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本及其管理的优势和方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吕艺高 时间:2010-06-30

  摘要:以人为本之本义是尊重人——尊重杰出人才、尊重优秀人才、尊重一般人才、尊重员工及公民,把“人”的能力(包括潜能)和智慧全部发挥出来,让人得到全面;只有人全面发展了,社会才能全面发展,人与人、人与、人与社会才能和谐发展。所以,以人为本是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原则。人本管理的优势是以促进人身自由、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为根本目的的,并要求人得其位、位得其人,强调人的智慧能力的发挥。这样,才能促使管理效益趋于最大化——达到管理的目的。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管理;激励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诠释
  
  人本即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本属范畴,但更重要的是用于管理,用于实践。而何谓以人为本,怎样进行人本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课题。
  1.以人为本的本义
  “以人为本”中的“本”字可以解释为“根本”,不能解释为“资本(人力资本)”,更不可以解释为“原本”、“本性”。它必须是人性化、具有人情味,因此,以人为本之确切本义是尊重人——尊重杰出人才、尊重优秀人才、尊重一般人才、尊重员工及公民。那么,怎样才算尊重呢?把“人”的能力(包括潜能)和智慧全部发挥出来(人尽其才),让人得到全面发展;只有人全面发展了,社会才能全面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否则,没有全面发展,就没有和谐发展。所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原则。
  有人把“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必须澄清。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放在第一位,尊重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如此则把人的智慧才能全都发挥出来,以求效益及其最大化。
  而“以民为本”则是把民生或说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那么,不“以人为本”怎能达到“以民为本”的目的呢?故云以民为本的前提是以人为本。
  2.以人为本重在“人”
  “以人为本”中的“人”字必须是共同的理解:是上对下的以人为本,是被消费者对消费者,是管理者领导者对被管理者领导者……尤其单位部门企事业对成员的尊重,要把成员作当人来看待,而不是当成物(机器设备)来对待,在管理中?熏另外一种“人”则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消费者。的管理、企业的产品、企业的服务,一切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的。当然,以人为本的管理并非只是以消费者为本,它同样要以企业中的人即企业员工为本,因为这些人是创造科技、运用科技、制造产品、服务消费者的人。
  事实上,以人为本中的“人”还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员工和消费者,还包括企业的其他所有利益相关群体,比如说,企业的供应商、企业所在的社区、企业的股东以及企业的合作伙伴等各个方面的人。因为对人的尊重如果是发自内心的,如果已经深入企业的骨髓,成为企业的灵魂,那么,它就必然会渗透融合于企业的各种关系之中。
  3.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必须立足实际、准确定位、真正实施。而关键在于实施——言变成行。“以人为本”的主体是企业和政府及所有单位部门的管理者领导者。企业要以人为本,政府更要以人为本,而且是更重要的以人为本的主体;企业以人为本包括老板对员工的以人为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对消费者的以人为本……政府及所有单位部门以人为本包括不同层次的官员,不同层次的职员都要以人为本。
  一个好的东西,就要坚持始终,不能搞一阵风、做表面文章、做一下学术探讨就完事大吉了。发达国家少谈“以人为本”,那是他们做到了或基本做到了“以人为本”,而不是不“以人为本”,更不是不懂“以人为本”,因此,我们不是不要“以人为本”,而是不要空谈“以人为本”,关键是要真正实施“以人为本”,应把“以人为本”对人性的尊重落实到管理之中去。而落实就要靠所有单位部门企事业的管理者全力提高、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从管理的发展史看,管理的模式分三类: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而我国目前的管理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比较先进的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一种是很落后的管理:经验管理及更低劣的管理,这种低劣的管理占很大比重。经验管理严重,只凭仅有的不能推广的不能上升到理论层次的一己经验来进行管理;个人管理严重,个人意志,独断专行,刚愎自用,唯我独尊,独裁作风,办事无民主,决策没商量;小群体、次小群体管理严重,局囿于班子人、圈内人,缺乏民主或搞形式上的民主。这种缺乏民主的管理与前两种管理同样不科学,效果同样不佳。其弊端根源均要归咎于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二、人本管理的优势
  
  1.人本管理是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人的智慧能力和创造力为根本目的。正如壳牌公司《工作守则》所言:“在我公司工作的雇员都能得到良好的安全环境,人才能够得到充分展现的机会,每位雇员的成功、成就都会得到充分承认。”

