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标准化管理中标准适宜性的重要意义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任应习 时间:2014-06-01
  从以上两个例子和论述中应该看出,标准文件不应该是单单为了对应《质量手册》的条款而制订的,根本目的是为保证作业过程受控服务的,因此企业在标准化建设中一定要避免执行的流程、程序标准脱离实际操作。同时衡量一个标准体系的优劣,应该看他所规定的内容对企业的实际业务和作业流程是否有显著的指导作用,即看标准的适宜性,对实际操作实用性不强的标准有时候还会成为标准执行者的累赘和麻烦,不但不能发挥指导规范作用,还会使操作者工作时畏手畏脚,并对标准化产生抵制情绪,久而久之会使标准化工作陷入“写一套、做一套”,宣传和实施“两张皮”的怪圈中。
  
  2 如何提高标准的适宜性
  
  搞标准化工作的企业总谈到一个词“贯标”,就是“标准化的宣传和贯彻”的简称,我理解“宣传”只是企业标准化工作进展中较为“肤浅”的一项基础性内容,而“贯彻”才是这项工作的核心。俗话说:“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了才知道”,同样,标准适不适用,只有用了才知道,因此,要
提高标准的适宜性,就要从标准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只有不断地从使用中找问题,并对标准进行适时的修改,才能不断提高标准的实用性。
  
  2.1 建立以适宜性为中心的标准管理机制
  企业在制定、执行标准时,由于企业所面临的内外质量环境一直在变化,因此不能全盘照搬照套,而是必须根据企业发展水平、产品结构、以及外部竞争环境的整体变化,灵活变通地运用,彻底贯彻“随势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采用标准、应用标准及制定标准,并进行以适宜性为中心的标准管理。在企业的标准化工作中要避免不考虑企业装备水平、人力资源状况死搬硬套条款;定标准的人和执行标准的人各忙各的,缺乏沟通;标准和流程一旦制定,就很难或不愿意改动,或者修改严重滞后于企业组织结构、控制流程等发生的变化。
  最有效的标准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用出来的。首先,一项标准或流程开始制定时一定要把握好视角,这个视角最好能从基础操作实施的层面出发,以可操作性为前提,以规范流程、预防错误为目标。第二,一定要重视标准试用环节的信息和意见反馈,标准实际操作起来效果怎么样,使用人最有发言权,试用意见的收集和分析,是提高标准适宜性最有效地手段。第三,标准的更新和完善要有预见性,随企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标准的适宜性必然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标准化管理人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紧跟企业发展现状,对标准做及时更新。标准的更新的预见性不足,标准的更新总是迫于下层执行的压力,会对标准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产生不良影响。
  
  2.2 企业要勇于对标准进行创造和更新
  企业不仅是标准化实践的主体,更是“标准”的创造者,无论是技术标准、管理标准还是作业标准,都需要实践者进行更新和发展。企业不仅贯彻实施标准,而且要直接参与到“标准的创造”和提升活动中去,在标准化活动过程中,可以发现现有标准是否适宜、实施效果是否达到预期,针对影响效果的根本原因实施改进。它也有助于发现和解决当前企业贯彻技术和管理标准不到位的问题,也有助于发现和解决现行标准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现状或落后于当前生产力水平而需要修订、完善和发展的问题。这其实也是对标准的适宜性和实施情况的反馈与评估。通过分析才能发现标准需要更新和完善的地方,再通过实践来完善标准,就可以使企业在技术和管理上保持领先优势。
  总之,先进、适用的标准是对企业发展目标的精确理解和诠释,是技术进步的结晶。标准化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把标准化的实践过程经验固化到企业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中去,时刻保持标准的适宜性有助于促使企业管理、技术水平迅速提升,进而增加企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