 
  5.张钢,许庆瑞.文化类型、组织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J].科研管理,1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