  2.人本管理要求——人得其位,位得其人。人员配置要求用适当的人配备在适当的位置上,不同的岗位往往对任职者所具有的能力和个性特征具有不同的要求,在一个组织中有必要建立一个能力要素相同的“能级”,更有必要建立起众多能力要素不同的“能级”。这就要有智能的测量,测量要有一个合理的标准,以保证测量的公平、公正、可靠、有效,不引起歧义和偏见,最重要的是必须体现人的智慧和能力。
  3.人本管理强调智慧能力的发挥,这与当代管理个性化更是并行不悖的。因为我们的管理必须建立在一般的基础上。管理中员工的能力开发与使用将越来越重要,人是智慧能力的载体,智慧能力的是人的发展的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人本管理是新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管理观。如果管理者对此缺乏了解、认识不清、理解片面和不能真正实行人本管理,那么将会阻碍管理科学化的进程。管理是立国之本,人本管理是管理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
  
  三、人本管理的基础及其方法
  
  在管中,有两大集群理论——“人性理论”(麦格雷戈的四种人性假设理论)与“需要理论”(马斯洛、赫兹伯格、阿尔德弗等理论)。人性理论与需要理论是人本管理的两块坚不可摧的基石,是人本管理不可动摇的基础。如果失去这两块基石,人本管理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复存在。因为在人本管理这个范畴,激励是实现人本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激励必须依照人性和需要来进行,故称人性理论与需要理论是人本管理的基石和基础。
  人本管理需要“激活”人,而非“管死”人。“激励管理”就是一种达到人本管理的重要方式。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员工没有受到激励时,能力只发挥出20%~30%,而受到充分激励后则可发挥到80%~90%。可见是否激励,结果差距巨大,这说明激励作用之大。正如科特所言:一个复杂的或组织的领导,要完成三项任务——确定企业方向、联合群众、激励和鼓舞。
  1.正确认识激励内涵。激励即“动力、内在要求”。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认为,激励是用于动力、愿望、需要、祝愿以及类似力量的整个类别。它可以看成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过程。当人们产生了某种欲望和需要时,心理就会不安紧张,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有了这种力量,就要寻找、选择目标;当目标确定后,就要进行满足需要的活动,即目标行动;行动完成,内驱力在需要满足中削弱,紧张心理随之消除。所以,激励是指管理者以认识和理解员工、下属的内在心理动力系统的内容和特性为基础,采取积极措施激发潜能和工作热情,并将其行为目标与组织目标进行协调的过程。它包含三个内容:动力、激发潜能和协调。
  2.牢固树立激励的理念。“以人为本”乃管理之精髓。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第三种力量”代表——亚伯拉罕·马斯洛早在20世纪40年代便向世人昭示了“以人为本”,20世纪60年代加以强化,其义是指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员工的能力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去实现预定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与物为中心的管理相对应的,它要求将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置于管理活动的核心。树立“以人为本”的激励观念就是在企业对员工进行激励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员工为核心,从员工的实际需要出发,激发员工的潜能。企业只有在了解员工的心理,掌握员工的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激励观念,激励才能有效,才能取得实效。
  3.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在管理中,“用人”是管理机制的核心;而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激励是关键;但要真正“激活人”,就要建立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1)制定一个统一明确的“选才”标准。(2)加大人才激励机制的力度。我国的人才激励机制比较落后,一是人才评价体系不科学,“论资排辈”、人情关系严重,对人才的评价缺乏客观公正。二是激励手段单一,人才价格定位不当。(3)真正建立实行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
  4.灵活选择激励方式。(1)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2)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3)情感激励与制度激励相结合;(4)知识激励与经验激励相结合;(5)企业发展激励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激励相结合。职业生涯激励则是以员工自我管理为主,由企业帮助员工制定合理的开发计划,激发员工晋升更高的职务。一个企业要想挽住人才,必须使员工保持自己的个性化发展,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企业的职业生涯前景,用事业激励、生涯激励是挽住人才的有效措施。用人之道,重在激励。为了敦促员工出色地完成工作、达到目标,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的硬手段来规范行为,这是完全必要的;然而为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采用“激励管理”的软方法,更是效果显著、作用巨大、利莫大焉。